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全部工作都用道德一個概念以統擴之”,這是著名的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曾經講過的一句話,它說明了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德育是對兒童和青少年學生影響最深遠的教育,是影響力最大的教育。在義務教育真正興起的時候,它的主要目的并非是要傳授給學生知識,而是從德育開始的。
德育是教育發展中最為重要且迫切的部分,那么德育主要包含了哪些方面,其真正的含義又是怎樣的?本文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德育自身涵蓋的相關內容,以及德育作為教育的重要性。
一、德育的含義
首先德育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大類。
廣義上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它主要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而狹義的德育范圍就比較小了,它專指學校德育。
學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一般指的是學生)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并且都是積極正面的教育內容,另一方面,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
二、德育的內容
德育主要包括了九大方面內容,它們分別是:愛國主義教育、理想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勞動教育、人道主義與社會公德教育、自覺紀律教育、民主與法制觀念的教育、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這九大德育內容相輔相成,共同構建出一個縱向與橫向的教育知識網絡,在指導德育研究與發展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德育的功能
社會性功能,個體性功能、教育性功能我們稱之為德育的三大功能,社會性功能主要指學校德育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生影響的政治功能、經濟功能和文化功能;個體性功能可以描述為德育對個體生存、發展、享用三個方面發生的影響。德育的教育性功能主要表現在教育上,包括德,智、體、美、勞。總而言之,德育的核心任務是要賦予每一個個體科學的價值觀、道德原則和行為規范。
四、德育的類型
我們一般把私德、公德和職業道德教育作為德育的三大類型,它們之間互相影響,共同作用出符合道德規范的內容。私德教育即培養學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識及行為習慣,例如我們常常提到的要尊重他人、關心愛護小動物、敬老愛幼等,是一個人內在品質的體現。
公德教育所指范圍要上升一個層面,它是指的培養學生的國家與社會生活的道德意識和符合社會公德的行為習慣,比如遵守社會公共秩序,注意公共衛生,愛護公共財物等,它是一種外在的表現形式。職業道德教育即培養學生職業生活的道德意識及合乎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如忠于職守、勤懇工作、廉潔奉公、團結合作等。
五、德育的任務
德育的主要培養對象是在校學生,任務是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為愛國的,具有社會公德的、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公民,在這個基礎上引導他們逐步確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并不斷提高自我覺悟與修養。主要包含了以下三個方面:
1、培養學生初步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2、引導學生逐步確立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3、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中國有一句俗話叫“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為什么能夠從三歲就能看到一個人長到大的樣子,從七歲就能看到老呢?是看一個人認識多少字嗎?很顯然不是,是看一個人是否掌握了多少知識與能力嗎?也不是,重要的是看德行,看一個人的內在品質與自我修養的高低,所以從小就開始對孩子進行德育的培養,是非常有必要的。
青少年時期是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更應緊抓德育,它在對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道德意志與日常行為習慣中有重要幫助,所以說我們要重視德育,重視一個人的思想品德、性格特征的養育、培育,為孩子的成長打下一個亮麗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