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晏yàn幾道詞為例
彩袖殷勤捧玉鐘,當年拌卻醉顏紅。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影風。
從別后,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
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久別重逢,是人類普遍的生活現象之一,也是文學作品中,常見的表現題材。晏幾道在這首詞里以高度的藝術腕力將異性戀人久別重逢的體驗和感覺,形諸筆端,真切而又感人。
作品以時為序,上片回憶當年初次相逢,一見鐘情,盡歡盡興的情景。詞人回憶當年與戀人的首次相逢,戀人玉手捧杯,殷勤勸酒,是那么地溫柔美麗和多情。當時詞人心情興奮,喝得滿臉通紅。從月上柳梢的傍晚時分開始,到月亮升至中天的深夜,一直到月亮落下西山時分的黎明,他們盡情地跳舞歌唱,筋疲力盡,徹夜不眠,以至連手中的桃花扇再也無力搖動。起拍兩句,首句寫對方,次句寫自己。彩袖,這里是以代指的手法寫歌舞之女的美麗。玉鐘,酒杯的美稱。拌(pàn,判),不顧惜。拚卻,甘愿的意思。三四兩句寫雙方。“舞低”一句既是以月亮的升落 極寫時間的長,又是以夸張的手法極寫雙方的盡興。“歌盡”一句也是以夸張的手法極寫雙方的盡歡。
下片寫別后思念之深與再逢驚疑之狀。作者以自述的方式,吐露了自從分別之后的思念,初遇的情景時常浮現眼前。有多少回自己在睡夢里與戀人歡聚相見。今天真得重逢了,卻又難以相信這是真的,所以點亮銀燈,一次又一次地照看,唯恐還是在睡夢里相見。
這是晏幾道這首詞的大概意思。
咱們再看一首《鷓鴣天·新晴水暖藕花紅》
年代:
宋
作者:
趙長卿
新晴水暖藕花紅。烘人暑意晚來濃。
共攜纖手橋東路,楊柳青青一徑風。
深翠里,艷香中。雙鶯初下蕊珠宮。
月籠粉面三更露,涼透蕭蕭一夢中。
宋人填此調者,字句韻都是一樣的。趙長卿詞呢,前段起句〔新晴水暖藕花紅〕,新晴二字是平聲,水暖二字是仄聲,花字平聲,與正格的詞平仄全不一樣,還有,晏幾道(yàn)詞別首,前段起句〔一醉醒來春又殘〕,春字平聲;還有好多,與正格都不一樣,我們不必去看,我們填寫時,按照正格就好了。
我們按照欽定詞譜的正格來填,就不會有任何問題的。
一、 關于首句格律。在搜韻或《欽定詞譜》里,鷓鴣天的首句,平仄格式是中中中中中中平,許多作者按照《欽定詞譜》理解為,除末字外,其余六字皆可平可仄。其實不是。我們看所有小山詞(也就是晏幾道的詞),首句的格律完全符合七言律句仄起平收格式,雖然有時候有拗救,無非是“(仄)仄仄平平仄平”。其正格自然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說首句有另類的變格的話,即是趙長卿的兩首鷓鴣天詞采取了七言平起平收的格式,有一首起句是“新晴水暖藕花紅”,還有一首的起句是“玉容應不羨梅妝”。
其它詞人所填鷓鴣天詞,大多依小山的起法。
(《小山詞》,作者是北宋著名詞人
晏幾道
。
晏幾道
(1038—1110 年),字叔原,號小山,《小山詞》是以得名。)
總結:鷓鴣天首句,或依晏幾道的詞,采用仄起平收七言律句;或依趙長卿的詞,采用平起平收七言律句,但詞的第二句與律法相同。我們填詞決不可以將平起律句和仄起律句簡單地理解為只要末尾一字為平聲字,前面六字可以隨意平仄。
二、關于第三句格律。小山詞第三句多用七言平起仄收律句格式。也可于第五字用仄,即所謂小拗(末五字“仄仄仄平仄”)。
三、關于后段起拍三字句格律。依小山詞例,它是“平仄仄,仄平平”。而趙長卿的變通為“仄平仄,仄平平”。所以,段首個三字句的格律為平仄仄,或仄平仄,而不能理解為“(仄)(平)仄”。尤其不可填成“仄仄仄”。
