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歐洲心臟病學會年會(ESC 2020)公布的《2020 ESC心房顫動診斷與管理指南》(以下簡稱:新指南),是ESC 2020最為亮眼的學術內容之一,對臨床具有重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在2016年第二版ESC房顫指南的基礎上,再度更新的房顫指南不僅從診斷、治療、用藥及圍術期管理等方面進行證據更新與推薦等級調整,同時更加強調應注重患者在治療決策上的意見和喜好。
為了讓更多醫師同道了解和理解新指南的核心理念、思路和更新內容,8月30日,拜耳攜手《門診》成功舉辦了“2020 ESC房顫指南重磅解讀”線上研討會。本次會議特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馬長生教授、廣東省人民醫院吳書林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何奔教授共聚云端,與線上同道一起解讀新版《2020 ESC心房顫動診斷與管理指南》,深入討論新指南的更新要點和臨床指導意義!
何奔:ESC 2020房顫指南更新解讀
ESC 2020 ONLINE
本次《2020 ESC心房顫動診斷與管理指南》不僅更新了心房顫動的定義、引入了心房高頻率事件(AHRE)/亞臨床房顫的概念,更進一步提出房顫評估4S法則和ABC整體管理路徑,對房顫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何奔教授在充分解讀新指南的基礎上強調指出,確診患者的房顫特征評估,應以“系統化、流程化”為基調,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4S法則):卒中風險(Stroke risk)、癥狀嚴重程度(Symptom severity)、房顫負荷(Severity of AF burden)、基質狀況(Substrate severity)。完成系統性的評估后,按照ABC管理策略對房顫患者進行治療,包括抗凝治療及卒中預防(A)、更好的癥狀控制(B)與合并癥及心血管危險因素的管理(C)。
以患者為中心的多學科合作是房顫綜合管理的核心;最新房顫指南著重強調“醫患共同參與”,即需充分告知治療方案的優勢/局限、獲益/風險,同時注重患者對治療負擔的接受度。其中,房顫“ABC”整體管理路徑的提出,可為房顫的綜合管理設立具體的目標和路徑,重點更新內容可概括為:
房顫血栓事件的預防:出血風險并不指導抗凝策略、抗凝與房顫類型無關;消融前后的卒中預防:推薦圍手術期不中斷抗凝、長期抗凝取決于卒中風險,而非消融結果;復律前后的卒中預防:強調NOAC的應用。
四類癥狀性房顫患者應首選導管消融,包括無主要復發因素的持續性房顫;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無效/不耐受,推薦PVI;強調導管消融中PVI的重要性。
吳書林:ESC 2020房顫診斷與管理指南
臨床意義和應用價值
ESC 2020 ONLINE
在“CC”方面,主要涉及:重視診斷和臨床篩查;房顫篩查工具日益多樣化;借助器械識別亞臨床房顫;認識到篩查帶來的潛在利弊;房顫的4S管理;繁復的房顫高危因素(16個);房顫的影像學評估——解剖、結構、功能、血栓;完整的信息收集以及建立有結構的隨訪體系;有結構的隨訪體系最終實現房顫患者的綜合管理等。
在“ABC”方面:強調堅持CHA2DS2-VASc評分不動搖,其它指標也要重視;房顫血栓栓塞的預防——不同NOAC的藥代動力學;NOAC地位不斷提高,重視對出血事件的動態管理;長期的頻率管理與以往基本一致;導管消融治療是節律控制的強力補充,對于癥狀性房顫中,1. 陣發性房顫;2. 無主要復發因素的持續性房顫(綜合考慮患者意愿、獲益、風險);3. 心動過速性心肌病:逆轉左室功能者首選導管消融治療。心衰合并房顫的導管消融地位進一步提高;上游因素管理應與導管消融相輔相成。
三方對話,要點解讀
ESC 2020 ONLINE
吳書林教授:總的來講,當持續性房顫的發生與左房心肌病程度較重、纖維化明顯,甚至進行性惡化等有關時,其消融效果很差。正如馬長生教授所言,臨床上,心電圖F波有無、左房大小、容積及各種指數應綜合考慮。此外,是否合并心血管多重危險因素以及患者的意愿,也應考慮在內。當然,如果導管消融不成功,應積極考慮胸腔鏡指導下的外科消融。目前,各種標測、消融方法百花齊放,如果選擇不同的導管消融人群,則最終3-5年持續性房顫患者的隨訪成功率也是不一樣的。
何奔教授:目前,篩查手段較多,且大家似乎均很強調篩查,但是哪些人群需要篩查?當患者篩查出來后,到底下一步需采取何種措施?這些可能是大家面臨的較為重要的問題,也應該是未來我國指南制定時需要指出的內容。
總 結
ESC 2020 ONLINE
在精彩熱烈的討論中,關于《2020 ESC心房顫動診斷與管理指南》更新要點及臨床意義的線上解讀會議悄然迎來了尾聲。三位大咖結合循證及各自的學術積累和臨床實際,對新指南重要更新部分做了充分的講解,同時針對新指南中一些眾所關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對話。馬長生教授在最后總結時不禁感慨道,本次線上會緊隨指南更新的步伐,可謂非常及時,相信在各位專家的“齊力解讀”下,大家可從中獲益匪淺,可以更好地指導今后的臨床工作!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
本文內容為《門診》雜志原創內容轉載須經授權并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