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13歲參加革命,離不開一個人的演講,那就是在里仁學校操場演講的毛主席,當時楊勇是里仁學校的一名學生。
備受鼓舞的楊勇,選擇投筆從戎參軍,所以成為了童子軍中的一員,還未成年就是隊長。
秋收起義,楊勇也是參加了,之后的多次“反圍剿”戰爭、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他都是其中的一份子。經過多年的戰爭洗禮,解放戰爭中的楊勇,已成為劉伯承、鄧小平麾下的一員悍將。
渡江戰役結束后,劉鄧大軍即刻啟程,前往大西南,圍剿茍延殘喘的國民黨軍。
新中國成立后,西南地區的國民黨殘余勢力,不肯罷休,蠢蠢欲動,妄圖螳臂當車。
為了將全國局勢快速穩定下來,黨組織便將解放和剿匪西南的擔子,交到2野第5兵團司令員楊勇的身上。
楊勇立志要將西南徹底解放,消滅掉國民黨殘存勢力和山中土匪。但西南的形勢和地勢,注定這是一輪新的漫長且繁瑣的“革命”。
楊勇上任西南剿匪的事情,不知怎么傳了出去;因此,楊勇進貴州指揮剿匪的路上,還遭到了大批土匪的精準襲擊。萬幸,增援部隊及時趕到,不然后果不堪設想。
這事讓楊勇十分惱火,也讓他明白了西南的匪患有多嚴重、多囂張。楊勇先處理的是湘黔交界處的晃縣,這里有國民黨的正規軍,更是戰略要塞。
晃縣是國民黨政府留下的爛攤子。一個處理不慎,西南就會引發大動蕩。因而,楊勇決定拿晃縣作試點模范:不過分追究國民黨的問題,爭取對舊國民黨政府官員,進行寬大處理,適當安排合適的工作。
這一行為,讓舊政府官員感到放松的同時,又感到一些緊張,他們對我黨的政策不那么相信。
于是,晃縣的暗地里,波濤洶涌,有一批人準備鋌而走險,刺殺楊勇,來一次“擒賊先擒王”的斬首行動。
舊政府的警察局長楊世明,正是此次行動的領頭人,他帶著一群烏合之眾,來到楊勇的住處,打起了“游擊戰”。
楊世明知道此行是九死一生,但他想搏一搏,搏贏了,就可以成為西南地區國民黨殘留勢力的座上賓。
楊世明安排人摸清楊勇的生活習慣、作息時間、工作地點和日常居所。情況弄清楚后,某日,楊世明便帶著槍,摸進了楊勇的屋外。
聽著屋內的聲音,楊世明感到一些熟悉,但又不敢確認,悄咪咪地到窗邊,定睛一看:主位上坐著的正是跟自己從小玩到大的弟弟,聲音和相貌對得到,唯獨名字不是這個。
楊世明顧不得那么多,提著槍,不由自主地往屋內走,這讓楊勇的警衛員一下就發現了他,大聲呵斥,喊楊世明放下槍、不許動。
外面的動靜,讓正在辦公的楊勇也產生了好奇心,出門看看什么情況。沒想到自己多年不見的哥哥楊世明,竟提著槍來“找自己”。
楊勇連忙叫退警衛員,將哥哥楊世明領進屋,交談著這些年的變遷。楊世明帶著愧疚之情,告訴楊勇,此行的行動和之前的行動,擔憂自己會不會清算。
楊勇,也講了自己當初為了明志革命,就自作主張,把原來的名字“楊世駿”,改為楊勇了。楊勇也將自己多年的革命經歷和如今的政策,一一講解給哥哥楊世明聽,請他放心。
后來,楊勇在楊世明的幫助下,將原來跟著自己“造反”的亂黨,全部勸降;楊勇解放西南的任務,也在“坐地虎”楊世明的幫助下,加快了速度。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貴州就被楊勇徹底解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