四、關于其它幾句的格律,詞稱為詩余,本調多為律句,或者有用三拗五救的,但是,仍然不能脫離七言律句的格式。
五、關于所謂“以入代平”。應該注意到,宋代人呢,后段的第五句第三字,沒有用仄聲的,而所引用趙長卿詞及無名氏詞,第三字用仄而第五字用平,明顯是“三拗五救”的律句,《欽定詞譜》的“以入代平”我們呢,不要去理會。
六、《欽定詞譜》用“統計學”的方法處理前人詞句的平仄規律,如果詞友生吞活剝,有可能誤入歧途。我們在填這個詞譜的時候,應該多參考前人作品,而不是將可平可仄處想當然地進行簡單化的處理。
另外,全宋詞中還有平起鷓鴣天,作法與本譜不同。因作品很少,為“非主流”,所以詞譜不列。例如《鷓鴣天》無名氏
不貪名利樂優游。收轉心猿踢氣球。
日享三餐朋友飯,夜眠一宿玉人樓。
真快活,度春秋。從他烏兔走無休。
或時戲耍名園里,或把長竿湖上游。
大家看看,是不是和上面的格式一點都不一樣的?
(二)欽定詞譜:
⊙仄平平⊙仄平(韻)⊙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句)⊙仄平平⊙仄平(韻)
平仄仄(句)仄平平(韻)⊙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句)⊙仄平平⊙仄平(韻)
范詞作者:晏幾道。
《欽定詞譜》這首詞牌首句可平可仄過多,所以,詩詞吾愛網參考《龍榆生詞譜》對首句作了調整,以使作品更加完善。
(三)《鷓鴣天》的寫作方法及例詞分析
鷓鴣天具有七律和七絕的特點。
他和七律的不同之處:
第一就是他的七字句變成了兩個三字句的對句。
第二他的寫法上的區別:
一是三字句的應用。二是虛字上的應用。
七律是不允許用虛字的,而詞往往用虛字加強情感,虛字的運用是詞的特點。
因為在曲子中是要唱的,這個詞是為曲子配唱的,而在唱的過程中有短有長,這樣就用虛字加以過度,詞和詩的區別也在這里。所以詞中鷓鴣天有虛字,而詩不允許。
他的特點,
一: 和七律、七絕基本相同,但又有所不同。
《鷓鴣天》前四句就像一首七絕,也有起承轉合的講究,但上片沒有明顯的結句。
上下片沒有明顯的分界線。大家要記住,鷓鴣天這個詞牌和其他詞的不同之處就在這里。
他實際的東西就是起承轉合,上片沒有明顯的結句,章法上特別簡單,所以我們在承轉上要特別注意。
也可以這么說,《鷓鴣天》它是由七個七言的律句,加上兩個對仗的小三字句組合成一篇的。
也可以看成上片一個七絕、下片一個近似七絕組成的。
它最接近于律詩了。
二: 對句。七律中三四、五六句要求工對,而在鷓鴣天中原則上要求三四句工對,同時詞中放寬了可以工對也可以意對,可以錯綜對。(錯綜對就是前半句相對,后半句可以不對).
整首詞的三四句必須工對。三四句對不了工對最起碼來個錯綜對,最好是流水對。
流水對會使句子整首詞更加流暢和靈動。
三:結。他的結要求結在虛上,最宜結在虛處,就是以景語做結。
另外對句的三四句是詞眼所在的地方。大家一定要把握好。因為這個三四句是最出彩的地方。
因此這個鷓鴣天關鍵的地方就在這幾點。
特別是三四句后邊大家不要認為是結句。這里是沒有結句的。
整首詞只有最后一句是結句。要出味要味長,一定要用景結。當然也可以用情結,但很難出味。
下面我們具體來看例詞分析一下:
鷓鴣天 晏幾道
彩袖殷勤捧玉鐘,當年拌卻醉顏紅。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從別后,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
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我們來分析一下:
這一首詞上片和律詩是非常相近的。
彩袖殷勤捧玉鐘,當年拌卻醉顏紅。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這些話到底和詩有什么不同呢?
