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三大常規”之一的血常規,在各級醫院都有開展的檢驗項目,在對炎癥和感染的診斷,類型鑒別和療效監測上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血常規檢查結果看起來很繁雜,主要是三大項:紅細胞(RBC)、白細胞(WBC)和血小板(PLT)。
1、白細胞計數(WBC):一定體積血液中的白細胞總量,它是一組形態、功能和在發育與分化階段不同的非均質性混合細胞的統稱,依據形態、功能和來源而分為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三類。
白細胞生理性增高多見于:劇烈運動、進食后、妊娠、新生兒。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細胞數有差異,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細胞數平均要高一些。
白細胞病理性增高多見于:急性化膿性感染,尿毒癥,白血病,組織損傷,急性出血等。
白細胞總數:新生兒(15.0~20.0)×10^9/L,6個月至2歲(11.0~12.0)×10^9/L,兒童(5.0~12.0 )×10^9/L。
2、中性粒細胞計數(NE):指一升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數量;
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出生時60-70%,4-6天50%,到4-6歲前30-50%,大于6歲50-70%。
增多:見于急性和化膿性感染(癤癰、膿腫、肺炎、闌尾炎、丹毒、敗血癥、內臟穿孔、猩紅熱等)、各種中毒(酸中毒、尿毒癥、鉛中毒、汞中毒等),組織損傷、惡性腫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減少:見于傷寒、副傷寒、麻疹、流感等傳染病;化療、放療。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癥、白細胞減少癥、骨髓增殖異常綜合征等)、脾功能亢進、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3、淋巴細胞計數(LY):指一升血液中的淋巴細胞數量;
淋巴細胞百分比:出生時30-40%,4-6天50%,到4-6歲前40-60%,大于6歲30-40%
增多:見于某些傳染病(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癥、水痘、麻疹、風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等)。
減少:見于多種傳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免疫缺陷病等。
4、嗜酸性粒細胞計數(EO):指一升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細胞數量;
嗜酸性細胞百分比:0.5%~5.0%
增多:見于過敏性疾病、皮膚病、寄生蟲病、某些血液病,射線照射后、脾切除術后、傳染病恢復期等。
減少:見于傷寒、副傷寒、應用糖皮質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5、嗜堿性粒細胞計數(BA):指一升血液中的嗜堿性粒細胞數量;
嗜堿性粒細胞百分比:0%~1%
增多:多見于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嗜堿粒細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脾切除術后等。
6、單核細胞計數(MO):指一升血液中的單核細胞數量;
單核細胞百分比:3%~8%
增多:多見于結核病、傷寒,感染性心內膜炎、瘧疾、單核細胞白血病、黑熱病及傳染病的恢復期等,二歲以內的兒童可以稍高。
減少一般無臨床意義。
1、正常參考區間
血常規檢查的結果正常與否通常是以各項指標的正常參考區間(最小值到最大值)描述,檢測結果低于最小值或高于最大值都是不正常,一般都在檢驗結果中反應出來。目前大多數指標都是用95%的可信區間描述。
2、正常與不正常的結論是相對的
所謂正常或者不正常的結論都具有概率性質的判斷,如果用95%的可信區間判斷,本次檢測結果正常,說明這一次檢測結果正常的概率是95%,由于各種其它無法預測的原因有可能導致檢測結果不正常,但其概率低于5%,屬于小概率事件可以認為不發生;如果本次檢測結果不正常,說明這一次的檢測結果正常的概率小于5%,屬于小概率事件。醫學上幾乎所有的檢查結果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正常或者不正常,對這一知識的理解在醫患訴訟中十分重要。
3、檢測結果與疾病
血常規檢查最常見的臨床基本檢查和健康檢查項目,它是很多疾病診斷的必要依據,但不能作為疾病的確診依據。疾病的確診常常需要病因學診斷、解剖學診斷、病理學診斷、流行病學診斷和影像學檢查等方法才能完成。從這個意義上說,血常規檢查結果為疾病的確診提供了方向。不能認為某項檢測指標不正常就是某種疾病。
1、血液采集前,應避免跑步,騎車,爬樓梯等劇烈的運動,要求患者休息15min后進行采血,冬季保持血液循環通暢,化療患者要求在化療前采集標本,以保證檢測結果準確,采血不能與靜脈輸液同側臂,以免造成結果不準確。
2、服用某些藥物可能明顯干擾實驗。采血時應詢問是否服用過干擾藥物(如白細胞計數禁止服用的藥物有解熱鎮痛藥和抗感染藥等;紅細胞計數禁止服用的藥物有甲氨蝶呤,苯妥英鈉等;嗜酸細胞計數禁止服用的藥物有腎上腺類固醇,ACTH;阿司匹林對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并盡可能在避免干擾因素的條件下進行,以便于比較和動態分析。
3、患者某些生理因素,如吸煙,進食,運動和情緒波動等,均可影響血液成分。甚至一天之內,WBC,EO,LY等參數均有一定的波動。
來源:基層檢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