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孫子兵法是諸侯兼并戰爭規律的發現,毛澤東思想主要是人民革命戰爭規律的發現。
政治:五事七計(政治決策)
作戰:貴勝速戰(經濟戰略)
規律:十困五攻(作戰常法)
謀略:奇正虛實(謀略變化)
令文齊武(治軍理念):用政治道義教育士卒,用軍紀來統一步調
靜幽正治(領導權術):思考問題要沉著冷靜,籌劃問題要思慮深遠,處理問題要公平公正,管理要嚴謹不亂。
勢險節短(造勢布陣):軍事行動突然迅速,出敵不意。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
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
十三篇
戰爭準備:1.始計(政治決策)、2.作戰(經濟戰略)、3.謀攻(伐交攻心)
用兵規則:4.軍形(軍事實力)、5.兵勢(戰略謀略)、6.虛實(戰術技巧)
實戰作業:7.軍爭(以迂為直)、8.九變(通權達變)
地形研制:9.行軍、10.地形、11.九地(客觀條件,實事求是)
特種作戰:12.火攻、13.用間(特殊重點)
孫子兵法36計
勝戰計、敵戰計、攻占計、混戰計、并戰計、敗戰計
第一套:勝戰計:是處于絕對優勢地位之計謀。
第一計:瞞天過海
第二計:圍魏救趙
第三計:借刀殺人
第四計:以逸待勞
第五計:趁火打劫
第六計:聲東擊西
第二套:敵戰計:意指要在敵我雙方對峙的情況下有意識地主動創造有利于我方的條件和時機,造成敵方的錯覺,使之處于被動,受制于我。
第七計:無中生有
無中生有是運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使假象變真象,大小假象,掩護真象。
第八計:暗渡陳倉
故意暴露行動,利用敵方固守的時機,便主動偷襲。
第九計:隔岸觀火
敵人內部分裂,秩序混亂,我便等待他發生內訌,那時敵人窮兇極惡,翻目仇殺,勢必自行滅亡。我要根據敵人變動作好準備;作好準備之后,還要根據敵人的變動而行動。
第十計:笑里藏刀
使敵人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我則暗中策劃,充分準備,一有機會,立即動手,使他來不及應變,這是暗中厲害,表面柔和的策略。
第十一計:李代桃僵
當局勢發展有所損失的時候,要舍得局部的損失,以換取全局的優勢。
第十二計:順手牽羊
微小的漏洞必須利用,微小的利益,也必須獲得。變敵人小的疏忽,為我方小的勝利。
第三套:攻戰計:處于攻勢時的策略
第十三計:打草驚蛇
有懷疑的就要偵察實情,完全掌握了實情再行動。反復偵察,是發現暗藏敵人的因素。
第十四計:借尸還魂
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沒有作為的勢力來達到我方目的的策略。
第十五計:調虎離山
第十六計:欲擒故縱
逼得敵人無路可走,就會遭到堅決的反撲;讓他逃走,就會消滅敵人的氣勢,所以要緊緊地跟蹤敵人,但不要逼迫他,借以消耗他的體力,瓦解他的士氣,等他的兵力分散了,再行再以捕捉。這樣用兵可以避免流血,不逼迫敵人狗急跳墻。
第十七計:拋磚引玉
用類似的東西去迷惑敵人,使敵人遭懵上當。
第十八計:擒賊擒王
第四套:混戰計:有多股力量或亂方處于混亂時的策略
第十九計:釜底抽薪
第二十計:混水摸魚
第二十一計:金蟬脫殼
第二十二計:關門捉賊
第二十三計:遠交近攻
第二十四計:假途伐虢
第五套:并戰計:是指敵我雙方勢均力敵,軍備相當,相持不下的一種戰場形勢。
第二十五計:偷梁換柱
第二十六計:指桑罵槐
第二十七計:假癡不癲
寧可假裝不知道的,不行動,不可假裝知道而輕舉妄動。要沉著,不要泄露一點機密,就像迅猛激烈的云雷,在冬季藏入地下般的平靜。
第二十八計:上屋抽梯
故意露出破綻,引誘敵人深入我方,然后選擇有利時機,斷絕敵人的前應和后援,使它完全處于死地。
第二十九計:樹上開花
借別人的局面布成陣勢,兵力弱小的看來陣容也顯得強大。
第三十計:反客為主
有空子就要插腳進去,扼住他的主腦機關。