咱們不看下片 只說它是七絕。
從這首來看它前半片幾乎和律詩沒有什么大的區別
沒有什么大的區別,而區別在哪呢?區別在語言的用字上。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弄的這么鮮美,尤其后邊那兩句,美極了。
它和詩那種帶著某種感覺某種味道的那種東西不一樣。
大家細細體會,這么一讀就感覺到它是詞味,非常柔媚。如果要是律詩它可能要表達其它的意思,不會這樣弄的這么鮮美。我們接著看,“從別后,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
一讀這的時候,句式變了,結構也變了
如果說上片是律詩的話,一般是起,第二聯承,就完了。但是這首詞它就不同了,它從“彩袖殷勤捧玉鐘,當年拌卻醉顏紅。”
由“當年”兩個字,來交代作者寫的是當年的回憶
然后下邊兩句就是當年的回憶。
所以說一二句呢就是一起一承:
彩袖殷勤捧玉鐘,當年拌卻醉顏紅。
一起一承 對吧?
和詩不一樣了吧?當年兩個字告訴你,“彩袖殷勤捧玉鐘”那是當年作者后邊兩句話還是當年,也就是第二句承第一句,然后接后兩句,其實起了這么個作用,它把這四句就捆在一起了。
我們接著分析下片,
從別后,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
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律詩在這里一般是開始轉了
就好比我們踢足球,在這里一下子把球踢得遠遠的(第七句)
然后再跑過去把球抱回來(第八句)
這個是律詩的一貫寫法
而詞呢,我們都知道,雙調詞分上下片。
上片寫完后,它就是一個完整的彩球。
下片的開頭要重新選一個點。
關鍵是這個點如何選呢?
這個點一定是在前邊那個球之上的。
好比上片是一個織好的彩球,然后我們從這個球里拽出一個新的線頭來
在這個線頭的基礎上再接著繞,這就是下片。
上片說什么彩袖呀、玉鐘呀、什么樓心月、什么扇底風等等這些都是過去的,回憶的。
那么下片他怎么說?
“從別后,憶相逢”
從別后,就是一個新的線頭
“憶相逢”就開始纏了
相逢什么呀?這不就開始說了么。
說啥呀?“幾回魂夢與君同”,就已經纏起來了
接著再說“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它是這樣一種結構
先回憶過去,回憶完過去,又回憶分別后這一段時間,然后再說我看到你都懷疑是不是真的。
第一句是先說過去,第二句轉回來表明還是說過去,過去說完了,又說從分別以后到今天,最后回到眼前。
它是一個倒敘的手法,一層一層的把情感把內涵往前推,一直推到結尾。
這個結構與常見律詩的起承轉合,尤其下片是大不同,要是律詩肯定不會這樣的。
這就是鷓鴣天,這是詩與詞之間的區別
我們再接著來看
晏幾道的另一首《鷓鵠天》
《鷓鴣天》晏幾道
守得蓮開結伴游,約開萍葉上蘭舟。
來時浦口云隨棹,采罷江邊月滿樓。
花不語,水空流,年年拚得為花愁。
明朝萬一西風勁,爭向朱顏不耐秋。
“守得蓮開結伴游,約開萍葉上蘭舟。”
這句話說明詞人和某人有一個約會,這個約會,不是現在的,而是未來的。
從哪個字看出來的呢?
