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以人為樹
默立風中
鐫刻七十三道年輪
結貧脊善良之果
鄉愁依依
開苦難情愛之花
社稷絢麗
婆娑媽祖文化
舒展時代精神
三河八岸 川西平原
湄洲島 中國
林德鳳木秀于林
滿樹綠蔭
引 子
接受作協寫作林德鳳的任務,我去采訪林德鳳。
從事文字工作多年,最怕采訪對象不合作,按文學這行當的語言是“呼喚者與被呼喚者互不應和”。行前,作協主席李正熟給我打招呼,說你要有思想準備,林大姐就是屬于那種“不應和”。
李主席還說林德鳳就是那種有大愛、做善事、好付出而極不喜歡張揚的人,就像有首詩寫的那樣:“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里,不增不減。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棄。”
對這,我心里有數。去年春節我做“全國首屆媽祖榜樣人物頒獎典禮”暨“媽祖春晚”文案時,就遭遇林大姐的一次嚴重“不應和”。當時,我為頒獎典禮設計了一個林大姐與她的員工在舞臺上親密互動的小情景,借以展示林大姐愛心情懷,林大姐拒絕了。這事的關鍵在于,那當兒,林大姐還不是婉拒,而是將手很堅定地這么往下一劃拉,斬釘截鐵說出三個字:“不得行!”
頒獎暨晚會彩排現場,我將流程一一看過,才覺得那小情景對于整臺晚會的營造氛圍深化主題有多重要,心里暗暗發誓,今后凡遇此類情況,一定得堅持己見。
今兒個,就是那當兒的“今后”了。
成都。金堂金裕大酒店。我和林德鳳相對而坐。
我尊稱她為林大姐,一是她比我年長,二是金堂人都喜歡這么稱呼她。
心下一直詫異,小小個兒的林大姐,摸樣一如對岸阿姐,鄰家大媽,樓上太婆,怎么有如此能耐,做得好一個三星級酒店的董事長?怎么有如此睿智,當得上市縣兩級人大代表?怎么有如此人格,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媽祖文化”的四川榜樣人物?怎么有如此魅力,成為人接觸人尊敬、人見面人熱愛的“大姐”。
林大姐很親切地微笑,繼而又很認真地告訴我,金堂能者賢人很多,他們都比我做得好,作協要寫報告文學,應該多寫寫他們,還有……
趁她下面謙讓和定奪的話語“還”沒“有”出來,我連忙學著她前些時“那當兒”的姿勢,將手很堅定地這么往下一劃拉,斬釘截鐵說出三個字:“不得行!”
我們都笑了。
林大姐開口的第一句話是關于父親。言語間滿是懷念與崇敬。
父親名叫林維庸,在成都金堂楊柳橋從醫多年,因醫術高明和心地善良,深受周邊村民愛戴,名聲遠揚。
林大姐記得最清楚的是父親生前一件“放火燒欠條”的事。