第六套:敗戰計:敗戰記是戰爭中己方處于非常不利狀況下反敗為勝或者退而自保的一套計,總而言之是處于弱勢方對待戰局因時制宜使用的計謀。
第三十一計:美人計
第三十二計:空城計
第三十三計:反間計
在疑陣中再布置一層疑陣。
第三十四計:苦肉計
第三十五計:連環計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全軍退卻,甩開敵人,以退為進,待機破敵。
孫子兵法的誤區
誤解:
以弱勝強,計為計謀,詭詐之術;
以攻為守,戰略焦慮;
以戰謀勝,趨利若鶩
正解:
以強勝弱:計為計算,五事七計,概率分析,敬畏決策,謀定而動;
以守為攻:等待形勢(防守、等待、保全),藏于九地之下,動于九天之上;
以敗謀勝:避害趨利(風險、代價、利益),避免失敗,接受失敗。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1.孫子兵法是講以強勝弱,不是講以弱勝強
孫子兵法講“計”,不是奇謀巧計,是計算的計,優劣勢分析法:優勢、劣勢、危險、機會。廟算,就是在決定是否開戰之前,在家里衡量計算雙方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對比,“五事七計”,從五個方面,七個科目,進行打分。分多的勝,分少的敗。打完分,就能知勝,叫“多算勝,少算不勝”。
知勝,算下來能贏,而后可以興師動眾,打。算下來自己分數沒別人高,就不要戰。所以孫子是不相信以弱勝強,那是小概率事件。“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不會拿國家民族的命運,去賭小概率事件。
2.打得贏,也要算成本
行動必有代價,戰爭代價極大。不要光想著戰勝,要算賬,值不值得。“數勝必亡”,勝仗打多了,國家反而要滅亡。因為數戰則民疲,數勝則主驕。以驕傲之主,率領疲憊之民,這國家就要亡了。
漢武大帝,就演繹了主驕民疲的一生,“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何其霸氣!漢武帝一生開疆拓土,武功赫赫,結果呢?中國從政府到民間,全部破產,國家差點都給他搞亡國了,晚年迫于巨大政治壓力,下臺詔罪,批評自己“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
3.勝在準備,贏了再打
孫子兵法主要是自強之法,首先是修煉自己,而不是惦記打敗別人。
孫子說:“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又說“善戰者先勝而后戰”,要勝中求戰,不要戰中求勝。
先修煉自己的筋骨,讓自己成為不可戰勝的,讓自己沒漏洞,然后等敵人出漏洞。如果敵人不比我們弱小,或者和我們強弱差不多,而且他沒失誤,沒漏洞,就不能打。“可勝在敵”,就在于他什么時候失誤。
敵人不失誤,我們就沒法贏。
所以勝負可以預知,可以判斷,但不能強求,“勝可知,而不可為”。勝機一現,抓住機會就打。
不能反過來,沖上去就打,在打的過程中找勝機,那就危險了。
4.要能等待,能忍耐
現在人們常說“不作死,就不會死”。《孫子兵法》講得最多就是這個。
戰爭這東西,收益和代價極不對等。打贏了,殺敵一千,自傷八百,不一定有多大利益。打輸了,則可能國破家亡,命都沒了。所以關鍵是要能等,不能因為焦慮,就頻頻動作。哥舒翰守潼關,知道不能打,他能等,但唐明皇焦慮,不能等,逼他出關作戰,就全軍覆沒了。秦國王翦伐楚,他就能等,又能安撫秦始皇,讓秦始皇也不著急,他就把六十萬大軍開到楚國境內,扎營練兵,天天開運動會,等得楚國人焦慮了,動作了,露出破綻了,他一舉就把楚國滅了。
等待在很多情況下都是最好的戰略。但人們往往認為等待是不作為,是不可接受的。
要有這個認識:一輩子“不作為”也是可以接受的。因為“作為”的結果可能是死。
5.一戰而定
勝利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平定。如果打了勝仗,但不能平定。都百戰百勝了,還要接著打,那打那一百場勝仗干什么?打勝仗也要死人。就算死的是敵人的人,也不如他不要死,收服他,加入我們,才能勝敵而益強。
