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真相”你知道嗎?它是中國古代的“衛生防疫節”,起源并不為了紀念屈原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今天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端午節(其他三個節日是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通過幾千年的演進,起源于春秋的端午節已擁有豐富多彩的民俗內涵,深沉悠久的節令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健康、積極、向上的精神品格。端午節紀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優秀人物,使這個節日更凝結了感人的愛國情懷和高尚人格力量。 端午是“我們的節日”。傳承端午,保持和賡續多彩的端午民俗,喚醒傳統節日的儀式感,是對民俗文化的敬畏,對中華民族根脈的認同,更是一種精神堅守和文化自信。 回溯端午,這個傳統節日如何誕生的?“端午”二字有著怎樣的具體含義?在端午節重要發源地之一的江蘇,至今還保存著哪些充滿地域特色的端午民俗?記者進行了探訪。 “端午最初是指每月的第一個五日。”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趙益說,“端”,在古代漢語中有“開頭”、“開始”的意思。每個月有三個“五日”,一個月中第一個逢五之日就是“端五”。在古代,“午”、“五”音近相通,所以,“端五”亦可寫成“端午”。 最初,每個月的初五都可稱為“端五”。趙教授列舉文獻記載:唐玄宗生日是八月初五。唐人張說在《上大衍歷序》中說:“謹以開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獻之”;宋璟《謹以八月五日為千歲節表》云:“月惟中秋,日在端午”。這兩則史料中涉及的“端午”,都是指八月初五。 西晉周處《風土記》中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仲夏”是指五月,這里的“端午”才是五月初五。 趙益說,宋代以后,由于五月初五的節俗更加繁多豐富,慢慢地,人們將“端午”作為五月初五的特定稱呼。 “端午”還有“重五”、“端陽”等多個說法。所謂“重五”,是因為這一天月日數字相同,各占一個“五”字,這類似于重陽節也叫“重九節”。 “仲夏登高,順陽在上”(《荊楚歲時記》),五月為“仲夏”,古人認為,這個月的第一個“五日”陽氣最旺,是登高順陽的日子,此后陽氣會一天比一天更盛,因此端午也被稱為“端陽”。 五月初五端午節源于何時,長期以來說法不一,是民俗學界的一個難題。記者梳理資料和文獻后發現,存在著龍的節日說、消災防疫說、趨吉避兇說、悼念屈原說、清掃衛生說、調理陰陽說等多種說法。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端午節起源于對楚國三閭大夫屈原的紀念,是較為流傳的說法。相傳屈原投江后,楚人不舍這位賢臣,紛紛劃船前去追趕,衍生出龍舟競渡的民俗,后來又出現端午吃粽子,懷念屈原的食俗。不過,端午節起源于對屈原的紀念,已被很多學者證明為傳說,因為在楚人紀念屈原之前,就已有了龍舟競渡的習俗。 聞一多先生撰寫《端午的歷史教育》《端午考》等文章指出,五月初五應是“龍的節日”,起源于南方吳越民族部落舉行的圖騰祭。吳越先民很早把龍作為圖騰,賽龍舟則是祭儀中半宗教半社會性的娛樂節目,“給圖騰神,也給自己取樂”。吃粽子也與龍有關,粽子投入水就是給蛟龍享受。 聞一多還認為,端午最初是包括今江蘇蘇南地區在內的長江下游吳越民族的風俗。