———————東博文化研究院——————
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
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International LaborDay或者May Day),又稱國際勞動節(jié)、勞動節(jié),是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的勞動節(jié)。
節(jié)日源于美國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罷工為紀念這次偉大的工人運動,1889年的第二國際成立大會上宣布將每年的五月一日定為國際勞動節(jié)。
中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于1949年12月作出決定,5月1日為勞動節(jié)。
其實,在我國古代也有勞動節(jié)
據(jù)《帝王世紀》記載,“三皇”之首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農歷二月二都要“御駕親耕”,百姓也要在這天開始下田耕作;司馬遷在《史記》中也記述了周武王在二月二舉行盛大儀式,率文武百官親耕。這就是我國古代名副其實的勞動節(jié)龍?zhí)ь^“二月二”。
中國古代的勞動節(jié)
據(jù)晉代文史學家、醫(yī)學家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的記載,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新春二月初二,都要率領各部落首領“御駕親耕”,以顯示他對農耕的重視。
而西漢史學家司馬遷也在《史記》中提到,周武王在二月初二不僅會舉行規(guī)模盛大的儀式,更親自帶領滿朝文武百官耕田勞作,以此拉開全國農耕的序幕。
自唐代開始,二月二被正式定為“耕事節(jié)”或“勞農節(jié)”,是中國古代崇尚勞動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此時大地解凍,天氣轉暖,皇帝率百官出宮到田里耕地、松土,象征性地參加勞動,農民們在農具上綁上紅綢布下地播種。
到了宋元時期,二月初二的含義進一步擴大,既是“耕事節(jié)”,又是“花朝節(jié)”、“踏青節(jié)”。但因為古人認為,二月初二甘霖將至,春耕勞作也要由此開始,所以不管節(jié)日內容如何變化,勞動的性質都一直得以延續(xù)。
發(fā)展到明清兩代,皇家對二月初二的勞動意義更加重視。自雍正以后,每年二月初二,皇帝都會親自出圓明園,帶領朝廷官員和皇后、宮女到專門開辟的“一畝園”(今海淀圓明園西側)扶犁耕田。
清代有一幅叫做《皇帝耕田圖》的名畫,畫中身穿龍袍的皇帝扶犁耕田,身后跟著幾位大臣,有的鏟土、有的撒種、有的牽牛,遠處是挑籃送飯的皇后和宮女。畫上題詩曰:
二月二,
龍?zhí)ь^,天子耕地臣趕牛,
正宮娘娘來送飯,
當朝大臣把種丟,
春耕夏耘率天下,
五谷豐登太平秋。
清政府規(guī)定,“凡七十以上耕者,免賦稅雜差,勞農節(jié)賞絹一匹,棉十斤,米一石”。表示官府對辛苦了一輩子勞動者的節(jié)日待遇。由此可見,龍?zhí)ь^的“二月二”其實就是我國古代名副其實的勞動節(jié)。
古代勞動節(jié)的詩詞歌賦
勞動帶給人們的快樂和愉悅.....
詩歌起源于勞動,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就有大量關于勞動的美好詩詞歌句。
在《詩經(jīng)》中,我們讀到的不是對辛苦勞作的報怨,而是充滿了生活趣味、輕松快樂的心情及對勞動的贊美;又如“斷竹,續(xù)竹,飛土,逐肉”,四個短句,極其簡括地描述了原始狩獵勞動的全部過程。
相傳是黃帝時代產生的一首民間歌曲,載于《吳越春秋》的《彈歌》。用砍伐的竹子來制作彈弓,將彈弓裝上土丸,進行射擊,擊中了一只只獵物,人們歡樂地追逐著,滿載而歸。表現(xiàn)了勞動人民的智慧。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這首淳樸的民謠,唱出了勞動的自由和美好。
“晝出耘田夜績麻,
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
此詩意趣橫生,讓生活充滿詩情畫意。
“噫嘻成王,既昭假爾,
率時農夫,播厥百谷。”
人們清楚地意識到勞動給身體和心理上帶來的歡愉和滿足感。
這樣表達勞動歡樂的詩歌,不僅在農事詩中出現(xiàn),在表達愛情的詩中也會出現(xiàn)。比如《詩經(jīng)》的《魏風.十畝之間》中:“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行,與子還兮。十畝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與子逝兮。”就是通過詩歌表現(xiàn)了采桑女在桑園里快樂地采桑葉,以及勞動后帶著愉快的心情與戀人結伴回家的歡快心情。
勞動是人類生存和生活的基礎手段,勞動是快樂的,勞動是辛勞的。翻讀古詩中的關于勞動的詩句,又一次感覺到了勞動者的勤奮、美麗和偉大。
【來源:民俗學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