孫子有很強的保全思想,保全自己,保全人民,保全城池,保全財產,最好也保全敵人,都收服了歸我所有。這才叫平定天下。
6.以正合,以奇勝
“奇”字,奇數偶數的奇,又稱余奇,就是多出來的部分,就是預備隊,就是手里捏著還沒打出去的牌,留到關鍵的時候,打出去,制勝。
這叫分戰法,是最基本的戰術原則,凡作戰,一定要分兵,有一百萬人,要分兵。項羽到了最后烏江邊,只剩二十八騎,也要分兵,首尾相顧,不能擠成一團打。韓信背水一戰,不是真的把所有部隊都布陣在水邊背水一戰,那就真給敵人攆河里喂魚了。他先分了奇兵出去埋伏著,關鍵時候殺出來,這才獲勝。
人們老相信奇襲得勝,以少勝多,還是僥幸心理,老想使巧勁。
孫子告訴你,兵法沒有僥幸,弄巧必成拙,必須要按軍事規律,按兵法套路來。
7.詭道不重要,專注基本面
“兵者,詭道也。”《孫子兵法》里這句話,誤了好多人,以為《孫子兵法》就是三十六計,就是詭詐取勝。詭詐歸詭詐,但人家不上套,你再詭詐也沒用。詭詐在兵法里,不是主要部分。現在好多人以為兵法就是奇謀巧計,這是誤區。
8.知己知彼,關鍵是知己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人們念著這句話,就老想去知彼,以為知己不是問題。我自己,我還不知道嗎?其實知己知彼,關鍵在于知己。因為不可勝在己,自己強大了,自己不失誤,別人就無奈你何。千方百計去知彼,可能還正著了別人的詭道。
《孫子兵法》,講來講去,都是練基本功,抓基本面,就是管好你自己,自己強了,再等待勝機出現,等最有把握的時候動手。先勝后戰,一戰而定。
自己不強,那就不要逞強。
9.孫子兵法教你打贏,但首先是教你認輸
為什么人們都喜歡聽“永不服輸”,因為人們不愛聽壞消息,不愿意聽到對自己不利的真相。“認輸才會贏!”額,這句話人們還勉強可以接受,因為結果還是贏嘛。
假如結果也沒有贏,還是輸呢?你能不能接受失敗呢?
在你真正去學習《孫子兵法》之前,你可能以為那是一部勝戰秘笈。它當然也是,勝戰秘笈,全在這里,不過如此。但是,如果你在這兵法中,學會了接受失敗,你才真正進入了智慧之門。
“先不敗,再求勝”,成功與失敗,利與害,是任何事情的一體兩面,不可因為求勝心切,看不到事情不利的一方面,那樣失敗就是必然。
華彬講透孫子兵法核心誤解
一、《孫子兵法》主要是講以強勝弱,而不是講以弱勝強;
二、孫子認為很多時候等待都是最好的策略;
三、凡事要先以失敗為前提進行思考。
一、《孫子兵法》主要講以強勝弱,而不是講以弱勝強
提到兵法,我們第一反應都是用“計”,想方設法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打敗敵人。孫子兵法開篇就講了這個“計”,叫做《始計篇》。華彬認為,孫子兵法里的“計”并不是計謀的意思,而是通過客觀分析提前計算出勝敗的概率,也就是“計算”。
孫子的本意也并不是提倡我們要多用計謀、耍小聰明達到以弱勝強的目的,而是提倡我們在開戰前多計算,用概率分析定勝負。贏的概率大,我們就打;贏的概率小,我們就別勞民傷財了。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就是軍事是國家的大事,是人命關天的事,不能輕舉妄動,一定要仔細審察。這句話孫子就在倡導人們要有敬畏心,應該評估各種因素,發現自己已經占了絕對的優勢了,已經非常強大了,已經必勝無疑了,這時候才可以開戰。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意思是真正會打仗的人,他們的功績都是看起來很平常的,根本沒有什么驚心動魄和曲折離奇的故事,都是靠自己的實力去碾壓對手。真正的勝戰,看上去是平淡無奇,沒有故事的。因為在開戰前勝負就已經分出來了。
五事七計:孫子兵法里提出的衡量自己和衡量對手的參考指標。
五事:“道、天、地、將、法”,分別指政治、天時、地利、將帥素質、軍事體制等五個方面。
七計:就是問自己七個問題:這次出兵是不是合乎道義?天氣和地理環境怎么樣?帶兵的將軍有沒有本事?軍隊有沒有規矩?武器和對方對比誰更強?士兵平時有沒有經常操練?軍隊獎懲機制是不是很明確?