東漢后,隨著吳越地域逐漸被開辟,端午作為節日才漸漸傳播到了長江上游以及北方各地。 在不同地區,端午節紀念的歷史人物并不相同,除了屈原,還有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人。 蘇州地區的端午節俗,就是為了懷念吳國大夫伍子胥。和屈原一樣,伍子胥也是一位悲情人物。相傳他于五月五日這天被吳王夫差賜死,尸體包裹在皮革囊中投入江中。伍子胥冤死后,英靈不散,天帝封他為潮神。江南人民同情伍子胥,于五月五日這天在江河之上劃龍舟,迎接潮神伍子胥。 歷史上,伍子胥對先秦時期江蘇地區的發展做出過杰出貢獻。他發展農耕,相土嘗水,象天法地,奠定了蘇州古城的基礎,胥門、胥口等蘇州地名,就是為了紀念這位杰出的人物。 五月節、龍舟節、女兒節、端禮節、菖蒲節、解粽節、浴蘭節、詩人節、五蛋節……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名字,是端午節在中國各地的不同稱呼,生動反映各地端午習俗有同也有異。在傳統節日中,論民俗之繁多復雜,可能只有端午節能和春節差可比擬。 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掛艾草、掛艾葉、佩香囊、喝雄黃酒……這是江蘇很多地區共有的端午習俗,“但不同的地方,也有自己獨特的端午民俗。”著名民俗學者、東南大學教授陶思炎以南京為例,講述豐富多彩的端午民俗。 “龍舟競渡是端午這一天最熱鬧的節目。”陶思炎介紹,舊時,南京的端午龍舟會的參賽船只分為河幫(本地船戶制作的龍舟)、江幫(外地船戶制作的龍舟)、木幫(上新河徽州木商制作的龍舟)三支“代表隊”。端午這天,他們聚集在夫子廟泮池內比賽,龍舟上扎彩亭、舞彩球,敲鑼打鼓,場面熱烈壯觀。秦淮河兩岸以及水面橋梁上人山人海,觀者如堵。比賽開始,龍舟如利箭出弦,歡呼聲、吶喊聲震天動地,龍舟競渡達到最高潮。中國古人認為,五月俗是“毒月”、“惡月”,五日又是五月中最不吉利的日子。這一天前后,天氣燥熱,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種毒物頻繁出沒,威脅人類,傳播瘟疫易。因此,端午很多民俗與禳災、防疫、祛病、送瘟有關。有學者甚至將端午節比作中國古代的“衛生防疫節”。 陶思炎說,端午這天,南京人家要掛天師圖、鐘馗圖,以斬除惡氣。明朝時,南京人用彩帛、通草制成五種毒蟲的形狀,盤綴在大艾葉上,插掛門上,叫做“五毒牌”。清末民國時期,人們用彩紙折蟲形,掛在門楣和床沿以驅蟲。小孩兒臂纏五色絲絳,頸掛五色絲絡,腳穿虎頭鞋,身披有天師騎虎形象的“老虎被”,額頭上用雄黃畫“王”字,象征能像老虎一樣健康成長,躲避各種毒物侵擾。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至今,南京人家還有端午節前掛菖蒲、艾葉的風俗,菖蒲代表張天師的寶劍,艾葉形似虎爪,寓意老虎守門,鎮除疫病。此外,南京人還會買菖蒲、艾葉、石榴花等花草插花瓶,叫“端午景”。從醫學角度看,掛菖蒲艾葉有一定科學依據,艾草和菖蒲均為藥用植物,可驅病、防蚊、凈化空氣。 “過去,南京人家還有‘躲午’的習俗,就是在端午節前將未滿周歲的小孩兒送到外婆家,過了節再接回來,大人們認為這樣可以辟邪除疾。”陶思炎說。南京還曾有一個極為特殊的端午民俗“破火眼”。人們在端午的正午時分,在清水中放入少許雄黃和鵝眼錢(一種小銅錢)兩枚,用野花花束蘸水洗眼,全家洗過后將水潑出門外,他們認為這樣能保佑一年不生眼病。 江蘇其他地區的端午民俗也同樣豐富多彩,極具地方特色。 據《江蘇省志·民俗志》記載,端午節中午,江南多地的人們要將混合有雄黃酒的石灰水灑于房屋角落,口念“大蟲踏煞,小蟲藥煞,手里有藥,握把撒撒”的口訣,以起到清毒殺蟲的效果;蘇州人將雄黃酒抹在小兒額頭、胸前、手心、腳心處,其余的灑在門窗墻壁,以祛辟毒蟲;徐州地區,孩子們吃完中飯后手持艾草菖蒲,跳躍嬉戲,裝扮成門神或鐘馗狀,向老人們拜節; 揚州人有端午節用“百草水”洗澡的習慣,端午往往是熱天,澡堂將中草藥煎好后放入池內。