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感覺食欲減退或食后腹脹,勞累過度或受涼后,感覺口淡不渴、泛吐清水、神疲乏力、大便稀溏,如果出現以上癥狀,你的腸胃功能很可能已經紊亂了!
中醫認為,人體的氣血是由脾胃將食物轉化而來,故脾胃乃后天之本。
脾和胃雖然是兩個獨立的器官,但它們的關系極為親密。胃功能不好,必然會影響脾的運化,脾喜歡燥,不喜歡濕;胃喜歡規律,討厭刺激。
中醫認為,脾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濕氣進入體內最容易傷脾,而現代人大多都存在'脾濕'問題。
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不好的人往往在身體上會有一些明顯的癥狀表現,通過這些癥狀表現便可以及早發現。
脾胃出毛病,癥狀大致為:
納呆、腹脹、腹瀉、便溏。即:不想吃飯、吃飯不香;不吃不脹,吃一點東西就發脹;拉肚子,水和糞能分開叫'腹瀉',水和糞均勻混合叫'便溏'。
1、睡覺時會流口水
《黃帝內經》中指出'脾主涎',這個'涎'是脾之水、脾之氣的外在表現。一個人的脾氣充足,涎液才能正常傳輸,老老實實待在口腔里,不會溢出。一旦脾氣虛弱,'涎'就不聽話了,睡覺時會流口水。
2、臉色發黃
一個人的臉色暗淡發黃,可能是脾虛。主要表現為吃飯不香,飯后肚子發脹,有腹瀉或便溏癥狀。
3、睡眠不好
古語講'胃不和,臥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質量也會降低,出現入睡困難、驚醒、多夢等問題。
4、鼻頭暗淡
用手摸摸鼻頭會發現有一個小坑,以小坑為中心,周圍就是反映脾臟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最明顯的區域。如果鼻頭發紅是脾胃有熱證,表現為特別能吃,但吃完容易餓、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膩等。
正如《黃帝內經》所說,'五藏者,皆稟氣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多種疾病都由脾胃失調引起,同時各臟器的疾病也可影響脾胃失調。
脾胃不好的人首先要注意調整飲食,放松心情。此外,還可通過揉按穴位來調理。
經絡連接著人體的各個臟器,通過揉按經絡上的特定穴位,可以激發人的經絡之氣,以達到調理脾胃的目的,以下介紹幾個常用穴位。
1、帶脈穴
脾主運化,脾胃虛弱則會運化不力,造成身體水濕停滯。而揉帶脈則一方面健脾陽,另一方面則振奮了肚腩兩側膽經的陽氣,迅速化開了小腹內積聚的水濕。
2、神闕穴
作用:培元固本、回陽救脫、和胃理腸。
操作手法:一般以手掌按摩為主,每次時間為5至10分鐘,每日2至3次。對脾胃虛弱,不能耐受寒涼的胃部疼痛及便秘、腹瀉等患者都有良好療效,臨床上此穴也常用灸法,以達到溫中健脾、散寒止瀉的作用。
3、中脘穴
作用:溫中健脾、和胃消脹。
操作手法:一般以手掌按摩為主,每次時間為5至10分鐘,每日2至3次。對胃痛、惡心、嘔吐、泛酸等消化道癥狀都有良好療效。此穴也是灸法常用穴位。
以上穴位,長期堅持按揉或艾灸,可達健脾養胃、強身健體之功效。但并不是萬能的,如果癥狀較重,不能及時緩解,應盡快到就醫,以免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