那天天還沒亮,父親打開店門,借微弱天光,看見墻角蹲著一位老人,那老人頭頂一張化肥包裝袋,袋上的露水發著光亮;衣著一件破棉襖,棉襖的袖口和前襟暴露多處破綻;腳下的草鞋滿是污泥,左腳的鞋帶已經斷掉,直接穿在身下的一條秋褲,裹挾著身子。寒風陣陣,老人在風中瑟瑟發抖。
父親慌忙將老人請進店內,叫林大姐送上一杯熱開水,那人遲遲不肯接過水杯,推讓間,林大姐看見,那人用雙手努力護著的,是用一根谷草栓著的一卷紙幣零鈔。
那卷紙幣零鈔只夠他所需要的一個月的藥錢。
父親讓他把那卷紙幣零鈔揣進自個兒懷里,隨即給了他半年的藥,并讓林大姐找來自己的鞋和衣褲送給老人。
我很感動,說艱苦年代,大家都艱苦,林叔這樣做,其實很不容易。
林大姐說,那些年,有許多人找父親看病抓藥,但許多人沒錢。父親為此在店里立了規矩,有錢看病,無錢也看病。因為啥事都可耽誤,唯看病不能延誤。
林家堂屋有一大木柜,里面裝的都是那些病人因無錢看病抓藥而留下的欠條,滿滿的一大柜。
就在那天夜晚,父親將那大柜里的大大小小、厚厚薄薄、都是那些病人無錢看病寫下的白紙黑字的欠條,全都傾倒在院壩,一把火燒了。當時,林大姐尖叫,說爸吔,這可是我們家的衣食罐哪!林家幾兄妹也跟著哭鬧,父親很平靜地說,人家屋里,也要有衣食罐。
今年83歲、家住姚渡的王阿婆手腳已經不是十分利索,但她老人至今都還記得當年林叔死后“姚渡村民攔車”的事。講述間,王阿婆數次老淚縱橫。
林叔造福鄉里,救死扶傷多年,自己則辛勞成疾,1979年因病在成都逝世。
3月11日,一個凄風苦雨的日子。
一輛解放牌大車,載著林叔的遺像和悲傷的林家人自成都回金堂,車至姚渡,林大姐對著遺像呼喚一聲:“爸,我們快到家了!”
正值逢場天,姚渡十分熱鬧,候渡間,姚渡街上的張幺娘突然看見了車上的林叔遺像,她“哎呀”一聲:“這不是林老師嗎?他怎么就……”,接著,撲向車頭,聲聲呼號。周邊人聞聲,從四面八方趕來,將車圍得水泄不通。一時間,人潮洶涌,擠不進車圈的人,就在河邊、在船上、在河岸山坡土道上,哀哀下跪
林家人強忍悲痛,下車勸解,眾皆不忍離,大家遂相擁痛哭,哭聲震天動地。
當晚,按照鄉間“人死在外面,喪事辦在外面”的規矩,林家用幾張篾席在房前搭起簡易靈堂,吊唁者絡繹不絕。清晨,四鄉八村人帶來的米面油鹽和菜蔬,很大部分已經放置在了篾席之外,大多數吊唁品均無署名,大包小包,盛裝著對林叔這位“善良人”的深情厚愛。
寫到這里,我不勝唏噓,老天不公啊,多善良的林叔,這么早就匆匆謝世,難道真是好人命不長,善良不得善報?
由此再不敢妄語,善良的人就一定生活如意;再不敢茍同,善良的人一定長命百歲。
但還是覺得,每一個生命與每一種信仰之間,總有一個絕對的契合點,那就是靈魂深處的善良;還是覺得,每一個民族與每一種宗教之間,也有一個絕對的交融點,那就是人性本能的善良。
還是認定,以仁濟人,以德教人,以愛化人,以禮敬人,以義達人的善良,,能讓一切人與人無私無畏的相處,能讓一切事與事合情合理的存在。除此,再無他物。
還是相信,人,總有很多條道路可抵達人生終點,而善良,則是人生路上最好的修行。