浴客洗這“百草水”,一年都能健康平安。 常州有“張端陽”的民俗,“張”是看望的意思。端午這天,女婿要準備好咸鴨蛋(或皮蛋)、枇杷、紅糖、綠豆糕、煙酒等,到老婆娘家看望老丈人;做學徒的,要向師傅送節禮,叫做“張師傅”。 江蘇很多地區有端午節給小孩子掛線織網兜的習俗,里面裝的東西,各地不同,有裝鴨蛋、雞蛋的,也有裝樟腦、冰片、菖蒲、雄黃的。蘇州人家給孩子往兜里裝的獨頭大蒜頭,稱為“獨囊網蒜”。 古時的端午節,蘇州、無錫還流行“插健人”習俗。《清嘉錄》載,“健人”是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的飾物,形狀為騎虎小人,也有仙、佛、鳥、獸、鐘、鈴、蒜、粽等各種形狀,貫成長串,女子插在頭上作為裝飾。蘇州的藥店還會在這一天大量收購蟾蜍,提取中藥蟾酥,因此江南有“癩蛤蟆躲端午”的俗語。 端午節前一天,記者來到南京城中的科巷菜市場,攤販告訴記者,每年端午,咸鴨蛋、莧菜、黃魚、河蝦賣得不錯,“這些都是紅顏色的食物,要用來做端午節必吃的五紅菜”,家住附近的居民孫玉蘭說。 端午節其實也是一個“吃貨節”。陶思炎介紹,端午民俗中的相當一部分是食俗,要吃各種食物,“端午的家宴一般都在中午進行,菜肴會非常豐盛。” 最能夠代表端午的食品,毫無疑問是粽子。早在春秋時,粽子就已出現。西晉周處《風土記》載:“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據此可知,當時的“粽子”叫做“角黍”。這個名稱后世一直沿用,民國學者潘宗鼎記錄南京民俗的《金陵歲時記》中就將粽子稱為“角黍”。 粽子深受江蘇人喜愛。陶思炎說,南京的粽子按餡料分,有白米粽子、棗子粽子、火腿粽子、香腸粽子等;按形狀分,有三角粽子、四角粽子、小腳粽子、寶塔粽子等。粽子一般在端午節前一兩天就已包好,節日當天煮食,親友鄰居們常以自家粽子相互贈送,以融洽感情。 民國時蘇州作家包天笑晚年回憶蘇州的粽子:“到了端午節,那便是粽子的世界了。粽子的味兒,有甜的,有咸的,有素的。形式有圓的,有方的,有長的,有尖的。有一種白水粽,范煙橋曾以書來告訴我:謂以新制之玫瑰醬,蘸白水粽,可謂色、香、味三絕。” 蘇州還有一種特有的灰湯粽,用蠶豆殼燒成灰,拌在水里,白糯米粽放水里同煮,煮好后有特殊的香味。 和很多食物一樣,粽子也有甜咸之爭。北方人更偏愛蜜棗甜粽,南方人更愛咸香肉粽,江蘇的粽子卻是甜咸口味并存,吃法略有差異。 蘇南一些地區和連云港習慣將雞蛋、鴨蛋和粽子一起煮,煮出的蛋更有清香。雞蛋、鴨蛋是人們端午節必吃的,老南京人認為,蘸著鹽吃端午粽子鍋里的煮雞蛋,夏天就不會生瘡。如果把粽子鍋里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的陽光下曬一曬再吃,夏天就不會頭痛。常州有端午“斗蛋”的習俗,孩子們胸前懸掛著“蛋袋”,四處找小伙伴“捉對廝殺”,贏了的趾高氣揚,輸了的也不氣餒,斗壞的蛋立刻就下肚了。 “南京人過端午節還要吃五毒菜、雄黃豆、麻油綠豆糕、五黃、五紅等等。”陶思炎介紹,五毒菜取銀魚、蝦米、茭兒菜、韭菜、黑豆干同炒,人們相信,吃了此菜能百毒不侵。麻油綠豆糕則使用綠豆粉、白綿糖、麻油、豆沙、糖玫瑰花、糕粉等制成,香糯可口。 隨著時間的演變,現在很少有南京人家會“炒五毒”了,但“五黃菜”、“五紅菜”依然是端午節必吃的。陶思炎說,“五黃”是指黃魚、黃瓜、黃鱔、咸鴨蛋、黃豆芽;“五紅”是指莧菜、紅油鴨蛋、烤鴨、河蝦、紅燒黃魚。除了這些菜之外,端午餐桌上還有其他的“紅菜”,如紅燒蹄髈、紅燒肉、紅燒牛肉、香腸、洋花蘿卜、炒豬肝等。 到了揚州,端午的午宴要辦“十二紅”。也就是12種本身是紅色或者用醬油燒的菜,如紅燒黃魚、紅燒豬肉、油爆蝦、炒莧菜等;南通人端午要吃“和菜”,以綠豆芽、蛋皮、韭菜、瘦肉絲與粉皮同炒。 