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縮性胃炎( CAG )是一種多致病因素的消化系統(tǒng)慢性疾病,以“胃固有腺體的喪失”為特點,目前醫(yī)學界公認為是胃癌前狀態(tài)。
我國目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病率愈來愈高,中醫(yī)治療該病辨證論治,有著不錯的治療效果,介紹如下:
一、西醫(yī)對CAG的認識
1、定義:
CAG(慢性萎縮性胃炎):指胃黏膜上皮固有腺體的減少,伴或不伴纖維替代、腸腺化生和/或假幽門腺化生,是慢性胃炎的一種類型。
臨床表現(xiàn)無特征性,可表現(xiàn)為上腹部不適、飽脹、疼痛等非特異性消化不良,伴有食欲不振、嘈雜、反酸、惡心、口苦等消化道癥狀,部分患者可見乏力、消瘦、焦慮、抑郁等。
2、世界范圍內老年人高發(fā):
點擊加載圖片
世界范圍內老年人高發(fā),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
CAG每年癌變率為0.5%-1%,伴有異型增生時癌變率更高。
3、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與以下因素相關:
·Hp感染
·膽汁或十二指腸反流等
·年齡
·免疫因素
·高鹽、低維生素飲食
·遺傳因素
Hp感染→慢性胃炎→CAG→腸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
4、診斷:
內鏡診斷:黏膜紅白相間,以白為主,黏膜菲薄,血管透見
病理診斷:固有腺體萎縮或腸化
點擊加載圖片
5、胃癌前病變——病理學概念:
胃黏膜及腺上皮的某種病變,包括胃黏膜上皮異型增生(上皮內瘤變)和Ⅲ型腸化。
二、中醫(yī)藥對CAG的辨證施治
1、中醫(yī)對CAG的認識:
(1) 病名:
中醫(yī)根據CAG主要臨床表現(xiàn)將該病歸屬于“胃痞”、“虛痞”、“痞滿”、“胃痛”、“心下痞”、“嘈雜”等范疇
病位:在胃,與肝、脾相關。
(2) 脾與胃:
《黃帝內經》:“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脾為之使,胃為之市”
點擊加載圖片
(3)病因病機:
點擊加載圖片
(4)中醫(yī)證型分布:
·肝胃氣滯證
·肝胃郁熱證
·脾胃濕熱證
·脾胃虛弱證(含脾胃虛寒證)
·胃陰不足證
·胃絡瘀血證
2、中醫(yī)CAG辨證分型:
(1)肝郁氣滯證:
主癥:(1)胃脘脹滿或脹痛 (2)脅肋脹痛
次癥:(1)癥狀因情緒因素誘發(fā)或加重 (2)噯氣頻作 (3)胸悶不舒
舌脈:舌質紅或淡紅,苔薄或薄白,脈弦細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降逆
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
柴胡、白芍、枳殼、甘草、川芎、香附、陳皮
點擊加載圖片
(2)肝胃郁熱證:
主癥:(1)胃脘饑嘈不適或灼痛 (2)胃脘脹滿
次癥:(1)心煩易怒 (2)嘈雜反酸 (3)口干口苦 (4)大便干燥
舌脈:舌質紅苔黃、脈弦或弦數
治法:清肝瀉熱,和胃止痛
方藥:化肝煎合左金丸加減
青皮、陳皮、白芍、丹皮、炒梔子、澤瀉、浙貝母、吳茱萸、黃連
點擊加載圖片
(3) 脾胃濕熱證:
主癥:胃脘痞脹或疼痛
次癥:(1)口苦口臭 (2)惡心或嘔吐 (3)胃脘灼熱 (4)大便黏滯或稀溏
舌脈:舌質紅,苔黃厚或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化濕,寬中醒脾
方藥:黃連溫膽湯加減
黃連、半夏、陳皮、茯苓、枳實、竹茹、佩蘭、澤蘭、石菖蒲
點擊加載圖片
(4)脾胃虛弱證(脾胃虛寒證):
主癥:(1)胃脘脹滿或隱痛 (2)胃部喜按或喜暖
次癥:(1)食少納呆 (2)大便稀溏 (3)倦怠乏力 (4)氣短懶言 (5)食后脘悶
舌脈: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健脾益氣,運中和胃
方藥:六君子湯加減
黨參、炒白術、干姜、茯苓、半夏、陳皮、炙甘草
點擊加載圖片
(5)胃陰不足證:
主癥:胃脘痞悶不適或灼痛
次癥:(1)饑不欲食或嘈雜 (2)口干 (3)大便干燥 (4)形瘦食少
舌脈:舌紅少津,苔少;脈細
治法:養(yǎng)陰和胃,理氣止痛
方藥:沙參麥冬湯加減
北沙參、麥冬、玉竹、桑葉、花粉、扁豆、石斛、甘草
點擊加載圖片
(6)胃絡瘀血證:
主癥:胃脘痞滿或痛有定處
次癥:(1)胃痛拒按 (2)久治不愈 (3)面色暗滯
舌脈:舌質暗紅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澀
治法:理氣活血,化瘀止痛
方藥:丹參飲合失笑散加減
丹參、檀香、砂仁、五靈脂、蒲黃、三七粉、延胡索、香附
3、微觀辨病CAG伴癌前病變:
·疾病早期,若存在血瘀癥,可加三棱、莪術活血化瘀之品改善微循環(huán);
·病程日久,可加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山慈菇、薏苡仁以達防癌生變之效;
·諸多醫(yī)家治療CAG伴中、重度腸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常選用藤梨根、蛇六谷、野葡萄藤、石見穿等清熱利濕解毒之品,收效頗豐。
小結
1. 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及不典型增生屬胃癌前病變,中醫(yī)藥辨證施治可以改善臨床癥狀,逆轉腸化及不典型增生程度。
2. 對于Hp感染患者且一級親屬中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患者,要注意Hp的根除及定期檢查胃鏡。
3. 進一步發(fā)揮中醫(yī)特色,辨證使用中成藥可以提高臨床療效,為廣大患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