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自己的社會身份
2.知道在此身份下需要遵守的一切規則。
超我,像剎車,底線,是一種自我保護。
本我,(傳統家庭中不談情緒,被壓抑,無情緒溝通交流)
覺察自己的行為
心理咨詢師就是排雷。
如果咨詢者內在力量不夠不要輕易觸碰。
冰山理論:不要就事說事,要往下看,是否能潛到最底層。
看到情緒→認知→內在期望需要→生命力,精神→我是被愛的,有意義的,有價值,(心的)自由自在。
總拿別人孩子和自己孩子的不足比→孩子期待父親的好的評價。
所有行為背后有深層次的原因→關系出了問題(孩子問題→夫妻關系問題)
每個人背后有一個長長的人生線,看到背后的家庭狀態(包括祖輩)
如果一個孩子從出生到現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都沒滿足的話是非常麻煩的。
從受精卵結合開始就是一個生命了。
與原生家庭的聯結狀態
覺察就是療愈。
(案例:給自己女兒買各種裙子,是自己的童年的需要的情結)
看到自己內在的小孩,呈現出來,通過別人的反饋,獲得成長療愈。
展示人前:揚長避短,培養自信。
例如:身邊的垃圾人,十件事一件沒達到,就會全盤否定,就當他有病,遠離他。滿滿負能量。
例如:抑郁癥患者能量是比較弱的,一定要周圍人弱一些,讓她滋生力量,感到被別人需要。
例如:把自己打扮的暴露,扭扭捏捏,表現自己的需求。
模擬咨詢者:模仿中暴露自己的內在需要的不滿足。
觀察咨詢者的坐姿,可了解家庭模式中每人之間的關系。孩子不喜歡到奶奶家去。
橫豎軸
走人生線,收集資料,編制計劃的先后節點
例如:自己覺得夫妻關系很好,家庭就健康嗎?與孩子的關系呢?
家里老人病了,父母精力在照顧老人,這時可以在家庭里說,不要有禁忌,幫助孩子疏解。
兵:分房,老夫老妻,指著鼻子說,互動模式。
鏡映:從小父母給予孩子的模式很重要。
理想化:從父母身上學習怎樣愛。
例如: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父母沒有覺察其實孩子內心是不安的,焦慮的,他內心知道這是不對的。孩子會沒有安全感,受到懲罰反而放松。
例如:讓孩子去學習自己想學的琵琶。
覺察:是自己喜歡而不是孩子喜歡
一到大學出問題。
例如:人民教師的孩子容易出問題。抑郁癥。
孩子特別乖,孩子本我的需要、情緒被壓抑。
討好型人格:本我缺失。
自我價值感低,孤單。
內在小孩在作怪,沒成長。
表里一致的孩子比較易于引導。
情緒像鐘擺,既要感知好的也要感知不好的。有活力,創造力,身心和諧。
伴隨我們不斷社會化成長,不斷覺察自我,不斷成長。
婚姻本身存在問題了(內因),才會出現小三等(外因)。
家庭序位
參閱:林文采《心理營養》
網癮戒除,30—40歲的爸爸;13歲孩子吸毒史,很小的孩子打人罵人,孩子是家庭問題的表達。
很多高知人士出了問題
學會用語言療愈孩子,內在的小孩,內在的需要。
“內在的小孩”
看成現實感知力的缺失,不要看成一種病。
爸爸痛苦的情緒不說但是傳遞到孩子身上,孩子不說話了。當爸爸表達的時候,孩子當堂說了一句。
當家里有秘密的時候,孩子也會承接。
等邊,等腰情況是正常的。
三角形變形就會出現問題。三元關系是正常的關系,否則只會出現關系的問題。(母子關系,母子相結合)
男孩和媽媽的互動關系,男孩走不到新生家庭中來,永遠有牽絆。
卡牌
敘事
路怒癥,不正確的情緒管理。調控的衍生情緒。
“秘密的我”,需要慢慢的,有禮貌的,在人可接受的情況下打開,確保安全。
“卡牌”: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的感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