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快過年了,國內的大齡剩女們又面臨著被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的壓力,剩女話題最近又被大家拿出來說了。
但其實啊,在上上世紀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剩女居然比現在還多!文科好的女同學應該認識下面這個天煞孤星大齡女青年:簡·奧斯汀。她的《傲慢與偏見》可以說是瑪麗蘇文的開山始祖。然而不像《傲》的女主找到了年輕英俊專情又多金(這里是重點)的達西先生,作家她本人最后都沒有把自己成功嫁出去。因為,19世紀的英國,是一個中產家女兒賊特么難嫁的時代。
整個19世紀英國有超過百萬的中產階級女性終生未婚。這就使得后來女性都很恐懼Old maid,spinster(老處女、老姑娘)這類詞。大家都知道,英國是一個很喜歡到處殖民占地的郭嘉,最鼎盛的時候,除南極洲那嘎達實在太冷,全世界五大洲被他們占了個遍。但占了一大堆地,卻沒有足夠的人手來管理,等于白占。于是英國政府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就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勵大家去海外買地。最夸張的時候,加拿大、澳大利亞的土地每英畝只需要5先令,還能貸款!這是什么概念呢?一英鎊等于20先令,那個年代一個高級工人一年年薪就是50英鎊左右,也就是說,一個工人只需要花自己一年的薪水,就可以在加拿大或者澳大利亞買上幾百上千畝的土地當地主!所以但凡有點錢的,都到跑去海外置地去了,導致整個19世紀英國人口都出于凈流出狀態。1851年英國第一次進行了人口普查,這也是世界第一次人口普查,普查結果是英國本土的剩女竟然高達276萬5000!《唐頓莊園》里的二小姐,雖然是伯爵的女兒,照樣難嫁
有專家統計數據,英國在100年時間里就從本土流出了
1000萬人。
而這1000萬人里有四分之三都是男人,在這些男人中,又有超過85%男性年紀在40歲以下——都是適婚男??!這些人在英國本來是官員、商人、外交人員等等的優質中產男,妥妥的結婚對象,呼啦啦損失掉1000萬,真是害苦了那些中產女人們!嫁出去的難度陡然增高好幾倍。在十九世紀的英國,一樁體面的婚姻對女方的要求是很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嫁妝。英國有位學者叫帕特·哈德森,他統計了19世紀中葉英國報紙征婚廣告中男性對另一半的要求,其中除了年輕貌美、身體健康,剩下最重要的就是嫁妝了。曾有社會學家考證數據時,找出一則退休軍官兼企業主的征婚啟示,對女方嫁妝的要求是十萬鎊!所以,靠單純的年輕貌美實現階級躍層——這類今天這個時代隨時隨地都在發生的故事,在當時的英國是絕不可能發生的。如果一位姑娘沒有相當數量的嫁妝,那么英國的紳士們是不會娶回家的,頂多當個情人養起來。登堂入室當太太?產生這種想法是會被輿論所不齒的。為什么19世紀英國,乃至整個歐洲中產階級男性都這么看重嫁妝呢?這是因為在當時男女關系非常不平等,而且這種不平等還受郭嘉法律的保護。首先就是女人一旦結婚,就失去了法律的存在——你不再是你,夫妻屬于同一個法人,這個法人就是你老公,從此不配再擁有自己的姓名;其次,已婚女子的權益不受到保護,她們會失去作為單身女性享有的一切權利;第三,一旦訂婚,所有的動產和不動產,收入、遺產、嫁妝,必須全部悉數上交老公管理,甚至自己花自己的錢也必須經過老公的同意。大家如果看過《唐頓莊園》的話應該會知道,伯爵年輕時和伯爵夫人結婚,就是貪圖夫人娘家高昂的嫁妝的。但兩人接連生了三個女兒,沒有繼承人,所有的家產都要旁落,由一個橫空冒出來的大侄子繼承,甚至連伯爵夫人從美國帶來的家產也要被繼承了去,當時伯爵夫人真的心疼得肝都顫!所以當得知大侄子被自己的大閨女搞定,兩人要結婚,肥水不流外人田,伯爵老兩口簡直開心的睡不捉覺!因為結婚對于十九世紀中產階級男性來說,就相當于商業上的“兼并”或者說“合并”,所以在當時婚姻“市場”,女方越有錢,越能找到優質的婚姻對象。如果一位中產階級的姑娘能和丘吉爾他媽一樣有錢,那她分分鐘就能嫁得很好。有些中產女人寧可單身不嫁,也不愿意隨隨便便嫁。那時候大家對婚姻的選擇都是非常功利的,不光男人挑,女人也挑的厲害。這也不能怪她們,如果一個中產階級小姐姐不小心嫁給了一個鳳凰男,那她的嫁妝和她自己,就等于是全部歸鳳凰男所有和支配了,這個風險對于中產小姐姐實在太大。所以她們對擇偶的要求也很高,對方不光要是有錢人、體面人,還得是個好人——畢竟也要考慮自己付出的成本。在當時的上流社會輿論中,普遍認為揮霍自己老婆嫁妝的男人不是一個“體面人”。在真正的紳士眼里,口碑、人品可比法律重要多了。而對于19世紀中產階級女性來說,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當圣母”——勤儉持家、相夫教子,甘于奉獻,做道德模范。受了這么年的教育含辛茹苦培養出來的淑女,一朝嫁給臭屌絲,那真是賠到內褲都不剩。所以在婚姻中唯一保全自己的辦法,就是嫁一個有錢的體面人。一個有錢、體面的丈夫揮霍自己嫁妝的可能性就很小,阻止自己使用嫁妝的可能性也很小。
比如《傲慢與偏見》里面,以達西先生這樣的“體面人”就絕對不會把伊麗莎白那點嫁妝揮霍掉,更不會阻止伊麗莎白花自己的嫁妝——這就是良配??!未婚中產女雖然很悲慘,被歧視不說,出門工作工資也很低(適合她們的工作只有家庭教師、護士、女傭,最體面也收入最高的家庭教師一年工資才25鎊——也就一個藍領工人的一半。)但盡管這樣,單身女性至少還能合法持有自己的財產,保留自己法律權利。說來說去,還是因為當時的婚姻制度實在太不公平了,對女人來說結婚和賭命差不多——輸不起。所以英國的社會學者總結大量未婚大齡女性出現的原因,就是她們“不愿與手藝人聯姻,同時又沒有足夠財產攀上紳士”,高不成低不就。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社會的制度和習俗,對這個社會中每一個人人生的影響,可以說影響之大,超乎想象。
制度和習俗就像一個公約,男女的婚姻就像一個合伙企業,在不知道未來如何的時候,男女雙方都以這個公約為框架進行匹配和協商,當這個框架不合理時,問題就是多多,而它的表現,就是社會矛盾和沖突。現在,歐洲國家經歷了無數次法律和觀念上的調整,終于進入了一個比較正常的時期。有人說離婚率一直高企,但這背后的真相卻是,當一對夫妻發現不匹配或者不在匹配,可以趕緊分割財產和娃的撫養權,協議離婚,而且很快進入新的婚姻。
比方說,國內帶娃離婚女性會受到很大的歧視,而在西方這種狀況相當稀少,身邊不少女性都帶著前一任婚姻留下的孩子進入二婚,沒有半點問題。這背后不光有觀念的改變,同時也有女性經濟能力這個硬通貨的支撐。
素材來源:今日頭條@蘭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