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播放鍵收聽本文語音版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年,是古代的思想家、哲學家。其主要思想收集于《道德經》一書。老子哲學是中國哲學的精華,老子創立的道家與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墨翟創立的墨家學派鼎足而立。他對中國古代哲學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今天我們用《道德經》的眼光看社會、看人生、看得失、看興衰,同樣可以給人以無盡的遐想與啟迪;同樣可以“悟”出,人生的禍福,事業的成敗,不是無緣無故的;企業的興衰,國家的存亡,也不是無憑無據的。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著自身的規律和法則。
掌握好這些規律和法則,便是成敗、得失、興衰、存亡的依據。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內容廣泛,說理透徹,文筆優美。熟讀老子,感悟“道”的核心,對為人處世,齊家治國,處理人類與自然,個體和群體的關系,以及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都會使我們的身心浸潤在老子智慧之光的洗禮之中,如同燦爛的陽光,照耀著我們的心靈。
“海爾”總裁張瑞敏就特別推崇老子的思想,把《道德經》當成管理者必備的“懷中寶典”。將“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作為企業管理之道。將“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前后相隨”作為企業經營之道,從此創出了持續二十年的企業發展歷程。由此,稱張瑞敏為哲商。
老子思想與企業管理的啟示,結合歸納起來主要是:“無為而治,上善若水,道法自然”三個方面。
老子認為,為政者應當做到“無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管理者應學水的本色,有功不自居,平日里過著勤儉的生活,工作再忙碌也不貪圖享受,管理企業要順應社會規律、時代潮流,制定符合實際的制度,企業一旦制定新的規章制度,就不能輕意的改動,但在制度制定過程中一定要反復推敲,認真研究,讓制定的規章制度出臺后,員工們能認真接受并規范履行。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就是這個意思。讓員工的工作意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那么,企業的產品質量、安全、效率就能夠充分發揮,人們的工作氛圍也能夠和諧安穩。
老子的“無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無所做為,而是不妄為,不亂來。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老子在《道德經》第三章上所說的“為無為,則無不治”的意思是以“無為”的態度,去對待社會人生,一切事情就沒有不上軌道的。萬事萬物均有其自身規律、管理者要順應規律、順應時代的潮流促其前進,決不能違背規律、否則就是有為。有為既亂為、妄為?!盀闊o為”是講以“無為”的態度去“為”。可見,老子并不反對人類的努力。老子說:“為而不恃”、“為而不爭”,就是鼓勵人們去“為”去做,去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老子又教導我們,不要妄為,不要貪,不要爭奪,不要占有,不要違背規律。
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主要是教導管理者要順應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以忘我的境界淡泊寧靜的心態去對待世間的萬事萬物,管理者始終要保持寬容和諧的人生態度。不帶個人的偏見,去管理人和事,要積極地找出適合規律的方法。
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在管理上包含著極為深刻的含意,包含著對管理者更深的啟示,他要求人們樹立一種超脫的忘掉自我的思想境界,無私無欲,無欲無求。