想到此,我真心為林大姐感到榮幸,那些年月,林大姐縱有千般難處,可她擁有一個好父親。
歌曲《天耀中華》唱得多好啊:
我是多么的幸運
降生在你的懷里
我的血脈流淌著
你的神奇和美麗
那仁慈的情義
那溫暖的回憶
你對我的恩澤感動天和地
那晚,已經長大成人的林大姐長久地坐在父親的靈堂前,聽鄉鄰鄉親的哀哀痛哭,看人們用各種方式抒發著對父親生死難離的情感,開始認真地琢磨人的前世今生,人的善良,人的生死。
她覺得父親沒有死,父親還會回來。
風棲碧梧,蟲吟小榭,各有來路,各有天性。違性而行,不是全無可能,但到底艱難。在此之彼,過程盡管不同,必定會到來的結局則基本公平。
儒生以立言為不死,是故著書垂訓;道士以流形為不死,是故鍛金煉氣;釋子以寂滅為不死,是故耽心禪觀。他們都企求某種方式的不死,而事實上,“茫茫眾生,誰不有死,墮地之時,死案已立”。
人死如遠游,轉眼就無蹤無影。為官為民,捧上天或碾著泥,最后都會有拋妻別子、赤條條上路的那一天。但在民眾眼里,善良的父親會因為他的善良德行而時時回來,回到他們心里。
舊時代,鄉下都興重男輕女。女兒家的命輕薄如土;男孩子的命貴重似金。
林大姐的母親自生下林大姐,一直有這樣的言行。
林母為林家生育兩女三男,自覺是林家最大功臣,她重男輕女,張口閉口都是“女生外相,外死外葬”、“粉渣不上墻, 女子不養娘”的對女兒的嫌棄話,再加上自身性情急躁,性格強勢,于是,身為女性、又是家里姊妹弟兄老大的林大姐,自然首當其沖挨打受氣。
尋常間,林大姐有做不完的家務事,在家,煮飯、挑水、洗衣:上學,胸前抱一個弟弟,身后背一個妹妹。林大姐說這不算苦,苦的是但凡有兄弟在外面惹禍,有姊妹在家里不聽話,都是林大姐一人遭罰跪,遭打罵,林母理由有二,你這個老大沒有帶好兄弟姊妹,你這個女子早晚要出嫁。
偏偏林大姐的三個弟弟和一個妹妹那會兒都不是那么省心,好像喜歡看見姐姐挨打受氣一樣,見天惹禍撒氣。
為這,慢慢年老的母親慢慢地在林大姐的百般孝順中思過悔過,她沒有想到她的后半輩子全靠她這個“生外相”的女兒,全靠她這個曾經在艱難困苦的生活中一直充當著她的“出氣筒”角色,而又默默順從的女兒。
臨終之前,林母長久拉著林大姐的手不放,她對林大姐說:“下輩子,我們還做母女哈,那時候,我會對你好的”。
1990年,林大姐子承父業,在清江鎮開“康民堂”診所,直接“望、聞、問、切”人生。
林大姐說她想讓自己成為一個像父親那樣的人。
在清江鎮,“康民堂”診所遠近聞名。
在金堂、在青白江、在廣漢、在成都,林大姐的醫術和人品遠近聞名。
醫術界,醫生出診是常見事。但女醫生一般不出診,當然,特殊情況,另當別論。
林大姐遇上了一次另當別論。
那年冬天,成都市人民政府劉秘書長因為一位老首長呼吸道染病,專程到清江請林大姐破例出一次診。
林大姐沉吟。
見此,劉秘書長問林大姐:你知道請你出診看病的人是誰嗎?
