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關于心包的構成
心包分為纖維層和漿膜層。前者位于最外層,較厚;后者位于內層,較薄而光滑,又分為壁層和臟層,兩層間的腔隙即心包腔,正常心包可有10~50 ml的血漿滲出液,起到潤滑作用。
常見病因
1、感染性心包積液包括結核、病毒、細菌、病原蟲等。
心包積液最常看到的原因之一是感染,包括各種病原體都有可能,但是與細菌和病毒最為常見,特別是細菌,值得提出來的是結核桿菌引起的結核性心包積液,在臨床上見得比較多。
2、非感染性心包積液包括腫瘤,尤其肺癌、乳腺癌、淋巴瘤、縱隔腫瘤等、風濕病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等、心臟損傷或大血管破裂、內分泌代謝性疾病的甲減、尿毒癥、痛風等、放射損傷、心肌梗死后積液等。
(1)心包腫瘤
心包腫瘤既可以是原發于心包的腫瘤,以心包間皮瘤相對多見,也可以是繼發于其它器官轉移到心胞的腫瘤,轉移性腫瘤以毗鄰的肺部和胸膜轉移最為多見。
(2)結締組織病
結締組織病又稱為全身性系統性疾病,也就是平時大眾所稱的“風濕”,它可以損傷全身的各個器官,包括心包和心臟,其引起的心包積液,多跟胸腔積液同時發生。常見的結締組織病有系統性紅斑狼瘡、未分類結締組織病、干燥綜合癥、皮肌炎等。這些病例筆者都在臨床上見到過。
(3)代謝性疾病
各種代謝性疾病引起都可以心包積液,見得最多的是尿毒癥性心包炎。
(4)甲狀腺機能減退
理論上來說,甲狀腺機能減退是影響了機體的代謝,也可以屬于代謝類疾病,但是在臨床上比較多見,除了引起心包積液外,還可引起粘液性水腫,所以單獨提出來,引起重視。
(5)鄰近器官的病變
心包的鄰近器官發生了病變,可以引起心包積液,如急性心肌梗塞后,可以引起心包積液,叫做急性心肌梗塞后綜合征,目前認為這是一種跟免疫反應有關的疾病。胸膜炎也可以累及到心包。
(6)非特異性心包炎
沒找到原因的心包炎,也稱為特發性急性心包炎,一般進行對癥處理。
(7)其它原因
還有一些其它的原因,如外傷、服用一些藥物如免疫抑制劑、患有腎病綜合癥等。
病理改變
分 類
臨床表現
■ 癥狀:呼吸困難是心包積液最突出的癥狀,與支氣管、肺、大血管受壓引起肺淤血有關,嚴重者端坐呼吸、身體前傾、可有發紺;產生壓迫時可出現癥狀干咳、聲音嘶啞、吞咽困難等癥狀;或出現肝大、全身水腫、胸腔積液或腹腔積液。
■ 體征:
觸診:心尖搏動弱;
叩診:心濁音界向兩側擴大,心包積液征(Ewart),即背部左肩胛下角出現肺實變體征(濁音、語音增強劑支氣管呼吸音);
聽診:心包叩擊音;收縮壓降低,舒張壓變化不大,脈壓變小;大量時累及靜脈系統出現頸靜脈怒張、肝腫大及下肢水腫。
■ 心臟壓塞:短期內出現大量心包積液可引起急性心臟壓塞,表現為竇性心動過速、血壓下降、脈壓變小和靜脈壓明顯升高。心臟壓塞的臨床特征為Beck三聯征(低血壓、心音減弱、頸靜脈怒張)。心臟壓塞嚴重時可出現奇脈,即嘆氣時脈搏減弱或消失,呼氣時脈搏增強,與正常人相反,動脈血壓峰值隨呼吸波動≥10 mmHg。
輔助檢查
(1)X線檢查:對纖維蛋白性心包炎診斷價值不大,對滲出性心包炎有一定的價值。
(2)CT有利于觀察局灶性積液并精確液體量。一般情況下,心包厚度>4 mm被視為心包液體量異常。
(3)MRI:有利于觀察局灶性積液并精確液體量。可評估心臟的其余部分,如心肌組織(水腫、梗塞、炎癥、纖維化)、心肌/瓣膜功能、血流變化。
2.心電圖 心包本身不產生電動力,急性心包炎時心電圖異常來自心包下的心肌,典型的心電圖可見四期變化:
3.超聲心動圖 對診斷心包積液簡單易行,迅速可靠。M型或二維超聲心動圖中均可見液性暗區以明確診斷。可反復檢查以觀察心包積液量的變化。
4.化驗檢查 取決于原發病。可有ESR、CRP和白細胞等炎癥標志物升高,累及心肌時心肌損傷標志物肌鈣蛋白和CK-MB可升高。
5、心包穿刺術
(1)心前區穿刺點:
于左側第5肋間隙,心濁音界左緣向內1-2cm處,沿第6肋上緣向內向后指向脊柱進針。此部位操作技術較胸骨下穿刺點的難度小,但不適用于化膿性心包炎或滲出液體較少的心包炎穿刺。
胸骨下穿刺點:去左側肋弓角作為胸骨下穿刺點,穿刺針與腹壁角度為30°-40°,針刺向上、后、內,達心包腔底部,針頭邊進邊吸,至吸出液體即停止前進。
(2)注意事項
掌握好穿刺方向及進針深度;
進針速度要慢,當有進入心包腔的突破后即回抽有無液體,如未見液體,針頭亦無心臟搏動感時尚可緩慢邊進邊抽。若針頭有心臟搏動感應立即將針頭稍后退,換另一方向抽取,避免損傷心肌血管。
抽液速度宜緩慢,首次抽液量以100ml左右為宜,以后每次抽液300-500ml,避免抽液過多導致心臟急性擴張。應注意隨時夾閉膠管,防止空氣進入心包腔。
術中密切觀察病人的脈搏、面色、心律、心率變化,如有不適,應立即停止穿刺,將病人置于平臥位,并給予適當處理。