首先,無為而治的思想有助于解決管理者與企業之間的關系。老子說:“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意思是說:最高明的治理之道,是人民感覺不到有管理者的存在;其次,就是員工把管理者當成德高望重的親人受到人們的愛戴,人人稱贊他;再其次是企業里的職工畏懼他們的管理者;而最糟糕的管理者,則是讓員工們反感,隨處都能聽見員工的咒罵。事實上,有的管理者思路清晰,處變不驚,臨危不亂,遇事沉著冷靜,辦事有條不紊,自然企業就很流暢,職工生活水平就會逐步提高,但有一點非常重要,“無為而治”在企業一定要建立在員工有為之上。
老子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管理者對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應該理解為:管理者喜歡清靜,員工就自然純正無私;管理者對員工不橫加干涉,擾亂,員工就自然不會有什么事,管理者自己沒有貪欲,員工就自然會淳樸不貪。這一點,人們早已從歷代治國成效經驗中,認識到“君閑臣忙國必興,君忙臣閑國必衰”的道理。所以,在管理之道上,老子主張“君無為而臣有為”。在用人上對于賢臣必須高度信任,做到充分授權,充分調動且激發企業各級管理者和全體員工的主動意識和創新精神,絕非越俎代皰。
在當今企業管理中,面臨環境紛繁復雜,變幻無窮,各種環節千頭萬緒,瑣事更是不計其數,管理者(尤其是最高管理者)如果不能高瞻遠矚,把握全局,有所不為,無為而治,而采用事必躬親,大權獨攬的態度和處理方法,那就難免陷入繁雜瑣事中而不可自拔,使自己累死累活,疲于奔命,最后卻是出力不討好,把事情搞的一團糟。因此,一個好的管理者,并不在于你如何會做多少具體的事務,而在于你如何調動與發揮集體的力量。領導者最大的本事就是發動別人做事。
其次,無為而治對管理者的自身修養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老子的“無為而治”是道的最高境界,一個最高的管理者做到了無為而治,也就達到了管理的最高境界。
無為而治的思想,實際上最根本的就是無私心、無貪欲。忘掉自我而為他人著想。如果一個管理者以淡泊寧靜之心去面對世間一切,不貪不占,無非份之想,多為企業和社會做好事善事,時時處處利益他人,尊老愛幼,厚道寬容,再加上能克制欲望。那么,你就無掛礙,無煩惱,無恐怖,就能夠適應各種繁雜的工作而有條理,有秩序,最終達到自然流暢。
管理者如果去除了雜念和貪欲,他的情緒和身心就會平和,他的大腦就能充分休息,五臟六腑,血氣充足,新陳代謝旺盛,自然身體健康,延年益壽。反之,管理者如果貪欲心太重,整天謀算,如何把別人的財富據為己有,或者身居要職,而知法犯法,貪贓受賄,或者利欲薰心,違法亂紀,損害他人。他們會整日心神不定,煩惱,恐懼。精神隨時處于極度緊張不安的狀態,他的氣血自然不和,新陳代謝紊亂,各種疾病就容易發生,細胞死亡就快,生命想應就會縮短。
無為而治的思想,也是管理者修身的一個重要方面。所謂修身,就是自我克制,自我約束的一種道德行為。“無為而治”首先是要熱愛他人、利于他人,要有為社會謀富利的崇高心境;其次,管理者要以自己模范的道德行為為表率,做到以身作則,其實這也是品德修養的一部分。所以說,做為管理者,除了加強道德、品質、業務能力和文化科學知識的修養之外,更要注意自己的知識水平,做到“經??磿鴮W習,弄懂書中道理”,在“弄懂”二字上下狠功夫、真功夫。只有這樣,才能不迷失方向,在每個歷史關鍵時期,眼明心亮,洞察形勢,帶領群眾實現自己的目標。
老子思想是一種哲學,是一種博大精微的學問。老子是以“道”為核心,用五千年言筆墨闡釋了“道”在各種現象領域中的表現形成。例如從“道”的立場出發,闡釋了治國之道,立身涉世之道,養生之道等等。“道”是萬事萬物之根本,企業經營之道,也可理解為其中,我們抓住了根本:用于企業經營管理;企業就能與社會合為一體,就能與企業的發展建立起相連的關系。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用水的形象和水的品格來傳達了“道”的一些普遍原則。為此,我們也借此探求一下企業經營管理之道:水,始終滋養著萬物生命。然而,水從不索取,一無所求,卻利萬物而無爭。老子說: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之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江海之所以能夠為百川河流所匯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處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夠成百川之王。