林大姐搖搖頭。
劉秘書長說:“他叫趙德勝”。
林大姐繼續搖頭。
劉秘書長急得擺動雙手,欲言又止:“這么給你說吧,他病得很厲害,說話都艱難了。”
林大姐立馬轉身,背起藥箱,對劉秘書長說,我們走吧。
很快,趙德勝的病在林大姐的悉心醫治下痊愈了,他們夫妻倆說不盡對林大姐的感激之情,把林大姐請到金牛賓館,親親熱熱地照了一張家庭照,并送給林大姐一枝“派克筆”,叫她用此筆用心處方,救死扶傷,醫治人間疾病。
供職于西藏駐成都辦事處的洛桑登巴至死都不會想到,被省上最著名醫院診斷為絕癥的他還能茍活人世。那天,最著名的醫院中的最著名醫生說他的病最多還能拖個月把,叫他“想吃點啥就吃啥,想做點啥就做啥”。洛桑登巴說,我現在想吃的就是藥,想做的就是治病。
“死馬當作活馬醫”,洛桑登巴投到了林大姐門下。
半月后,洛桑登巴精神抖擻、甩腳甩手地來到清江“康民堂”,向他的救命恩人林大姐獻上了一條潔白的哈達。
與林大姐并無任何過往,但林大姐至今仍在予以政治幫教和經濟資助的還有鄭義、王旭偉,他倆同時在本地擔任主要領導干部,因經濟犯罪被同時判刑,投放本地監獄改造。
初進監獄,因入獄前后巨大的生存環境落差和生活水準落差,鄭義和王旭偉的情緒都涼到了冰點,監獄在有的放矢地對其進行思想、學習、勞動監管改造的同時,也創新監管改造方式,組織社會力量予以幫教。
林大姐自我申請成為了他倆的社會幫教員。
“不為別的,他們曾經是縣上的主要領導,為全縣老百姓做過一些好事情,現在,他們跌了跟斗,需要大家的扶持和幫教”。在談到自我擔當監獄監管改造社會幫教員的動機時,林大姐如是說。
三年了,每到監獄社會幫教的日子,林大姐總是很準時地去幫教地,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教育他們端正改造態度,珍惜現在改造機會,進則盡忠,退則思過,為將來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做事夯實基礎……
三年間,林大姐堅持每季度分別給他倆一千元錢,以貼補現時生活。至今仍在進行時。
監獄蘇政委夸贊林大姐是“管教嘴巴,菩薩心腸,正能量作為。”
鄭義和王旭偉向林大姐宣誓:聽監獄的話,聽林大姐的話,認真改造,早獲新生,報答社會,報答林大姐。
林大姐小聲咕噥:誰叫我是你們的林大姐呢。
我問林大姐,你做這些事的動機,真的就是因為你比他們年長嗎?林大姐說,有這方面因素,還有,就是父親以前老給我說的:如果你遇見能力比你強的人,要學他三分;遇到比你年長的人,要敬他三分;遇到和你能力相當的人,要讓他三分;遇到一切不如你的人,要幫他三分;如果這些個三分你都做到了,你的人生就會改變三分。
林大姐還對我說,每當我看見鄭義和王旭偉身體康健、精神飽滿,懺悔之心明朗,新生笑容純真時,就感覺他們都在很愜意地分享著自己獲得施與和付出之后感恩的幸福;我也打心眼里感受到我自己施與和付出所獲得正能量結果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
我們通常所說的幸福,確實是一種不太確定的東西,尋常人們對幸福的理解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社會方面,關系到幸福的客觀條件;二是人的心理方面,關系到幸福的主觀體驗。
林大姐對幸福的主觀體驗就是人們通過施與和付出、感恩與回報所獲得的心理感受。她感受施與和付出、感恩與回報都如同陽光,把溫暖打在每一個人的臉上,把感動送進每一個人的心里,讓人覺得人生美麗,歲月靜好。
比如父親,他愛著這么多人,這么多人又愛著他,她認為父親生前和死后都很幸福。
站在這個角度看人生,林大姐覺得人生真的很簡單,做人,只要你學會了愛就行,學會了愛,你就知道感恩。你對社會有多愛,你的人生成就有多大;你對親人有多愛,你的家庭就有多幸福;你對朋友有多愛,你的生活質量就有多高。
一個因愛而生的人,注定會為愛而死,為感恩而活著。
為此,林大姐堅定認為,父愛在她心中永生永存,愛和感恩在她人生中永生永存。
于此,我開始明白:林大姐的能耐、睿智、人格、魅力之生成,八成源于她正確的人的生死與價值觀,還有就是,父親曾用他高貴的善良品質,把她高高舉過頭頂。
林大姐個兒小,年齡大,加上一副和善的摸樣,給人的感覺就是一位“見面親”的親人樣,由于想象不出她冒火的樣子,人們就估計她一輩子都不會冒火。
可就在2020年2月3日,她對人冒了一回火。林大姐說,這是她人生第一次在大庭廣眾前的冒火。
原因很簡單。戰疫,趙鎮政府要在六條主要街道設點,請金裕大酒店制作并送達每日兩餐飯,林大姐欣然應諾。
沒想到在具體落實該事項時,酒店餐飲管事卻因疫情期間,酒店人人自危,加之事多人少為由,口頭推諉這事。林大姐在金裕大酒店大廳當即冒火,說現在國難當頭,大家伙兒一門心思戰疫,你一個金裕大酒店的管事,好意思說出這種推諉責任的話?你說酒店人人自危,難道那些蹲點守卡的人危險比我們還少?你說事多人少,好吧,你把飯菜做出來,我來送!