江蘇地區的端午食俗精彩多樣,要吃的東西很多,要喝的也不少,“主要是雄黃酒和菖蒲酒。”陶思炎說。 雄黃是一種中藥,硫化物類礦物,主含二硫化二砷(As2S2),有解毒殺蟲,燥濕祛痰等功效,常用于癰腫疔瘡,蛇蟲咬傷。雄黃酒,是將研磨成粉末的雄黃加入普通酒中調制而成。 “過去,每到端午節,不管你酒量如何,至少要來一口雄黃酒,因為雄黃可以殺滅害蟲,驅疫避邪。”民俗研究者劉小平介紹,明代高濂在《遵生八記》說:“(五月)五日午時,飲菖蒲雄黃酒,避除百疾而禁百蟲。” 民間傳說《白蛇傳》中有一個情節也頗能體現雄黃的神奇作用:白娘子端午節這天喝了一口雄黃酒,就現了原形,將許仙嚇死。 菖蒲酒又是怎樣的一種酒呢?陶思炎告訴記者,菖蒲酒是用菖蒲根浸酒而成,菖蒲酒對身體也很有益,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菖蒲酒,治三十六風,一十二痹,通血脈,治骨瘺,久服耳目聰明。” 今年(2018年)的端午節,南京博物院舉辦“我們的節日——到南博過端午”系列活動,通過戲曲、曲藝演出、端午作品朗誦、非遺展演、文化講座等各種形式,全面展示端午節的獨特魅力。 6月16日,在南博非遺館舉辦的端午主題非遺展演活動受到參觀者歡迎,鴨蛋網兜、鐘馗臉譜、五彩絲線手環、鐘馗皮影、南通龍舟面塑、徐州五毒圖案香包、粽子香包,來自全省各地的非遺技藝,還原了一個原汁原味的端午節。 井秋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徐州香包的傳承人、徐州“曹氏香包”的第三代傳人,她特地從徐州趕來,現場演示這一和端午直接相關的非遺項目。“徐州香包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早在漢樂府長詩《孔雀東南飛》中就有‘紅羅覆斗帳,四角垂香囊’的詩句。”井秋紅說。 端午節歷來有配戴香囊、香包的習俗,內裝各種香料,佩在胸前,香氣撲鼻。井秋紅介紹,徐州自古流傳一個“五毒老爺”的動人傳說,徐州東關大壩頭有五毒廟,每年端午節有“趕五毒廟會”,人們紛紛購買香包,到五毒廟上香。 過去,端午節是香包藝人最忙的時候。如今,香包的制作和佩戴已不僅僅局限于端午節,“很多年輕人對香包很感興趣,很想學習這門技藝。我們也經常走入大專院校,推廣和介紹徐州香包。”井秋紅說,端午節的深厚內涵,再加上香囊手工技藝的嚴格傳承,使得這一和端午密切相關的非遺項目,煥發了新的活力。 端午是“我們的節日”,是值得所有中國人珍視的傳統節日。2006年5月,包括“蘇州端午習俗”在內的“端午節民俗”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中國端午節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節日的魅力也征服了很多年輕人,他們用自己的方式來保留端午民俗。在南京,每一個傳統節日,來自和一書院的年輕人都會公開展演節慶古禮。記者曾目睹她們的端午祭祀屈原的儀式。焚香、點燭、念讀祭辭,祭祀三閭大夫。一位身著漢服的女子端著艾葉水,用菖蒲草蘸盆里的水,在參加活動人額頭和兩肩輕輕拂拭,以示驅除晦氣。 和一書院負責人文心告訴記者,通過再現古禮的方式,從每一個節氣時令開始尋找血脈里的根土,“在還原這些古老的節令民俗活動時,我們得到很大的鼓舞,傳統節日對生活無比熱愛、積極的情感令我們感動,希望有一天傳統節俗不是節日的點綴,而是我們當下的生活。” 陶思炎教授則表示,端午節的節俗極其豐富,在節物、節俗、節信等方面都有特色和內涵,對于普通人來說。端午節不僅僅是一個吃粽子的節日,它還有著提倡除病驅邪的衛生習慣,紀念屈原、伍子胥等偉大人物的積極意義,這是值得我們挖掘和傳承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