因此,統治者要管理好人民,必先在言行上對人民保持謙恭;要領導好群眾,就必須把自己利益放在他們的后面。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統治人民而不令人民感到壓力,領導群眾而不令群眾受到傷害。為此,在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我們要做到,有了成績不驕傲,不居功,不沾沾自喜,不炫耀,始終反省自己還有那些不足,哪些缺點,那些與企業的發展不相適應,然后加以改正,相反,總想做大,而基礎不夠堅固,形成頭大腳小,一旦跌下,就會粉身碎骨,自取滅亡。
首先,企業的經營要做到謙虛謹慎。我們知道,水無論流自哪里,遇到阻力則自行謙讓:正面流不過去,就向左面,左面流不過去,又向右面,每一個面都流不過去時,就停下來,完善自我蓄勢待發,再等待時機的變化以及各種條件變化,等到自身條件或外部條件成熟,再涓涓不斷地開始新的歷程,水的這些特點,相當于承認客觀條件的相對合理性,并予以尊重,不強求外部條件來迎合自己,而是自己調整自己去適合于客觀條件和客觀規律。所以,我們說,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如果我們真能做到像水那樣懂得忍讓、順應、融通、迂回的話,我們企業的管理者立即就能找到現在的位置。因為忍讓、融通、迂回帶來的恰恰是無阻礙的。雖然看上去路子是彎的,但畢竟是一派活躍流暢的局面。因此,企業管理中有些事情是不可強而為之,一切要從主客觀條件上去講究順應,而且主要是尊重客觀,調整主觀。
要相信,任何一個愿意服從客觀規律的企業,客觀世界都會給它留下一個十分正確而又客觀的位置。它個位置就是:服務于社會,造福于員工。有功于社會,不居功、不驕橫、不夸夸其談,始終謙虛謹慎,安心居于下位,遇事三思而后行,這樣的企業方能發展。管理兩字在《康熙字典》的解釋分別是:“總理其事曰管”,“管,樞要也”;“理,道也”,“理,條理也”。只要有人群的出現,就有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物的關系需要整理,需要按一定的規定——道,來使之條理化。因此,管理的核心,重要的是先“理”順疏導使之條理化。古人云:治國治家如治流水。就是這個道理。實際上,企業管理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任何企業的發展,都會像水的流程一樣,從雨點到小溪、大江、大海是演變的、匯聚的、是經常的、是不斷的。從企業的發展過程來看,如果企業要想每一步都不失誤,每一步走得都恰到好處,我們一定要從水的品質中獲取企業發展的品質,從水的忍讓而無損的情況下獲取企業管理的啟示。這樣就使我們得出一條結論:凡主客觀條件不相吻合,不要去強求,遇事讓一讓,變通則通,保全了自身完好無損,這已是離成功最近的一步了。老子在《道德經》二十二章中講“曲則全,枉則直”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意思是委曲才能保全。實際上,這也告訴我們企業管理工作一定要按客觀規律辦事。
其次,企業的管理要做到以柔克剛。老子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币馑际钦f: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勝過水,也沒有什么能夠替代水?!氨樘煜略贈]有什么東西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堅克強卻恰好處柔守弱,實質是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以守為攻,以屈求伸。在管理工作中,剛強的規章制度往往比不上柔軟真誠的愛心”。
老子第七十六章上講“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意思是: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每一部分都是柔軟的、活動的,死了以后身體就變得僵硬了。樹木小草生長的時候,活著的時候,也是柔軟脆弱的,風隨時都可以把它們吹的東倒西歪、搖晃不已,死了以后卻變得干硬枯槁了。所以說,堅強的東西屬于死亡一類的東西,柔弱的東西才屬于活的、生長的一類東西。這里面包含的另一層含意,表面堅強的東西已經是失去了生機的東西,而柔弱的東西則充滿活力,充滿生機。
我們看到,老子思想來源于對自然、對社會現實的深刻觀察和總結,是極富智慧的。這些思想對我們人生、對我們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都具有指導意義。
