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倫理學》是哲學的分支學科。
倫理學的本質是關于道德問題的科學,是道德思想觀點的系統化、理論化。
倫理學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只有一個——道德和利益的關系問題,即“義”與“利”的關系問題。
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道德和經濟利益的關系問題,即兩者誰決定誰,以及道德對經濟有無反作用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關系問題,即兩者誰從屬于誰的問題。
對這一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道德體系的原則和規范,也決定著各種道德活動的評判標準和取向。
倫理學以道德現象為研究對象,包括道德意識現象(如個人的道德情感等),道德活動現象(如道德行為等)以及道德規范現象等。
倫理學將道德現象從人類的實際活動中抽分開來,探討道德的本質、起源和發展,道德水平同物質生活水平之間的關系,道德的最高原則和道德評價的標準,道德規范體系,道德的教育和修養,人生的意義、人的價值、生活態度等問題。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將道德作為社會歷史現象加以研究,著重研究道德現象中的帶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問題,從中揭示道德的發展規律。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強調階級社會中道德的階級性及道德實踐在倫理學理論中的意義。
三種不同的倫理思想發展形式: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必然形成復雜的社會關系,其中必然包括道德關系;它受著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即生產關系或經濟關系的制約。道德是在一定的經濟關系基礎上形成的社會意識形式之一;在階級社會里,它主要受一定的階級關系(即政治關系)的制約。
人類社會的道德現象包括道德意識現象、道德活動現象、道德規范現象。
道德活動現象,主要指人們的道德行為、道德評價、道德教育、道德修養等個人和社會、民族、集體的道德活動;
道德意識現象指個人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以及各種道德理論和整個社會的道德意識;
道德規范現象一般指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應當怎樣或不應當怎樣的行為原則和規范,是調整人和人之間關系的倫理要求或道德準則。這種原則和規范體現于由經濟關系所決定的各種社會關系之中,并通過一定的傳統習俗和生活方式表現出來。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強調全面研究道德現象,揭示道德現象的本質、作用和發展規律。
1、揭示和論證道德的社會本質及其發展的客觀歷史過程:
即從道德同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社會上層建筑和其他社會意識形式的辯證關系,揭示道德的根源、本質和社會職能;
并通過全面考察各種道德類型及其相互關系,揭示各類道德的發展一般規律;
為解決各種具體道德問題奠定一般理論基礎;
為現實的道德生活提供根本性的指導依據。
2、概括并闡釋共產主義道德的規范體系:
即在考察歷史和現實的基礎上,著眼于現實的最高價值標準和更高社會形態對全體成員的道德要求;
提煉共產主義道德的原則、規范以及其他道德行為準則,并按其內在聯系,構成嚴謹的理論和規范體系。
同時通過廣泛深入的傳播、教育等途徑,使這些社會性的法則或規則轉化為個人自覺的道德意識和行為。
3、探討共產主義道德的構成和培養共產主義新人的途徑:
在總結先進人物高尚品德和成長過程的基礎上,探討共產主義新人的人生觀、道德理想和個人的道德教育、道德修養、道德評價等;
正確闡釋這些方面所涉及的理想和現實、個人和集體、必然和自由、行為和環境、理智與情感、目的與手段、動機與效果等理論問題;
為培養大批具有共產主義品德的新人提供理論基礎和正確途徑。
4、批判剝削階級道德及其倫理思想:
引導人們發揚革命的高尚道德;
批判地繼承歷史上一切優秀的道德傳統和良好的習俗,
幫助人們自覺抵制和清除剝削階級的道德習俗的影響。
倫理學的核心問題:道德與利益的關系問題
考察人類全部倫理思想的發展歷史,特別是考察歷史上各種倫理學說的演變和相互間的斗爭,主要會涉及到道德的本質、起源還有發展,道德水平同物質生活水平之間的關系,道德的最高原則和道德評價的標準,道德規范體系,道德的教育和修養,人生意義,人的價值和生活態度等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和解決,都必然涉及到道德與利益的關系問題,這是倫理學的基本核心問題。
?唯心主義哲學觀點的倫理學派,總是從唯心主義認識論或宗教神學的世界觀出發闡述道德問題,強調道德乃至人們的道德意識決定或制約著人們的經濟利益和物質生活。
2、個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的關系問題:
道德的最高原則,按其實質來說,究竟是以個人利益為基礎,還是以社會整體利益為基礎。道德的作用在于調整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個人和社會、個體和整體之間存在的各種利益關系。
個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的關系是決定各種道德體系、道德規范和道德內容的最高原則,也是決定各種道德活動的依據以及道德理想的標準。
在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產生以前,對于道德如何調整個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的矛盾問題,存在著幾種對立的理解。
個人主義道德觀:這種理論強調個人的享樂、強調滿足個人的物質欲望,認為幸福就是道德,把道德同人的感官快樂和個人利益等同起來,忽視或否認社會整體利益。
集體主義道德觀:這種理論強調社會、國家或整體的利益,提倡為社會、為國家、為整體盡自己應盡的義務。
理性個人主義道德觀:這是一種折衷的理論,即理性利己主義的觀點,主張在滿足個人利益的基礎上才滿足大多數人的利益,或者主張從對他人的愛中來滿足自己的付出與被需要的欲望,這種主張歸根結底仍是把個人利益置于社會整體利益之上,認為個人利益是唯一現實的基礎。
道德觀的先進與否的判斷標準:
社會中人們的利益關系是歷史地變化著的,在道德和利益的關系上,不能一概認為凡是強調利益決定道德的思想就是進步的,反之就是反動的。同樣,也不能簡單地認為凡是強調階級的、整體的、社會的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思想都是進步的,反之就是反動的。
只有在實現了無產階級專政和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整體利益已不再是虛幻的情況下,一切主張集體的和整個社會的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思想,才必然是進步的;一切主張個人利益高于社會整體利益,把個人利益置于社會整體利益之上的思想,才必然是落后的。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進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