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園林那些事兒
03
【園林趣談】
1、“山環水繞”——昆侖神話衍生的園林模式(上)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上,流傳著盤古開天辟地、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等眾多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充分反映了先民們無窮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深刻地影響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藝術。
園林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從神話傳說中得到許多啟發、挖掘大量素材來進行創作。
同時,相比其他藝術形式,園林有它特殊的實體表現形式,除了體現精神之外,作為一個空間實體,在園林中可以直接塑造神仙的形象,再現神話的場景,這反過來又促進了神話的創作和流傳。
神話《女媧補天》
神話傳說源自先民的集體創作,縱觀這些故事可以發現,里面充滿了先民們對美好家園的幻想。
在蠻荒時代,與兇猛的野獸相伴,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求生存,人們渴望的是一個溫暖安定、衣食無憂的家園。
后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們沒有了生存壓力,渴求的則是一個更加美麗的家園。
中國古代神話中,把西王母居住的“瑤池”和黃帝居住的“懸圃”,都描繪成景色優美的花園,它們都是原始園林的影子。
園林就是一處營造在大地上的人間天堂,是人類最理想的生活與游憩場所。
與擁有完整體系的西方神話不同,由于幅員遼闊的古代中國涵蓋了多個文明啟蒙地,中國古代神話也就具有零散、繁雜的特點;并且隨著歷史的發展,宗教對神話的補充,神話自身也在不斷發展和完善。
中國著名神話傳說
因此,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的園林也就從神話中汲取了不同的營養,卻又有其相通之處,這在造園模式上典型地表現為昆侖模式、蓬萊模式、葫蘆模式等的繼承和交融。
(1)昆侖神話與“山環水繞”園林模式
由于生產力水平的限制,上古人類對自然界的許多事物都懷著敬畏的心理,這就導致了他們對自然的崇拜,而在眾多的自然崇拜中,山岳崇拜是最基本、最普遍的幾種之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是這種山岳崇拜的心理表現。
同時,水是人類生存中最重要的物質因素。水澤在古人心目中往往是祖先神的象征,古人對水及水神有著與對山岳相似的崇拜。
而具有神性的水與具有神性的山又總是有著密切的聯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無上崇高的昆侖山。
天地之間的仙界——昆侖山
無論是在上古神話中,還是在道教神仙傳說中,昆侖山都被描述成可望而不可即的神山仙境。
昆侖神話歷史久遠,是上古時期西北高原地區人們生活和宇宙觀念的反映。
典籍中有大量昆侖山的神話傳說,詳細地記錄了作為天帝下都的昆侖山的情形。天帝指的就是黃帝,昆侖山是黃帝與眾神所居住的神國仙界,其山水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水(弱水)環山(昆侖山)的形式。
昆侖山是天上眾神在地上的“下都”,也就是神仙在凡間的宮苑,是連接天上和人間的天柱,有天門通向天上。鎮守昆侖山的是一個虎身九尾、人面虎爪的神,名叫陸吾;把守天門的是九頭人面、類似老虎的開明獸。
把手天門的開明獸
昆侖山上聚集了許多神奇的飛禽走獸和神樹,比如有形狀像羊、頭上生四只角的食人獸,名叫土塿;有飛來飛去專為神仙做各種事情的神鳥,名叫鶉;有葉片像衣服、黃花紅果、味道像李子一樣甜,名叫沙棠的不死仙藥。
在昆侖北面的玉山,住著掌管不死仙藥的西王母。古代神話里的西王母可不像《西游記》里慈眉善目的王母娘娘,她原本是外形像人、豹尾虎齒,而且喜歡吼叫的披發怪物,名叫戴勝,是掌管天災、瘟疫、刑罰、殺戮的神。
西王母的原形——戴勝
在西王母居住的玉山以西250里的地方,有一座三危之山,上面有三只青鳥每天為西王母覓取食物。
昆侖山上更高的地方叫涼風之山,凡人到達這座山,就能長生不死。涼風之山上有黃帝的懸圃,凡人到此就能得到神通,可以呼風喚雨。懸圃上面,就是天庭,凡人到達這里,就能變成神仙。
昆侖山這一理想景觀的最大特征是高不可攀,據說高達一萬一千里。此外,昆侖山還有山崖陡峭、深淵環繞的特點。
后來,昆侖神話尤其是昆侖神話系統中的西王母神話隨著社會的發展幾經變遷,但是昆侖神話所發生的環境始終離不開“山環水繞”這種景觀模式,并且“高峻”始終是昆侖山的顯著特色,昆侖在中國文化中扮演著與天地相通的重要角色。
黃帝乘龍升天
在所有昆侖神話傳說中,昆侖山是一座神山,上面住著神仙,而昆侖山往往同時也是一座孤山,因為周圍有弱水環繞,將其同外界相阻隔,只有神仙的“專車”才能到達。這是古人對仙境的一種理想,而山水環境又是這一理想仙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些以黃帝為首、神國仙界的神話傳說,本來是為了描繪仙境的景色,卻構成了“一池一山、山環水繞”的園林格局意象,成為一個最原始的園林山水模式。
這種山、池結合的園林模式所具有的神性,長久地存在于先民的觀念中,甚至直到周代以后,都對當時的園林營造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