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安九
你覺得什么樣的人才算是文化人?
1
最近一位講盛唐詩歌的戴建業教授爆紅網絡,完美的解釋了什么才是文化人。
戴建業教授講的《歸園田居》,在抖音上單日點擊量突破2000萬次,點贊70萬次,盡管帶著濃厚湖北方言,但網友的評價“我想回去上課了”,覺得他講的詩詞內容接地氣,幽默風趣,瞬間被戴建業教授圈粉。
戴教授解李白的《贈汪倫》時評價
天才和庸才只隔了那么一點
最近抖音上流行一個梗, 海邊的浪花一浪接一浪拍著沙灘,別人吟起“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你在旁邊奈何自己沒文化只能一句“臥槽浪好大”。這是在自嘲?還是把無知當個性?
2
古文學得好,對于現代人有什么用?
2010年江蘇高考作文題目為《綠色生活》,考生王云飛通篇駢體古文的方式完成,閱卷時被老師視作“懷疑卷”提交給專家組。古典文獻學專家吳新江在看完全篇后,對文章的注釋就寫了滿滿4頁紙。
專家吳新江在評價這名學生時,自覺慚愧。
他表示:事實上光會用文言,會寫古字還不算什么,這畢竟是高考作文,切題才是第一要務。而這篇文章,熟練運用“恰到好處”的古文,緊扣“綠色生活”的主題,“古為今用,十分切題?!?/strong>
此外高考作文閱卷組組長何永康也對這名考生高度贊揚,他說:
以他現在的文化修養完全可以被破格錄??!
似乎在任何時候,有文化底蘊的人都更容易獲得人們的尊重。
多少年過去了,這位考生的作文依然被翻出來熱議。
摘錄一段:
呱呱小兒,但飲牛湩(dòng),至於弱冠,不明犍狀。佌佌(cǐ)之豚,日食其羓(bā)。洎(jì)其成立,未識豜豭(jiān jiā)。每嚙毚(chán)臑(nào),然竟不知其夋兔(qun,同狡兔,見韓愈之《毛穎傳》)之三窟也。方彼之時,窋(zhú)詫之態,非闠闠(huánhuì)之中所得見也。
小小年紀熟練運用“恰到好處”,收獲破格錄取,如此才華橫溢,如此知書明理,作為家長的我們有沒有覺得汗顏?
反正家長們都炸鍋了,家長這樣評論:
看完此文,我是不是上了個假學?
我認真想了一下,經常泡圖書館的我也寫不出……
這就是別人家的孩子,丈母娘已開始排起長隊。
很多家長都羨慕寫出花來的高考作文,想想自己每次輔導孩子學習時,看著地上撒了一張又一張的草稿,心里默念“是親生的……”實在是一言難盡淚流滿面……
3
優秀的孩子是“別人家的”
隔壁的李姐,前幾天從深圳去北京的高鐵上,發了一條朋友圈:女兒婷婷眺望窗外漫天飛舞的雪花,轉過頭來對媽媽說“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收獲不少點贊。
婷婷,才5歲,就能背300多首唐詩宋詞,早晨太陽照進窗來,吟著“睡起漱朝霞”,掀開被子去擠牙膏洗臉去了,從不懶床;傍晚公園散步回家,拉著奶奶的手“晚歸足益健”。
可見,古詩文對孩子不只起到讀書識字作用,還培養情操,對孩子影響深遠,從骨子里透出文人氣質,3歲識字80歲還在使用,受用一生。
還記得平昌冬奧會的時候,央視解說陳瀅對奧運冠軍羽生結弦的精彩解說嗎?
容顏如玉,身姿如松,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
16個字,日本網民:
中文太美,聽呆了。
古詩詞雖然歷史久遠,但一點都不失魅力。
教育部最新通知,新語文教材一年級到六年級古詩詞增加了55篇,總數128篇,增幅達到80%,一年級就有了《論語》,初中3個年級,古詩文總篇數也到了全部課文的51.7%。
2018年的高考,不管是全國卷I、卷II、卷III,單古詩文考察就占34分;而北京卷文言文+古詩文的考察分數高達44分!
假如古詩文考察34分成績很珍貴,你覺得它對你的孩子意味著什么?
可能為了讓孩子熟讀古詩詞,你連這樣不是辦法的辦法都用過:
在孩子的書桌、床上、墻上貼滿詩詞貼紙,讓他時時看時時念。
效果還真有,每次默寫都能應付,但一到考試未見漲分數。
更有孩子在古詩文的習題下留字“老師,我這次的考試,你要給我高一點的分,我好回去給父母交代,留下你的姓名( ),日后有重謝”。
成績及格要淪落到“日后重謝”?
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不只是行文優美,更有蘊含著很多為人做事的道理。但很多人在學習的時候卻異常吃力!
為了解決古詩文這一大難題,有書聯合《中華好詩詞》總冠軍王悅笛開設了一場主題為《3大古詩文學習技巧,讓孩子掌握語文提分秘籍》的線上免費直播,他將首次公開自己多年學習古詩文的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