術后靜臥,24小時內嚴密觀察脈搏、呼吸及血壓情況。
(3)穿刺定性
鑒別診斷
1、特發性心包炎(病毒性)
(1)臨床表現:多為低熱,無其他系統受累表現;很少表現為大量心包積液和心包填塞;多為病毒感染,自限性。家族聚集發病率約為10%;很少導致縮窄性心包炎;復發率約30%。
(2)實驗室檢查:20%的病例抗核抗體(ANA)陽性;抗心臟抗體陽性;定量PCR技術(RNA和DNA)可以鑒別。
(3)治療反應:短期使用非甾體類消炎藥、秋水仙堿和IL-1受體如anakinra療效好。對IL-1受體如anakinra和rilonacept反應良好。
2、結核性心包炎
患者多有結核病史,表現發熱、盜汗、體重下降等表現;球蛋白>40 g/L,外周淋巴細胞<10×109/L;直接結核試驗陽性;30%的病例有肺結核,但部分首發表現為結核性心包積液。心超提示大量心包積液,常為分隔狀稠厚心包積液;CT和/或MRI常提示心包增厚。心包積液培養或PCR可確定為結核桿菌,患者對抗結核治療有效。
3、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占急性心包炎病因的2%~7%,占復發性心包炎病因的10%;最為常見的風濕免疫系統疾病包括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干燥綜合征、炎癥性肌病、硬皮病和血管炎。
患者一般會出現多系統損傷,如關節痛、皮疹、腎功能異常或蛋白尿、低熱或高熱,并且多種自身抗體呈陽性。非甾體類消炎藥、強的松和自身免疫疾病相關治療對這類患者有效。
4、自身炎癥性疾病
患者常表現為高熱,也有腹膜炎、關節痛、肌痛、皮疹等癥狀,還可表現為大量心包積液和心包填塞,易發展為縮窄性心包炎。實驗室檢查常缺乏特征性血清學標志物。
5、惡性心包積液
惡性心包積液占所有心包積液病例的5.1%~7.0%。患者易出現大量心包積液,甚至心包填塞(發生率較低);血和/或心包積液腫瘤標志物可能升高;心包積液中可找到脫落細胞;胸片、CT、PET和MRI提示縱隔增寬和肺部腫塊等癌癥影像學改變。
心包填塞時需心包穿刺和心包腔內注射抗腫瘤藥物,如乳腺癌導致惡性心包積液需心包內注射卡鉑,繼續治療原發腫瘤。
6、放射相關心包積液
放射相關心包炎分為急性和遲發性(最遲15~20年),與放療劑量有關。患者可以表現為急性心包炎、心包積液和縮窄性心包炎,多與縱隔部位放療有關,并且容易發展為縮窄性心包炎,出現心包填塞時需進行心包穿刺。
7、心臟損傷后綜合征
心臟損傷后綜合征屬于免疫介導的病理過程,包括心包炎癥綜合征、心肌梗死后心包炎、心包切開術后綜合征和創傷后心包炎(醫源性或非醫源性)。
患者心臟損傷后出現排除其他原因的發熱、心包源性胸痛、心包摩擦音、心包積液、CRP增高5條中的至少2條,即可診斷。
治療措施
1. 針對病因的治療
主要是從發病的原因上面解決根本的問題,比如是感染引起的,需要抗感染治療;是由心包本身發生的原發性腫瘤病灶,還是從其他地方轉移過來的?如果從其他的地方轉移過來的,要仔細的查找與原發病灶在哪里,治療還要考慮原發病灶的治療,心包的腫瘤多見于肺部的腫瘤或胸膜的腫瘤或是胸部縱隔的腫瘤,上腹部消化道臟器的腫瘤也可以見到。常見的心包原發腫瘤是心包間皮瘤,間皮瘤少部分為惡性,大部分為良性,其它的大多為轉移灶;如果為全新的系統性疾病引起來的,需要將系統性疾病的活動狀態充分控制,要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因為系統性疾病本身就存在著難以治療控制的問題,常見的系統性疾病包括了系統性紅斑狼瘡、未分類結締組織病,干燥綜合癥和皮肌炎等。如果是甲狀腺機能減退,要充分的補充甲狀腺素,并定時復查。
2. 緩解癥狀的治療
心包積液緩解癥狀的治療,其實就是對癥治療,它所產生的任何不舒服都需要做相應的處理,其中減少心包積液的量是治療的一個重要方法,除針對病因治療外,一般是用下面幾種方法來舒緩和減少心包積液:
(1) 藥物治療:使用利尿劑來加大排水量,藥物通過減輕身體里面的容量負荷,使心包里面的水排出體外,常用的利尿藥有呋塞米、托拉塞米、氫氯噻嗪和螺內酯等。
(2) 心包穿刺:心包穿刺是直接用穿刺針進入到心包腔,將液體抽出來,這個一般需要在B超的引導下進行,特別是有心臟壓塞的癥狀的時候,心包穿刺顯得尤為必要,能明顯的緩解心包水壓迫心臟的癥狀。有經驗的醫生也可以不用B超引導進行穿刺。
(3) 心包腔置管:如果心包里面的水量比較大的時候,可以考慮心包腔置管,在穿刺后將一個管子伸到心包腔內,另一端通到體外,可以定時的放出液體,由于心包腔相對胸腔來說還是小很多,所以心包腔置管很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