二、孫子認為,很多時候等待都是最好的策略
孫子兵法很多內容都體現了等待的重要性,很多時候,等待比進攻更重要。
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三個人討論如何讓一只鳥叫,織田信長說:“不叫就把它殺了,看它叫不叫。”豐臣秀吉說:“不用殺,叫就紿點獎勵,不叫就給點懲罰,這樣肯定會叫的。”最后問到德川家康有什么好辦法,德川家康就慢悠悠地說:“什么都不用做,等著就行了,它是一只鳥,早晚會叫的。”
三個人里面,德川家康作戰不一定最勇猛,但最有耐心、最能等。結果就是,德川家康活的時間最長,而且最終統一了日本。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這句話的意思是古代善于打仗的人,都是先管好自己,把自己防守得嚴嚴實實的,擺出一個不可戰勝的形,然后再等待時機,攻擊敵人。
你自己能不能被打敗,那是你的事,別人能不能被打敗,那得看他們有沒有給你機會,有沒有失誤。如果別人是無懈可擊的,那我們是沒有辦法取勝的,這時候能做什么呢?只有等。等什么呢?等對方失誤,等待形勢變化。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跟敵人相比,自己力量不足的時候,就應該老老實實防守;等到自己有余力,而且有很多余力的時候,再發動壓倒性的進攻。
三、凡事要先以失敗為前提進行思考
孫子兵法的出發點不是以成功為前提思考問題的,而是以失敗為前提。
假如孫子開始做一件事兒,他會先假設,這個事失敗了會怎樣,然后所有的思考、分析、判斷、謀劃和決策,都開始圍繞如何避免失敗、減少代價而展開,先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然后再想辦法取得成功。
經營公司、創業跟打仗很相似,也要以失敗為前提進行思考,先能避害,才能趨利。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意思就是說,要出十萬兵,我們要把需要花費的東西都算清楚,這些不算清楚就出兵,就很容易失敗,還不如不出兵。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不完全理解用兵的害處,就不可能知道它的好處。做事最好先考慮失敗,再想著得到的好處。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檎也。”大概意思就是說,要衡量敵我雙方兵力的差距,來確定下一步作戰的行動,如果弱小的軍隊與敵人硬拼,就只能成為強大軍隊的俘虜。
金句
1.對自己的決策保有敬畏心,確定自己處在絕對優勢下再行動。
2.實際上,不出手并不是不作為,這是積累、蓄力的過程。等待自己的力量慢慢壯大,等待對方出現失誤,等待形勢的變化,只要一有機會,果斷出手,抓住就打,一擊決定勝負。這就是等待的價值。
3.行行出狀元,在一個專業里專注,堅持,五年成專家,十年成權威,這也是守。
4.動于九天之上的人,根本沒有覺得自己在和誰競爭,只是那些被他帶起的風刮倒的人,自己覺得自己的東西被別人給搶走了。
5.市場環境本來就沒有義務幫助創業者,所以在創業時,先能避害,才能趨利。因為利益今天沒有了,明天可能還有,但是致命的傷害卻有可能讓我們輸掉老本,徹底出局。
奇正虛實:
“形勢”、“奇正”、“虛實”三個范疇構成了孫子戰術思想的三大支柱。
“形勢”是講軍事力量的積聚,“奇正”是講軍事力量的使用,“虛實”是講軍事力量選擇的打擊目標。這三者是相輔相成、彼此聯系的。
一支軍隊由軍隊士氣和兵力、兵器構成了一種軍事力量,這就是“形勢”;正確地指揮這支軍隊并靈活地使其變換戰術,這就是“奇正”;根據敵情我情,巧妙地選擇這支軍隊的最佳作戰方向,這就是虛實。
