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田園詩,喜歡詩里描寫的那個無拘無束的大自然,喜歡那種輕微的勞動,喜歡那種彌漫在身邊的泥土的氣息,還有頭頂上交替輪回的太陽和月亮。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正是寫出了這么一種樂趣。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晨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在南山下剛開墾了一片土地,就到那里去種豆子。因為是開辟的處女地,所以是很貧瘠的,以種豆子為好。豆子不怎么需要施肥和澆水,所以詩人陶淵明也可以輕松點。
可是雜草長得超過了豆苗,這地是怎么種的。畢竟詩人是剛辭去了彭澤縣令歸來的,種地還不是很內行啊。于是他干活得要勤奮點,現在沒有俸祿了,不然吃什么呢。
雖然一大早就要下地去除草,晚上天黑到見了月亮才扛著鋤頭回家,辛苦是辛苦了點,但一想到這些豆子都是自己親自培養起來的,心里卻有一種由衷的喜悅。
這條小路也長起了很高的野草,露水都把衣裳打濕了。不過也不要緊啦,再辛苦也不會改變初衷的。他是不愿意為五斗米折腰才回來的,難不成遇到一點小困難,就后悔了,如今也沒有退路了。他只有暗暗地給自己鼓勁。
讀這首詩,我為詩人高興,他真的是挺住了,沒有被困難嚇倒。
詩中不但看不到詩人叫苦,而且還充滿了一種樂觀、悠然自得的情形。種豆南山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詩里的“南山”不少了吧,這是不是他的又一個桃花源呢!
草盛豆苗稀,難道是指的官場,難怪你要起得早,去分辨去除掉那些荒穢雜草。帶月荷鋤歸,這是何等的境界,踏著月色回家,真是無官一身輕啊。
全詩以“但使愿無違”收結,一個“愿”字,道出了詩人心中的人生理想和目標。正如《歸去來辭》里所說的,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那么這愿是什么,這愿就是心中的南山,就是南山上的豆苗,就是豆苗之上的明月清風。
當然詩人在這里是用了一種夸張、對比、激憤的手法,來抒發他對社會現實的不滿情緒,因此把繁重的體力勞動寫得那么輕松愉快。
實際上詩人是個文人,家里也有童仆的,生活應該無憂。干體力活的另有其人,他只不過是幫幫忙,圖個興趣。如果真叫他去干活,養家糊口,那嘆氣都來不及,絕不會寫出這樣“帶月荷鋤歸”的句子來的。
其實《歸園田居》是組詩,一共有六首,據說最后一首是誤傳,實際不是陶淵明本人所寫。我們讀陶淵明的這首詩,應該讀它的全貌,即組詩。組詩寫了辭官歸隱、走訪親友、飲酒歡慶、躬耕南山等多個方面,讀起來更有一番滋味。
陶淵明在彭澤當縣令只有八十一天,就不為鄉里小兒折腰回家了。他看不慣官場和社會的腐朽黑暗,追求人身自由,向往田園生活。最后他終于走進了田園,終老于田園。他在從事農事活動和欣賞田園風光的同時,寫下了很多有名的田園詩,是我國田園詩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