現場,那管事連聲認錯。事后,又親自做飯送飯,直至設點守卡工作完畢。
我去采訪那管事,管事說他沒想到林大姐那會兒會冒火,而且冒那么大的火,平時,她從不冒火的。那天,還真把我嚇著了。管事話畢,伸伸舌頭,又說現在想起來我都還很后悔,在國難當頭說推諉責任的那種話,我真他媽的是個寶器。
那些日子,作為成都市工商聯執委、金堂縣人大代表、縣個體私營經濟協會副會長,趙鎮商會會長,73歲的林大姐忙得不亦樂乎,給縣衛計局購買和贈送2000個N95 口罩;騰出場地,讓200余輛社會車輛免費停靠;為120余名司乘人員和受災群眾無償提供淋浴服務;向趙鎮街道辦贈送超大型開水桶等等。許多日子,趙鎮街道上,隨處可見金裕大酒店熬制的抗疫愛心姜茶免費相送,暖暖熱氣,縷縷茶香,溫馨著金堂的父老鄉親,撫慰著戰斗在抗疫一線的干部群眾。
今年7月,“美篇”發布了百姓生活網甘孜通訊員葉強平、周鵬于甘孜的一篇新聞報道《金堂縣幫理塘縣干部群眾喝上真正燒開的水》,文章的副題名為“咋這么燙?”現將報道全文轉載于下:
7月10日,到理塘縣人民醫院看病的洛絨曲西在金堂縣捐贈的高原專用飲水機旁接熱水喝時不由疑惑地說。聽了醫生的解釋,才明白喝這樣的開水才健康。
理塘縣城所在地海拔4014米,高海拔、氣壓低,空氣稀薄,當地廣大干部群眾喝著“不燙嘴的開水”是常事,燒至70℃左右就沸騰的水,沸點太低難以有效殺滅水中病原微生物,長期飲用存在健康隱患。金堂縣援藏工作隊根據理塘實際,為讓干部群眾喝上100℃的開水,主動牽線搭橋,對接金堂縣愛心企業。通過努力,由金堂縣金裕大酒店董事長林德鳳先后捐贈16萬元購買了一批高原專用飲水機,分別在中共理塘縣委辦公室、理塘縣人民醫院、理塘縣第二中學等辦公地點和人員密集處安裝投用,讓理塘干部群眾喝上真正燒開的水 ,充分滿足大家的健康飲水需求。
據金堂縣金裕大酒店董事長林德鳳介紹,“這批捐贈的高原專用飲水機能有效解決高原地區燒水達不到100℃的問題,每燒一次水能夠滿足100人的飲水需求,讓理塘干部群眾喝上安全放心水,作為金堂縣本土企業將繼續加大對口幫扶和捐贈力度,讓更多理塘干部群眾喝上‘燙嘴的開水’,助推理塘健康脫貧奔康。”
說起這事,林大姐至今沒有忘記理塘寺廟的小強巴和尚那天的驚喜神情。中午時分,小強巴只是吃了一口用“這么燙”的開水煮出來的米飯,就歡呼,“吃這么香的米飯,我從此就不需要下飯菜啦!”接著便扳著指頭算,一年365天,一天兩頓飯,730頓飯,天,一年可是要節約多少下飯菜的錢啊!