在力的使用上,孫子十分重視奇正,重視作戰方式,主張“巧能成事”,用巧勁而不是使蠻力。
從作戰角度看,“形勢”、“奇正”、“虛實”這三者,最吃勁、最較勁的是“虛實”。因為“虛實”問題是要最終實現“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敵人無備是虛,敵人不意也是虛。無備和不意都是指敵人的關節點而言。
九地:
按用兵的規律,戰地可分為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等九類。
諸侯在自己的領地上與敵作戰,這樣的地區叫做散地;
進入敵境不深的地區,叫做輕地;
我先占領對我有利,敵先占領對敵有利的地區,叫做爭地;
我軍可以去,敵軍可以來的地區,叫做交地;
敵我和其它諸侯國接壤的地區,先到就可以結交諸侯國并取得多數支援的,叫做衢地;
深入敵境,越過許多敵人城邑的地區,叫做重地;
山林、險阻、沼澤等道路難行的地區,叫做圮地pi,坍塌的意思;
進入的道路狹隘,退出的道路迂遠,敵人以少數兵力能擊敗我眾多兵力的地區,叫做圍地;
迅速奮戰則能生存,不迅速奮戰就會被消滅的地區,叫做死地。
九變
凡是用兵的法則,主將受領國君的命令,征集兵員編成軍隊,在“圮地”上不要駐止,在“衢地”上應結交諸侯,在“絕地”上不可停留,遇到“圍地”要巧出奇謀,陷入“死地”就要殊死奮戰。
有的道路不宜通過,有的敵軍不宜攻擊,有的城邑不宜攻占,有的地方不宜爭奪,不合乎上述“九變”的,即使是國君的命令,也可以不執行。
明智的將帥考慮問題,總是兼顧到利和害兩個方面。在有利情況下考慮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可以順利進行;在不利情況下考慮到有利的方面,禍患就可以避免。
能使諸侯屈服的,是用諸侯最害怕的事情去威脅它;能役使諸侯的,是用危險的事情去困擾它;能使諸侯歸附的,是用利益去引誘它。
所以用兵的法則,不要寄希望于敵人不來打,而要依靠自己嚴陣以待,充分準備;不要寄希望于敵人不來進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敵人無法攻破的充足力量和辦法。
將帥有五種致命弱點:
有勇無謀型,只知死拼,就可能被敵誘殺;
貪生怕死型,臨陣畏怯,就可能被敵俘虜;
急躁易怒型,一觸即跳,就可能受敵凌辱而妄動;
廉潔好名型,過于自尊,就可能被敵侮辱而失去理智;
優柔寡斷型,溺愛民眾,就可能被敵煩擾而陷于被動。
這五點是將帥易犯的過失,是用兵的災害。軍隊的覆滅、將帥的被殺,都是由于這五種致命弱點造成的,這是做將帥的人不可不充分注意的。
孫子兵法精妙總結
第一篇 始計(政治決策)
始計,戰前廟堂之上的籌算。從道、天、地、將、法五個方面籌算勝敗的可能性,用謀略輔佐戰略的實施,以爭取易勝,全勝。
第二篇 作戰(經濟戰略)
作戰,興兵打仗的意思,其實是講怎樣的仗才算有利的問題,所謂用兵貴速貴勝,實質上主張打“摧枯拉朽”之仗,因為役不再籍,糧不三載,一戰而定(速),就有實際的成果(勝)。
所謂不貴久,實質上不主張貪利窮征,因為曠日持久,就國貧民困,諸侯發難。所以,“作戰”是作戰之初務必深思熟慮的問題。
第三篇 謀攻(以謀勝敵)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以盡量小的代價取盡量大的成果,力求達到全勝的境界,這是謀攻的主旨,也是孫子戰爭理論中的最高理想。本篇貴謀而不貴戰的思想承“貴勝不貴久”而來。
第四篇 軍形(軍事實力)
戰爭是軍事實力的較量。任何求勝于人的打算都是徒勞的。
只有立于不敗之地,以強大的軍事力量壓倒對手,方可摘取勝利之果。
