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理中湯是一個大家并不陌生的方子,在不少疾病的治療中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很多時候,它并不是單獨出現的,而是和其他方子搭配在一起組成理中湯類合方,發揮更大的作用。這樣的合方有哪些呢?今天我們來學習下4個理中湯類合方。
【方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二。
【組成】大附子(炮,去皮臍)、人參、干姜(炮)、甘草(炙)、白術各等分。
【用法】上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服,不拘時候。口噤則灌之。
【功效】補腎回陽,溫中散寒。
【主治】脾胃虛寒,腹痛食少,泄利嘔逆,口噤肢厥,以及寒厥,霍亂臟毒,陰斑瘴毒,喉腫瘡瘍,口舌生瘡,脈沉遲或沉細;并治陰盛格陽,發熱煩躁。
【應用要點】
主癥
瀉利嘔吐,腹冷痛,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四肢厥冷,神疲欲寐,陰盛格陽,發熱煩躁,舌淡苔白或灰黑濕嫩,脈沉遲或沉細。
病機
脾腎陽微,中寒內生,甚則陰盛格陽。
【方義發微】附子理中湯由理中湯與四逆湯二方相合而成,取理中湯溫中散寒以治中焦虛寒、脾運失司;用四逆湯回陽救逆治腎陽虧虛、陰寒內盛格陽于外。因脾陽不足,中焦虛寒內生,導致脾不升清,胃不降濁而癥現瀉利、嘔吐。中焦寒盛,故腹冷痛,得溫熱可稍緩,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腎為陰陽之根,腎陽虛衰則全身陽氣不足,故精神萎靡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病在中下二焦且以陰盛陽衰為機,故脈現沉遲或沉細。且當陽極微而陰盛極之時,出現陰盛格陽而有發熱煩躁“真寒假熱”之征,其陽微陰盛程度可見一斑。是證也,單以理中湯難以溫腎陽而暖全身,更無回陽救逆之用;純用四逆湯難溫運中陽以健脾胃、散寒邪,故將兩方相合。一則溫中健脾以祛中焦虛寒;一則溫腎回陽以發揮救逆之功。
二、芎歸理中湯
【方源】《產科發蒙》卷三。
【組成】人參、白術、甘草、干姜(炒黑)、川芎、當歸。
【用法】水煎,溫服。
【功效]溫中健脾,活血補血。
【主治】產后疲勞甚者及產前患下利,而產后有熱者。
【應用要點】
主癥
婦人妊娠久利不止,時腹冷痛,產后氣短乏力,面白少華,時有身熱,口渴喜熱飲而不多,舌質暗淡,苔薄白,脈沉弱而澀。
病機
平素中陽不足,脾胃虛弱,產后氣血損傷,瘀血內停。
【方義發微】芎歸理中湯由理中湯與芎歸飲二方相合而成,取理中湯溫中健脾以補虛散寒;用芎歸飲補血活血以補損祛瘀。素體中陽不足,脾失健運,故久利不止時腹冷痛。加之產后氣血損傷而現氣短、乏力、面白少華等癥。本平素中陽不振,又產時護理失宜,致使瘀血內停而現口渴喜熱飲卻不欲多飲,時有身熱而以夜晚為甚。是證也,單以芎歸飲難溫運中陽而健脾補虛;純用理中湯難活血補血以祛瘀補損,故將兩方相合。一則溫陽健脾以散寒補虛;一則活血補血以祛瘀補損。
【方源】《明醫雜著》卷六。
【[組成】人參、白術(炒)、干姜、甘草(炙)、茯苓、半夏(姜制)。
【用法】上為末,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滾湯送下。
【功效】溫中散寒,化痰降逆止嘔。
【主治】脾胃虛寒,痰涎內停,嘔吐少食;或大便不實,飲食難化,咳唾痰涎。
【應用要點】
主癥
嘔吐食物或清冷痰涎,每因勞累或進食生冷而發,胸痞脘悶,大便稀,時夾有不化之物,食少納差,口不渴,舌淡苔膩而滑,脈沉緩而弱。
病機
中陽不足,脾胃虛弱,水液失于運化,生痰聚飲,積于胃中。
【方義發微】理中化痰湯由理中湯與小半夏加茯苓湯二方相合而成,取理中湯溫運中陽以健脾胃而散寒;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化飲祛痰以降逆止嘔。中陽不足,脾胃虛弱,無以腐熟水谷而食少納差,大便夾有不消化之物。脾不升清故作泄,胃不降濁故嘔吐。脾不運化水液,聚飲成痰,積于中焦,故胸痞脘悶,嘔吐痰涎等諸癥隨作。是證也,單以理中湯難祛化已成之痰飲而降胃氣;純用小半夏加茯苓湯難溫運中陽以健脾胃而絕痰飲生成之源,故將兩方相合。一則溫運脾陽以健脾胃而治本;一則化飲降逆以祛痰而治標。標本兼顧,藥中病機,諸癥隨即可愈。
【方源】《醫林繩墨大全》卷一。
【組成】人參、白術、干姜、甘草、吳茱萸、生姜、大棗。
【用法】水煎,溫服。
【功效】溫中健脾,降逆止嘔。
【主治]太陰自利不渴,痰多而吐,或手足厥冷,胸滿煩躁。
【應用要點]
主癥
嘔吐涎沫,下利,脘腹冷痛,吞酸嘈雜,時巔頂作痛,或手足四末厥冷,舌淡苔白滑,脈沉遲或弦遲。
病機
脾胃虛寒,化生痰飲,虛寒入犯厥陰,痰飲隨肝胃寒氣上逆。
【方義發微】理中吳茱萸湯由理中湯與吳茱萸湯二方相合而成。取理中湯溫運中陽以健脾散寒,用吳茱萸湯溫中降逆以散寒飲。是證病位在脾,由于脾陽不足,虛寒內生,故現下利,脘腹冷痛,甚或手足四末厥冷。脾失健運則痰飲內生,虛寒之氣聚于胃擾于肝經,肝胃之氣上逆夾痰飲上沖,故嘔吐涎沫,巔頂時痛等隨作。是證也,單以理中湯難暖肝以散肝經之寒而降肝之逆氣;純用吳茱萸湯難健運脾陽以坐鎮中州,故將兩方相合。一則溫中健脾以絕虛寒之源;一則暖肝和胃以化飲降逆而止嘔,如此則脾陽充、寒氣散、逆氣降,諸癥隨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