還有在理塘中學讀書的桑珠,喝著那“這么燙”的開水竟喝得眼淚汪汪的,林大姐問她何以掉淚,她說我想起我妹妹,他們學校沒有“這么燙”的開水。林大姐幫她擦干眼淚,說我馬上給你妹妹的學校解決沒有“這么燙”的開水這個問題,小桑珠問,解決這問題要花多少錢呀?林大姐說要花一萬多塊錢。桑珠的眼睛迅速眨了幾眨,爾后睜得溜圓,再后驚嘆,那么多錢,夠我阿爸阿媽勞動幾年呢。最后,她就像林大姐的小孫女一樣,撲進了林大姐懷里。
“我要是有很多很多的錢就好了,我想讓整個理塘縣的人民都喝上“這么燙”的開水。”林大姐說著這話,口氣不無遺憾。
2020年2月23日,金堂融媒體“”金堂發布”發表圖文消息《感謝信 特別的愛致敬特別的您》:
在疫情防控工作期間,人們用不同的方式,來展現中華民族不畏疫魔的中國力量和不屈不撓的中國精神,聲援武漢,抗擊疫情。愛心企業家們也在行動,成都市金堂縣金裕大酒店董事長林德鳳就是千千萬萬踐行大愛的代表。
73歲的林德鳳長期致力于慈善事業,在當地是出了名的慈善家,人人尊稱她為“林大姐”,當得知金堂縣201監獄有100余名獄警投入疫情防控一線,基本食宿難以保障這一消息后,林大姐立即向上級相關部門提交申請,希望能夠為他們做好后勤服務。在得到審批通過后,林大姐帶領部分酒店員工,在做好防范措施的前提下,設置專用樓層、專用餐廳為一線“戰士”們提供服務。受到了獄警們的一致點贊,他們以感謝信的方式,將心中特別的愛,致敬心中的林大姐和酒店全體員工。
在抗擊肺炎疫情的關鍵節點,林德風攜手全體員工,與全社會共赴時艱,踐行立德、行善、大愛的中華文化精髓,再次書寫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壯美詩篇。
《佛經》里一個有故事,叫做“不忍見爾”。說的是有一鸚鵡常在陀山周圍飛。一日見山中大火,生靈涂炭,群鳥倉皇,走獸哀嚎,這鸚鵡趕緊飛到水中,弄濕羽毛,再飛赴火場,灑水救火。有山神問,你這滴水之功,怎能撲滅那滿山的大火?鸚鵡答:嘗僑居此山,不忍見爾。山神內心一直柔軟,上次遇愚公移山就已被感動得稀里嘩啦,這次更不例外,于是便把山火撲滅了。
宋代詩人楊萬里在他的《又和風雨二首》詩中這樣寫道:拼卻老紅一萬點,換將新綠百千重。
《民國老課文》第四課“愛國家待外國”中教悔世人:“一家之人,吾類也,吾愛之。積家而成國,則一國之人皆吾類也,吾亦愛之。積國而成世界,全世界之人,獨非我輩乎,吾奈何獨不愛之乎。”
從“不忍見爾”的善良,到“拼卻老紅,換將新綠”的付出,再到“吾奈何獨不愛之乎”的博愛,林大姐的人生一路走來,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階梯,自覺覺他,自度度人,木秀于林,滿樹綠蔭,最終走上媽祖文化殿堂,成為“四川榜樣人物”, 登高而招,見者遠;順風而呼,聞者眾。
“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席卷著烏云,一輛破舊的小船在狂風暴雨中艱難行駛,一個海浪打來,小船顛覆,漁民掉進海里,情急中,漁民雙手作揖,口中念叨媽祖之名,瞬間,大海風平浪靜,一條光鏈將漁民重新卷上小船,旭日東升,小船向著漁民愛的港灣駛進……”
實話實說,這是我小時候對媽祖的十分粗淺的神話認知。
其實,媽祖不是神,媽祖是一個人。只不過,她出生時,天空出現了一顆閃亮的星辰,她升天時,天空繚繞著一片祥云,人們都說,那是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的光芒照耀。
而媽祖文化,則是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尊崇、信仰媽祖過程中遺留和傳承下來的物質及精神財富的總稱,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瑰寶。
媽祖,原名林默,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出生,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日仙逝。
林默誕生直到滿月,從未啼哭過,因而取名“默”,昵稱“默娘”。
相傳林默娘小時勇敢聰明,事親至孝。8歲從師學習,過目成誦,悉解文義。10歲時,隨母親王氏誦經禮佛。13歲時,得到一位老道士指點,授以“玄微秘法”,能識諸般要典。15歲時,能為人治病,扶貧濟困。16歲時,她照妝于井,得銅符一雙,本領更加高強。由于生于沿海都巡檢之家,她熟習水性,能駕船、挽纜,巡游于島嶼之間,常于風浪里救助遇險船舶。她還精通醫術,行醫救人,最終成為人們的海上保護神。