軍事實力主要保障是“修道而保法”。興農業,富國家,審法令,明賞罰,便器用,養武勇,據地利,勝于平時,勝于無形,具備“決積水于千仞之谷”那樣強大的軍事實力,才可以“自保而全勝”。
第五篇 兵勢(用兵運勢)
占卦貴點位,用兵貴得勢。
流水得勢,可以漂移盤石;用兵得勢,可以以少勝多,轉敗為勝,制敵如神。所以善戰者乘勢而戰。戰勢之變猶如奇正之變,如環之無端,莫之能窮,所以用兵運勢所貴者在乎戰勝不復創新不已。
“勢”之與“形”猶搏斗中“力”之于“體”,互為作用,故兵勢次于軍形之下。
第六篇 虛實(以己之長攻敵之短)
虛者,空虛,怯、弱、亂、饑、勞、寡、不備;實者,充實,勇、強、治、飽、逸、眾、有備。
虛實之術主要內容是虛實彼己、避實擊虛。
“善用兵者,先弱敵而后戰,故費不半而功十倍。”
虛實之術的主要宗旨正是“先弱敵而后戰”,從而巧于取勝,易于取勝。
第七篇 軍爭(以迂為直)
兵戰之場、伏尸之地如何爭利?“以迂為直”,這就是軍爭的基本原則。
“以迂為直”其意旨是以間接手段達成直接的目的。這是一種具有辯證思想的軍事原則。篇中提出的一系列作戰原則,都以迂直之道為靈魂。以迂為直,就是選擇阻力最小的方向實現自己的目的;而以患為利,就是把自己的弱點轉化為自己的優點。就是不能死打硬拼。
第八篇 九變(通權達變)
九,猶多也;變,權變。
九變,多方應變,從權行宜。這是將帥一個重要的治兵原則。
用兵瞬息萬變,將帥應不拘常法,因形而與之化,隨時而與之移,事事處處隨機應變,始能應無窮,避害趨利,轉敗為勝。
第九篇 行軍(出境作戰)
本篇主要論述軍隊出境作戰的要略:一、按地形行軍、駐扎要得法;二、觀察判斷敵情要正確;三、教戒士卒要得當。
第十篇 地形(地形之利)
地形在戰爭中的作用如何?“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利用地形之利可以造勢,高屋建瓴,易于勝敵;而地形之利不可專恃,作戰的勝負在于將帥盡心國事、忠于職守、在于知彼知己、知天知地。
第十一篇 九地(因地造勢)
九地,諸侯九種地勢。本篇論述諸侯兼并戰爭中,軍隊在不同戰略地形條件下進行作戰的指導原則,特別客軍要根據不同地理環境,靈活地運用行之有效的戰略戰術、治軍方法、因地而造勢、因勢而勝敵。
第十二篇 火攻(特種作戰)
火攻的威力顯著,頃刻之間可使敵軍敗滅,而濫用火攻者“兇”。本篇論述了火攻的種類、條件和方法,而著重論述火攻之策如何使用才有利的問題。
第十三篇 用間(使用間諜)
本篇論述了戰爭中用間的重要意義和原則、方法。告知敵情,是料敵制勝的可靠保證,整個軍旅都要依靠間諜提供情報,才能采取行動。不使用間諜,而白白犧牲士卒的生命,浪費百姓的血汗,那就太不值得了。
諜報工作,它的位置應置于一切軍務之上,它的成果只能靠人的智慧來創造,它的主持人應是圣智、仁義者,它的組織機構應是嚴密的、保密制度應是嚴格的。
《孫子兵法》是傳統經典文明的精髓,它是活的,是靈動的,是與我們在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積淀。它不僅是一部兵書,還是一部講智慧的書,更是一部講生存的書。
1.謀略建立在實力之上,做事要多用智謀,善用技巧。
2.掌握主動,決速出擊,先發制人。
3.追求最小損失與最大勝利之間的平衡。
4.凡事有“利”,“害”兩方面,行動之前要兩方面考慮。
5.隨機應變,通權達變,遵從客觀規律,更要創造性地運用這些規律。
6.學會避實而擊虛,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
7.了解對方,更要知道自己,以謀全勝。
8.做事分清主次,抓住重點,集中力量,逐個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