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生九子,子子不同,比喻兄弟之間愛好、性情等都不一樣,各有各的特點。
傳說龍性淫,常于萬物交而生后代。和古希臘的宙斯一樣,逮誰弄誰,結果造出一大堆四不像來。
長子囚牛,龍與母龍所生,喜愛音樂。囚牛不好殺逞惡,卻專好音律。
龍首蛇身的他有著辨別萬物聲音的本領,是九子中最文藝,也是最高貴的。古代一些琴頭上會專門刻著囚牛,稱為“龍頭胡琴”。
次子睚眥(ya zi),龍與野狼所生,嗜殺成性。睚眥好勇斗狠,完全繼承了母親的性格。
同時心胸狹隘,有一成語“睚眥必報”。一些兵器的環口、握柄上會特意刻睚眥的頭像,和好斗的武士相匹配。
三子嘲風,龍與鳳凰所生,好險危之地。嘲風經常被用在建筑龍吻上,有威懾妖魔、消災解難的含義。
同時嘲風也有著吉祥、威嚴、驅邪、避災的說法,龍吻上安置嘲風,能給建筑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
后世就把蒲牢刻在撞鐘上,而被鐘錘雕成鯨魚樣子,使其撞擊聲響徹云端。
所以他也經常作為建筑的龍吻(比如太和殿上的十只小獸,其中就有狻猊),以及作為一些佛堂的香爐底座。
傳說赑屃常背負著三山五岳,四處改變地形、興風作浪,后被大禹收服,并由赑屃背負著自己一生的功業碑。從此,赑屃就成為了中國石碑的背負者,一般石碑下的神獸,就是赑屃。
而且包拯的虎頭鍘上,刻著的就是狴犴,給犯人和觀刑者一種威懾的效果。
負屃十分喜歡內容動人、雕刻精美的碑石,并甘愿化為護碑之魂,環繞于碑石兩側,于老六赑屃一起,守護、點綴著碑石。
不同的是,狻猊代表著是威嚴,而螭吻代表的防火,祈求無火燒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