《天妃顯圣錄》《敕封天后志》等歷史典籍記載了媽祖許許多多圣跡故事,在全世界廣泛流傳。與媽祖圣跡故事之相輔相成的,是媽祖文化的廣泛傳播,其肇于宋、成于元、興于明、盛于清、繁榮于近代,運用于現代。“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即是媽祖文化傳播深遠的真實寫照。
打從公元987年起,媽祖文化就開始在中國大地上演繹,并依托海洋文明走向世界。經千百年錘煉,薪火相傳,逐漸存儲海納百川、地承萬物的氣魄,因歷史悠久而底蘊深厚;因兼收并蓄而博大精深;因求同存異而源遠流長;因推陳出新而獨領風騷,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大血脈根基和千百萬人的靈魂皈依。社會主義新時期,媽祖文化經由媽祖精神的踐行者們更廣泛地運用于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更高規格地投放于社會,更深層次地進入理論研究領域,由此提煉出了由基本理念、核心價值、行為規范、理想信念等構成的文化經典,形成中華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價值取向、格調品質、文明準則、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現已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不斷強盛的一大精神家園。
20世紀80年代,聯合國有關機構授予媽祖“和平女神”稱號。2009年9月,“媽祖信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6年3月,媽祖文化寫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
由此,我們說,媽祖文化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世界共擁有媽祖宮廟5000多座,媽祖信眾有三億多人。
2017年是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換屆之年,林大姐榮任四川省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會長。
上任伊始,林大姐組織拍攝大型紀錄片《巴蜀媽祖行》,并親臨福建莆田媽祖故里,請回媽祖金身于成都金堂行宮安放。
說起“請媽祖回川”事,香港國際電視臺副臺長林真福給我講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乘飛機去湄洲,機上一路顛簸不停,顛簸得連衛生間都一直停止使用。過湄洲海峽,風狂浪急。到得媽祖廟,廟內主持對林大姐一行人說,有感大姐心誠,明日接駕媽祖,天必降甘露;大姐回川之路,也定是坦途。
次日,林大姐剛登上媽祖圣駕臺階第一步,原本晴朗的天真的就灑下點點雨露,使媽祖殿內的空氣瞬間濕潤,讓現場的媽祖膜拜者感覺心曠神怡。
回川,林大姐用相關部門專門為媽祖辦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身份證”,專門給媽祖買了一張飛機票,讓媽祖金身安坐。一路天上地上,順風順水,所遭遇人和事,皆吉祥如意。
為此,林臺感嘆不已。
林大姐感恩不已。
2019年5月28日,首屆“中國西部媽祖文化交流會暨全國媽祖榜樣人物評選活動啟動儀式” 在成都金堂隆重舉行。林大姐身著漢服,率領眾人分靈祭奠、然后起駕巡安、駐蹕安坐媽祖。
2020年12月25日,“中國首屆媽祖榜樣人物頒獎典禮暨2019媽祖春晚”在成都金堂金裕大酒店劇場拉開帷幕。
為力求真實,我們還原一段頒獎典禮和晚會現場的感人場景。
舞臺。燈光。三遍鈴響。
音樂起,一陣由弱漸強的海浪聲……
LED畫面:海上生明月,明月下海水的粼粼波光,波光幻化出的五星紅旗意象,五星紅旗漫卷下的成都金堂勝境、風貌
主持人語: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們,大家下午好!
