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標準圖集上部分常用節點及構造做法
受拉鋼筋基本錨固長度,抗震設計時受拉鋼筋基本錨固長度和鋼筋彎折的彎弧內直徑的相關要求:
縱向受拉鋼筋的抗震搭接長度的要求:具體如下表,應注意兩根不同直徑的鋼筋搭接時,d取較細的鋼筋直徑;在任何情況下,搭接長度不得少于300。
箍筋要求:
(1)下料按設計要求執行;
(2)綁扎時要求箍筋開口相互錯開,分別設在4個角上;
(3)箍筋間距、直徑應執行設計要求;在梁、柱類構件的縱向受力鋼筋搭接接頭范圍內應按設計要求配置箍筋,當設計無要求時應滿足規范規定:
①箍筋直徑不小于搭接鋼筋較大直徑的0.25倍;
②受拉搭接區段的箍筋間距不應大于搭接鋼筋較小直徑的5倍,且不應大于100mm;
③受壓搭接區段的箍筋間距不應大于搭接鋼筋較小直徑的10倍,且不應大于200mm;
④當柱中縱向受力鋼筋直徑大于25mm時,應在搭接接頭兩端面外100mm范圍內各設置兩支箍筋,其間距宜為50mm。
框柱縱向鋼筋的連接構造要求:柱相鄰縱向鋼筋連接接頭相互錯開,在同一連接區段鋼筋接頭面積百分率不宜大于50%,軸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柱內的縱向鋼筋不得采用綁扎搭接接頭。
地下室框柱的連接構造及箍筋加密區范圍:
KZ、QZ、LZ箍筋加密區范圍和QZ、LZ縱向鋼筋構造:
注意當梁上起柱時,在梁內設置間距不大于500,且至少兩道箍筋。
KZ邊柱和角柱柱頂的縱向鋼筋構造:
KZ中柱柱頂縱向鋼筋構造和KZ變截面時縱向鋼筋構造:
KZ邊柱、角柱柱頂等截面伸出時縱向鋼筋構造:
剪力墻水平分布筋構造:水平筋搭接處要求剪力墻水平構造筋沿高度每隔一根錯開搭接,搭接長度應滿足抗震構造圖集要求,同一平面內雙排筋接頭水平錯開距離應大于等于500mm。綁扣成梅花型布置,采用“八”字扣綁扎,綁絲頭全部向結構內部彎曲,綁絲甩頭長短基本要求一致。
剪力墻豎向鋼筋構造及墻體豎筋搭接要求
抗震結構縱向受力鋼筋最小搭接長度應執行抗震構造圖集的要求,同時應滿足驗收規范,搭接區段內應有三根水平筋通過;搭接范圍內綁扣數量不少于3扣。
QQ群608862011,密碼/芝麻開門,加QQ2300665262你入
鋼筋連接部分的安裝:
焊接接頭:連接區域界定為35d,且不小于500mm,在連接區域內縱向受力鋼筋面積率不大于50%,且相互錯開。
綁扎鋼筋:連接區段為搭接長度的1.3倍,縱向受力鋼筋面積率:梁、板、墻≤25%,當確需要放寬時,梁可放寬到50%,其他構件根據實際情況放寬;柱類構件≤50%;并相互錯開。為搭接長度的1.3倍,縱向受力鋼筋面積率:梁、板、墻≤25%,
YBZ、GBZ、FBZ、AZ的構造要求:
注意起步筋要求
暗柱邊第一根墻筋距暗柱邊的距離為50mm;墻體第一根水平筋距板面50mm;暗柱第一根箍筋距板面30mm(暗柱部位筋較密集,應避免墻體水平筋與箍筋、構造筋重疊);
連梁LL配筋構造要求:
BKL與AL、LL重疊時的構造要求:
剪力墻連梁LLk縱向鋼筋、箍筋加密區構造:
注意梁上部通長筋與非貫通鋼筋直徑相同時,連接位置宜位于跨中Ln/3范圍內;梁下部鋼筋連接位置宜位于支座Ln/3范圍內;且在同一連接區段內鋼筋接頭面積百分率不宜大于50%。
連梁斜筋和對角暗撐構造:
地下室外墻鋼筋構造:
注意地下室外墻鋼筋綁扎時豎向鋼筋在外側,水平鋼筋在內側;而地上剪力墻鋼筋綁扎時豎向鋼筋在內側,水平鋼筋在外側,注意兩者的區別。
剪力墻洞口補強的構造:
樓層框架梁縱向鋼筋構造:注意梁上部通長筋與非貫通鋼筋直徑相同時,連接位置宜位于跨中Ln/3范圍內;梁下部鋼筋連接位置宜位于支座Ln/3范圍內;且在同一連接區段內鋼筋接頭面積百分率不宜大于50%。
屋面框架梁縱向鋼筋的構造:注意梁上部通長筋與非貫通鋼筋直徑相同時,連接位置宜位于跨中Ln/3范圍內;梁下部鋼筋連接位置宜位于支座Ln/3范圍內;且在同一連接區段內鋼筋接頭面積百分率不宜大于50%。
KL、WKL中間支座縱向鋼筋構造:
梁箍筋構造:注意梁距柱邊緣及次梁邊緣的箍筋起步50mm。
非框架梁的配筋構造:
不伸入支座的梁鋼筋構造:注意當梁凈高Hw≥450mm時,在梁的兩個側面應沿高度配置縱向構造鋼筋;縱向構造鋼筋的間距a≤200mm;當梁側面配有直徑不小于構造縱筋的受扭縱筋時,受扭縱筋可替代構造鋼筋;兩側面構造鋼筋的搭接與錨固長度可取15d,梁側面受扭鋼筋的搭接長度為LlE或Ll,其錨固長度為Lae或La,錨固方式同框架梁下部縱筋。
純懸挑梁及各類梁的懸挑端配筋構造:
井字梁配筋構造:注意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井字梁上下部縱筋均短跨在下,長跨在上;短跨梁箍筋在相交范圍內通長設置,相交處兩側各附加3道箍筋,間距50,箍筋直徑及支數同梁內箍筋。
板鋼筋綁扎控制要求:
1、綁扎前要:
(1)隔墻位置模板上已彈線并清理干凈,涂刷脫模劑;
(2)墻頂2-3cm浮漿(軟弱層)已剔鑿,露出堅硬石子,并經氣泵將雜物吹凈;
(3)對墻筋、過梁筋水泥漿已清理干凈;
(4)施工縫、梁窩已剔鑿露出堅硬石子,并清理干凈;
(5)對位移墻體豎向筋已進行調整(1:6煨彎調直);
上述工作完成后方可進行頂板筋綁扎。
2、綁扎搭接
(1)起步筋要求:第一根板筋距墻體邊線50mm。
(2)綁絲要求:下層筋綁絲朝上,上層筋綁絲向板內彎;綁絲長度應基本一致;相臨綁絲呈“八”字扣。
(3)板面鋼筋:不得在受力筋上進行任何點焊,電盒、管的固定應采用附加筋固定(附加筋可采用直筋、“U、Z”型或“弓”型筋);雙層筋間距的控制措施:在雙層筋間加設鐵馬凳,間距控制在1m內。
當板上遇預留洞時,板筋應彎曲后通過,當洞口尺寸較大,板筋不宜繞行需切斷時,必須征得設計同意,增加補強筋(穿洞口筋需切斷時,應提前計算好下料長度,將洞口留出,不得采用綁通長筋,再用氣焊割(燒)斷的方法施工)。
懸挑板放射筋構造:
各種類型的樓梯板配筋構造:
墻身豎向構造和邊緣構件在基礎中的構造:
柱縱向鋼筋在基礎中的構造:
獨立基礎底板配筋構造:注意獨立基礎底板雙向交叉鋼筋長向設置在下,短向設置在上。
雙柱普通獨立基礎底部與頂部配筋構造:注意雙柱普通獨立基礎底部雙向交叉鋼筋,根據基礎兩個方向從柱外邊緣至基礎外緣的伸出長度ex和ey的大小,較大者方向的鋼筋設置在下,較小者方向的鋼筋設置在上。
獨立基礎底板鋼筋長度減短10%的構造:注意當獨立基礎底板長度≥2500時,除外側鋼筋外,底板配筋長度可取相應方向底板長度的0.9倍,交錯放置。當非對稱獨立基礎底板長度≥2500時,但該基礎某側從柱中心至基礎底板邊緣的距離≤1250時,鋼筋在該側下不應減短。
條形基礎底板配筋構造:注意條形基礎底板的分布筋在梁寬范圍內不設置;在兩向受力筋交接處的網狀部位,分布筋與同向受力筋的搭接長度為150。
條形基礎底板板底不平的構造和條形基礎底板配筋長度減短10%的構造:
基礎梁縱向鋼筋與箍筋、附加箍筋、吊筋的構造:注意頂部和底部貫通縱筋在連接區內采用搭接、機械連接或焊接。同一連接區段內的接頭百分率不宜大于50%。當鋼筋長度可穿過一連接區到下一連接區并滿足要求時,宜穿越設置。
基礎梁配置兩種箍筋構造和豎向加腋鋼筋構造:
梁板式筏形基礎梁與條形基礎梁外伸部位鋼筋構造:注意當從柱邊算起梁端部錨固長度不滿足直錨的要求時,基礎梁下部鋼筋應伸至端部后彎折,且從柱內邊算起水平段長度≥0.6Lab,彎折長度≥15d。
基礎梁側面構造縱筋及拉筋:注意基礎梁側面縱向構造鋼筋搭接長度為15d。十字相交的基礎梁,當相交位置有柱時,側面構造縱筋錨入梁包柱側腋內15d,當無柱時,側面構造縱筋錨入交叉梁內15d,丁字相交的基礎梁,當相交位置無柱時,橫梁外側的縱向鋼筋應貫通,橫梁內側的縱向鋼筋錨入交叉梁內15d。當梁側鋼筋的拉筋除注明外均為8,間距為箍筋間距的兩倍,當設有多排拉筋時,上下兩排拉筋豎向錯開設置。
基礎梁底不平和變截面部位鋼筋構造:
基礎梁與柱結合部側腋構造:
梁板式筏形基礎平板鋼筋構造:
梁板式筏形基礎平板端部與外伸部位以及變截面部位的鋼筋構造:
平板式筏形基礎柱下板帶與跨中板帶縱向鋼筋構造:
平板式筏形基礎平板鋼筋構造:
平板式筏形基礎平板變截面部位鋼筋構造:
平板式筏形基礎平板端部與外伸部位配筋構造:
防水底板與各類基礎的連接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