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只榴蓮三只雞”,深諳此道的老方前段時間饞得不行,一個榴蓮下肚后,身上起了大癤子,折磨了他近半月。
而有的人卻和老方相反,吃了榴蓮后身上不長癤子,但嗓子也疼,愛起口瘡,但肚子和腿卻經常是涼颼颼的。
我國傳統中醫理論認為,這是“上熱下寒”體質的表現。上熱,是熱氣往上走;下寒,是指寒氣往下走。健康的機體可以平衡體內的熱氣和寒氣,把熱氣往下拉,把寒氣往上提。如果任由熱氣和寒氣發展,就會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破壞機體的平衡,引發疾病。
三焦作為六腑之一,是維持體內人氣和寒氣平衡的重要樞紐,主要是指軀體和臟腑之間的空腔。其中,橫膈以上是上焦,包括心、肺等;橫膈與肚臍之間是中焦,包括脾、胃等;肚臍以下的下腹部是下焦,包含腎、大腸、小腸、膀胱等。
上焦、中焦和下焦就好比三條交叉的道路,無論哪一條出現堵塞,身體機能都無法正常運行。當下焦腎陽不足的時候,腎水就會上升,導致上焦心火得不到腎水的字樣,引起上熱的癥狀。同時,下焦也得不到上焦心火的溫煦,引起下寒的癥狀。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導致上熱下寒的原因有飲食不當、壓力過大等,引起中焦氣機升降失常,使上焦和下焦無法打通,最終出現熱盛于上、寒滯于下的癥狀。
那么,當出現上熱下寒癥狀的時候,應該如何解決呢?首先,我們應該清楚上熱下寒的4種類型。
1、胃熱脾寒
郁熱蘊結上擾,寒氣凝結下注。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胃脘灼熱、心煩、口干、嘔吐、大便溏、全身發熱、腹部畏寒等。
2、胃熱腸寒
胸中有熱,腹中有寒,寒熱隔拒,陰陽不調,升降失常。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心煩、腹痛、干嘔、舌苔發黃等。
3、寒熱格拒
下寒所致的脾氣不升格拒了上熱所致的胃氣不降,導致脾胃升降失常。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嘔吐、下利等。
4、虛實錯雜
陽氣被內陷的邪氣遏制,從而郁結在內,導致上熱下寒。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咽部不適、咽干口燥、四肢冰冷、腹瀉不止、咳吐膿血等。
上熱下寒是寒熱錯雜的表現之一,由于在同一個方子中同時存在寒藥和熱藥,因此在臨床治療上存在一定的難度。如果使用不當,不但會影響療效,還會引起身體不適。
目前,上熱下寒體質的調理上,有2個較為簡單實用的方法:
·八段錦:「搖頭擺尾去心火」和「雙手攀足固腎腰」
八段錦運動強度適中,還可以使陽氣有序運轉流動。尤其是「搖頭擺尾去心火」和「雙手攀足固腎腰」兩招,做完之后簡直神清氣爽。
「搖頭擺尾去心火」
左腳橫跨一大步,蹲馬步,身體坐正,雙手掌心朝下放在大腿根部處。做右弓箭步,左腳伸直,眼睛望向右方,然后彎腰,將重心移至兩腳中間,身體坐正,眼睛向前看。接著做左弓箭步,右腳伸直,眼睛望向左方,然后彎腰,將重心移至兩腳中間,身體坐正,眼睛向前看。按照左、右腳的順序做2次,最后恢復自然站立姿勢。
搖頭擺尾去心火可以使心火下降,消除心煩、口瘡、口臭、失眠多夢、小便赤熱、便秘等癥狀。
「雙手攀足固腎腰」
兩腳并攏站直,吸氣;兩臂向上舉起,掌心向前,目視前方,吐氣;雙手交叉向上拉伸兩次,吸氣;頭和身體微微向后仰,吐氣;彎腰,兩手伸直至腳尖,抬頭,眼睛向上看,吸氣;慢慢起身,雙掌順著雙腿兩側上移,托住后腰之后,身體微微向后仰,吐氣;身體伸直,雙手自然放下,吸氣。
雙手攀足固腎腰可以使身體和腰部得到拉伸和牽扯,從而調理腰背的肌肉,強腎健體。
·三味中藥代茶飲
薄荷枇杷飲:薄荷10克,生枇杷葉10克,再加少許紅糖,一起泡茶喝。枇杷可以調肺胃之氣,不僅能降肺氣,還能降十二經脈的逆氣,使心火往下走,溫煦下焦的寒氣。薄荷可以調肝氣,使肝氣往上升,還能解憂郁,壓制上焦的火熱,導致寒熱對流,形成完整的氣血回路。紅糖性溫,既能調味,又能調和枇杷和薄荷的良性,使茶飲中正平和。
如果你也出現上熱下寒的情況,不妨試一試中醫的方子,進行科學的調理,看看有沒有效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