就人生而言,老子認為,人生在世,不要逞強好勝,而應柔順謙虛,有良好的處世修養,就企業而言,要尊重客觀、尊重社會、尊重各行各業,做事低調,能讓則讓,要充分理解迂回,委曲的妙用,要盡量回避爭強,要體現出企業的“柔”性。
總之,用上善若水的思想指導企業管理與經營,在一派柔弱之中,得以流暢,充滿活力,這才是具備了真正的力量,一種活的力量。實際上,活著、存在著、發展著,這已經就是一切了。這里面包含了我們在企業管理中的“柔弱之道”它就是企業的經營管理之道和企業的生存發展之道,這就是上善若水給企業管理的一些啟示。
老子主張一切事物的運行都有自己的規律,所以處理一切問題都必須依照客觀規律辦事。這個客觀規律就是“道”?!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說,這個“道”是“自然”存在的,是不依人們意志為轉移的。相反的,人的行為必須遵循這個“自然”才能成功。企業管理亦是如此。因為一切事物或現象的出現,都有它的前提和客觀必然性。所以說不論是個人、家庭、企業、國家乃至宇宙的發展都離不開這個道的法則、道的范圍、道的作用。換言之,企業和國家一樣,都處在“道”的作用之中,治企業和治國都需要明明白白地掌握治理企業之道、治國之道。
1、道法自然與企業管理的關系,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說的是治理一個國家(或一個企業)就像煮小魚一樣。只有將調味、火侯放得適中,文火烹煮、不急躁、不躁動,這樣煮出的東西色鮮味美,如火侯不對,調味不對,心煩燥,下鍋后急于翻動,東一下、西一下,最后煮出的東西可想而知,色、香、味消失了,肉也碎了。統治者治理國家,企業家治理企業,道理跟烹煮小魚一樣,不要常常番弄,不要老搞運動。因為一個企業幾十人至上萬人,如果制度朝令夕改,老百姓就無法適應,大家的行為就無所適從,不知該做什么好。如果制度穩定,職工就會心情穩定,就會專心工作。
從這里我們看出了“道法自然”思想的展開,同時也揭示了為政者的關鍵之所在。要保持平安和繁榮,管理者就必須謹言慎行,每日反省,要清靜無為,不擾群眾。否則,災禍就要降臨。如果管理者以個人的主觀意愿隨心所欲地改變制度,朝令夕改、忽東忽西,群眾就會無所適從,接著就是人心大亂。
從企業管理的角度上看,企業規章制度、大原則不能變,尤其是老企業的一些制度,只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的變化及時作出一些適當的調整。實際上,企業只要有了一個正確的、基本的方向,在通常情況下,就應當堅持“以不變應萬變”。
2、道法自然與企業內部管理的關系,“道”的“自然”法則,“治國烹鮮”的治理思想,落實在企業的內部運行管理中,就是要圍繞質量標準,制定出操作規程,即工作標準。然后,針對工作標準,制定操作方法,讓每一個崗位均有可操作性、可控制性。制度、崗位、職責明確后,要讓員工盡情發揮,并對不合理的規程和方法加以改進。這樣,就有了職工參與的工作過程。當然,還應對職工用情感、用愛心去關注他們,這種愛心是在制度以外的。
實際上,職工在企業內部運行過程中,企業領導層無須過多地干涉他們,因為制度、原則、操作規程已制定好了,企業的運行也就有了基本的軌道了,而這個軌道又是圍繞質量標準展開的,只要在這個軌道上運行,結果自然是產出高質量的產品,何況每一步的操作規程,每一個崗位上的操作方法,都通過多年的工作具備了可操作性、可控制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再去過多干涉企業職工的工作,反而會制造許多麻煩。就像煎煮小魚時,過多地翻動反而使魚肉易碎。其實烹小魚同企業管理一樣,工作中是需要耐心和火侯;尤其在處理實際問題時,應表現的隨和一些,平心靜氣,發生的都發生了,總是有道理的。為此,管理者一定要順應和尊重“道”的規律,隨時隨地在實踐中弄明白一些道理,然后恰如其分地處理好實際問題,最終達到企業目標的實現。
企業內部管理如同修建的水渠一樣,員工的才干、能力就像水,水通過渠道,才能分流灌溉到各塊田地,達到企業生產的最終目的,生產出質量優質的產品。因此,內部企業管理的水渠建成后,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問題就不是很多了。主要的就是疏導,不通暢了就疏導疏導,這種疏導就是關愛、思想、情感,但這是在制度以外的靈活運用。其目的,還是為了生產,為的是讓員工發揮才干,發揮勞動的工作熱情,提高生產能力、工作效率。
總之,企業內部管理工作就是要將企業所有員工的才干、能力匯集一處,讓他們盡情發揮,達到“道法自然”目的。
3、道法自然與企業外部管理的關系,在對待企業的外部關系方面,我們還是從道的立場上看問題,世間萬事萬物之所以生生不息,充滿生機,欣欣向榮,那是因為萬事萬物都順應了“道”的規律。
