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巖,主治醫師,醫學碩士,曾在三甲醫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醫,每日堅持診病讀書,不拘一格追求實效,半日臨證半日讀,半是文章半自語。以文會友,不要抬杠。
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曰:“百病生于氣也”,按照現代人的話來說,就是許多疾病都是由于心理不平衡引起來的。事實也是如此,許多的慢性疾病與人們過度的情感密切相關,比如過度的嫉妒、炫耀、憤恨、滿足、自卑、自大……這些在同學聚會上最容易出現的,尤其是小學或者中學同學聚會,有些早已偏離了同學聚會懷念、追憶、敘舊、祝福的本質。
圈子不同,不必強融,有些所謂的同學聚會,其實是打著同學聚會的名義而已,實質上頂多算是是一個圈子聚會而已。比如,有的農村同學聚會,剛開始只是一些外出上大學的學生,算作相對有點出息的,而組織者往往是一些班里沒考上大學,卻又頭腦靈活的聰明人。這其實算不上同學聚會,因為并沒有把消息發送給當年班上的每一位同學。
有一個很社會的同學,初中未畢業,幾乎每年組織同學聚會,邀請的都是大學畢業的,還有一些在外闖蕩混的開的。而對那些仍留守農村的,或者外出打工的,根本不會通知理睬。甚至和組織者是一個村子的鄰居,當年雖是同學,卻也都沒有通知,這樣的“同學聚會”是令人尷尬的。
我有一個朋友,有一次參加老同學聚會,當然參加的也是有頭有臉的,來自天南海北,有一位同學穿的不修邊幅參加聚會,并且還遲到了。大家看到他這個樣子,其實都是打著調侃開玩笑的方式尋找自己的優越感,沒人拿他當盤菜,只有我這位朋友做了老同學應有的尊重與平和。當他們出了酒店的大門,看到其開的豪車,才知道他早已是身價過億的富豪。這時候,大家都才開始和顏悅色,向他討要電話號碼。
社會變了,一切都是那么勢力,哪怕是親戚之間,何況是一個幾乎早已不再有任何交集的小學中學同學。友情歸友情,幾個人談的來,氣味相投,組織個聚會,這叫朋友聚會。生意歸生意,請上幾個有頭有臉的同學,融進圈子,這也算起感情投資,人脈投資,這些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聚會。
人年齡越大,越明白感情的珍貴,越喜歡懷舊,也越明白一場所有人都能參加的同學聚會是多么難得,丟下自己走上社會的一切架子,放下自己游行世間的一些虛偽。
我上一年級時,老師是一位初中還沒畢業的村里大青年,教室就是兩間土房子,用幾塊土坯架住兩根長長的水泥板就是課桌,凳子都是每天自己上學搬著。因為不搬著回家,可能回家吃飯都沒有坐的板凳了。我的左側是一位姓王的同學,一年的同桌緣分,放暑假下河游泳淹死了,只有七歲。右側是一位姓商的同學,婚后在老家開貨車跑運輸,卻在女兒出生的前一天出車禍死了,剛過三十歲。直到今天,我每次想起來小學的生活,都會在心中默念往生極樂,愿他們在另一個世界平平安安!
為什么退休后的老人,反而更期待又恐懼同學聚會,期待是因為早已看破一切,放下包袱用感情去追憶過去,而恐懼則是因為今年也不會知道明年又會少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