這里是中國四川成都金堂金裕大酒店。
成都市金堂縣人民政府、香港國際網絡電視臺,香港衛視西部頻道,正在這里隆重舉辦并實況轉播“我們媽祖”“中國首屆媽祖榜樣人物頒獎典禮暨2019媽祖春晚”。
中國四川 金堂 金裕大酒店
中國福建 莆田 湄洲島,
千里物理距離
沱江 長江和海洋一衣帶水
帶給我們
媽祖情感 媽祖風范 媽祖精神 媽祖思想
狩獵文明 農耕文明 江河文明 海洋文明
五千年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孕育出天之驕子 地之精靈 海之魂魄
媽祖的立德 行善 大愛 溫良恭儉讓
伸出我們的手 以景仰和虔誠
輕輕撫摸媽祖文化的歷史
慈航普度 媽祖美麗的容顏 依然美麗如畫
歲月留痕 媽祖的溫暖心思 依舊溫暖如春
舉起我們的手 以親密和忠誠
向天下所有的媽祖人致以崇高的敬禮
因為有媽祖 天得以清 地得以寧
因為有你 這世界多了一個好人
今天,讓我們走進中國的巴蜀,尋蹤媽祖。
讓我們致敬新時期的媽祖榜樣人物,弘揚媽祖。
下面,讓我們以最熱烈的掌聲,歡迎中國2019“十佳媽祖榜樣人物”閃亮登場
背景歌曲《和平頌》起:天得和以清,地得和以寧。谷得和以豐,人得和以生。
LED字幕出:致敬中國2019 “媽祖榜樣人物”之“愛心大姐”林德風
LED致敬詞出:
林德鳳傳承媽祖立德慈愛遺風,勇挑家庭和社會兩副重擔:在“家”為“慈愛大姐”,悉心照料那些踐行媽祖精神的兄弟姐妹,精細打理并系列傳承四川弘揚媽祖文化的人和事;從醫如“華佗大姐”,“望聞問切”和醫治民眾疾病;入世為“媽祖大姐”,把媽祖的慈愛送給戎邊的將士、山區的孩童、以及那些急待救援的鰥寡孤獨者。
讓我們向“愛心大姐” 林德風致敬。
林大姐走上舞臺。
香港國際網絡電視臺臺長向林大姐頒獎。
全場雷鳴般的掌聲……
對林大姐采訪結束的那天,我問林大姐對去年底那場頒獎典禮和演出活動的感覺如何?我說那次頒獎典禮和媽祖春晚省市縣電視臺都有播出,央視有四個頻道分別轉播,國內外有100多家新聞媒體宣傳,聲勢和影響都很大。林大姐說她很感動,很感謝。但是,站在舞臺上,我感覺自己真是沒有為社會為民眾做出點什么,我感覺自己接下來更應該為社會為民眾多做一點什么。我說那你就在這舞臺下,給我說兩句你接下來的人生追求吧,當然,需要文學一點。
林大姐笑著說,這余下不多的日子呀,我就想做一棵樹,讓一個人與另一個人在樹蔭下相會,一棵樹與另一棵樹在天地間團圓。(文/楊義華 李大倫 編輯/王文華)
作者簡介:
楊義華,金堂縣個體私營經濟協會秘書長,黨支部組織委員,在各類報刊雜志發表文學作品若干。
李大倫,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在省級以上報刊雜志和出版社發表,出版文學作品100余萬字。曾獲《四川日報》文學獎。現供職于金堂縣個體私營經濟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