市場的繁榮與否,其道理是順應社會規律,不是把人們的注意力、精力都用在企業間的明爭暗斗、爾虞我詐以及不擇手段地只在利益上做文章,這樣的結果,看上去市場很熱鬧,但不是真的繁榮。真正的市場繁榮,應當是新產品層出不窮,日新月異,群眾受益,老百姓享受的是貨真價實的服務。
實際上,我們做企業、搞經濟,目的就是盡可能全面地滿足社會及大眾的需求,是把全部的人力、物力、財力,用在為社會大眾謀福利上,踏踏實實做企業,認認真真搞開發,一心一意為社會為職工謀利益,這才是道法自然與企業外部管理的實質。
4、道法自然與企業領導者的素質,作為一種由“道”發揮出來的企業管理思想的啟示,首先要按照“道”的思想提高領導者的素質。企業領導是企業一切行為的“首腦”,這如同一個人,人的行動在于四肢、身體,但指揮四肢、身體的卻是大腦,一個人的頭腦裝有多少知識,思考過多少問題,擁有多少正確的判斷,能否給自身行為做出正確的指揮,這些就是個人的素質,這個素質決定了個體行為在現實中的命運,也是決定企業命運的“內因”。
事實上,作為領導除了應具備其它的各類或某類專業知識以外,還要增加一門對“道”的認識,對“道”的各種法則要有認識,對“道”的哲學原理及現實問題處理的方式方法要有認識和思考,因為“道”所反映的斥斥是一般性的發展規律。
其次,按照事物發展規律辦事,領導者在面對諸如利害得失榮辱興衰的對立選擇時,要站在順應規律的立場上辦事。面對企業管理要擴大知識面,要在原則基礎上考慮問題,掌握這一規律后,并按照規律辦事使之具體化、現代化才是其根本。
再次就是按順應規律的法則去引導對立面的轉化。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相輔相成、相互轉化的,企業也一樣。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聲音相和、前后相隨”(《道德經》第二章)。從企業管理的角度解釋:企業的內部與外部存在著諸多對立關系,這些對立關系本身就是相互依存、互相轉化;而作為領導者就是要善于引導對立面的轉化,依據規律順應它。具體地說:企業在管理過程中,在面對各種事情、問題時,要努力做到不驕不躁,清靜無為地去根據規律辦事,創造相應條件,化解各種矛盾。
第四,管理者在用人問題上,應站在“道”的高度上行事。任何企業都涉及用人問題,用人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企業的正常運行和健康發展,這是企業成敗的一個內部關鍵因素。就企業而言,在發展干部時,應先將干部的基本素質、道德品質、工作能力等看清看準,經認真考核、試用、證明其勝任后,就應大膽任用,只要沒有大的原則性的錯誤,就應長期使用、支持其開展工作。工作中既使出現了小的失誤,也應寬容、諒解、協助其糾正。總體來說,在企業用人問題上,就在于干部隊伍的相對穩定,任人唯賢、創造寬松、和諧的內部人際關系。
從《道德經》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老子一些帶有規律性的管理思想。
一是對立轉化的思想。老子認為事物是在對立關系中造成的,觀察事物不僅要看它的正面,還要看它的反面,如此才可以對事物作全面的了解。老子指出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矛盾、對立統一的概念,大小、多少、高低、遠近、厚薄、輕重、實華、正反、黑白、靜躁、柔強、美丑、真偽、利害、生死、禍福、興廢、進退、主客、巧拙、貴賤、公私、貧富、怨德等等,老子不僅提出了對立統一的矛盾現象,而且認為這一切是事物的對立,是永恒的規律,事物矛盾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二是循環運動的規律。老子認為,事物向相反的方向運動,這是運動循環往復,最后又回到它的原點。為此,他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是宇宙萬物產生的總根源。并且道的運動是有規律的。“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之為物,惟恍惟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獨立而不敬,用行而不殆”這種關于道是萬物本原的描述始終貫穿《道德經》全文,這也系統的反映了老子的哲學思想,辯證法思想和認識論的內容。顯然,老子的思辨是那樣經虛涉曠,其文筆又是這般靈動飄逸,而老子哲學辯證思維所顯現出的企業管理思想,對我們當今的企業管理工作,可以說,仍有著許多啟示和借鑒的作用。
作者:方文永 道教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