從一個“守”字可以看出,大致意思說,等到蓮花開的時候,我們好去結伴游,然后,我們坐著船,沖開萍葉,也是上句“結伴游”的一個繼續。
我們再看他接著如何往下寫的?然后它就想象了結伴出游以后的一個場景。是什么場景呢?“來時浦口云隨棹,采罷江邊月滿樓。”就是對前兩句的一個補足,手法上其實和“彩袖殷勤捧玉盅”大致是相同的。前兩句做一個簡單的交代,三四兩句用很美的一個對仗把它補足。
他說“來時浦口云隨棹,采罷江邊月滿樓。”“來時”對“采罷”,“浦口”對“江邊”,云隨棹對“月滿樓”,對的非常自然而又工整。一看在這里就完了。也就是說讀完這四句時候畫一個句號。
那么《鷓鴣天》的寫法是不是幾乎一樣的呢?
“彩袖殷勤捧玉盅”第一句起,第二句承寫,三四句用一個對仗進一步把它補足。所不同的是一個是回憶過去,一個是寫未來的。想想古人是如何寫的,如何布局的。
好,我們接著看下片。
花不語,水空流,年年拚得為花愁。
明朝萬一西風勁,爭向朱顏不耐秋。
“下邊它怎么去轉呢?因為上邊說了蓮花,所以下面就用花不語,用“花”來和“蓮開”、“萍葉”去銜接,這就是在上片那個彩球里又起了個線頭。
鷓鴣天的上片就是一個完整的彩球,下片,要從上片重新找一個線頭,必須是上片。“花不語,水空流”,承了上片了吧?然后為什么“花不語”?為什么“水空流”呢?哦,原來是“年年拚得為花愁。這不承下來了么?就這一環套一環的。“拚得”大概就是為它就不顧一切了吧。為什么會“年年拚得為花愁”呢?
下邊兩句它做了一個解釋,這個解釋表面看來好象就是一個解釋,好象沒有遞進。但是它用解釋的語言來推出了另一層來收住全篇
為什么呢?
我們看“明朝萬一西風勁,爭向朱顏不耐秋.”
明天萬一西風一吹,那花都謝了,'爭向朱顏不耐秋',就像朱顏似的。
這個朱顏,表面看來說的是蓮花,實際是暗含說的是人。
到那時候,花也落了,人也老了。所以,就因為這樣,才要好好的珍惜眼前的時光,才要拚的為花愁。是不是它用解釋的語言,推出了另一層意思,來收住全文的呢?珍惜眼前的時光。大家細細體會一下他這幾層是怎么來的?
鷓鴣天晏幾道
守得蓮開結伴游,約開萍葉上蘭舟。
來時浦口云隨棹,采罷江邊月滿樓。
花不語,水空流,年年拚得為花愁。
明朝萬一西風勁,爭向朱顏不耐秋。
大聲地讀一遍,感受一下,是不是這個意思。
它也是分為四拍,第一拍就是第一句起,下句承接一下。第二拍用一個對仗句,把那個起圓滿的結束了,然后下片三字對從上片那里重新拽了個線頭,開始纏了,最后一收,這就是鷓鴣天的章法。
下課之后大家試著體會兩點
第一,詩的結構和章法與詞的結構和章法到底有什么不同?
第二、語言上到底有什么不同?
《鷓鴣天》
醉拍春衫惜舊香,天將離恨惱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樓中到夕陽.
云渺渺,水茫茫,行人歸路許多長.相思本是無憑語,莫向花箋費淚行.
說喝醉酒之后,拍打著春衫,干嘛呢?惜舊香。這說明是離人穿過的衣服,上邊還有她身上的味道,這也是一種癡情之語。天將離恨惱疏狂,是老天把這種離恨強賦予給我,我無可奈何,是無可奈何之語。第一句是癡情之語,第二句是無可奈何之語。在癡情和無可奈何之下,那么下邊要跟上兩句什么樣的話,才能把這樣的癡情和無可奈何補足呢?當然可以有很多種辦法,作者用了這種辦法: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樓中到夕陽.這兩句又用了一個典型的技巧。就是什么呢?是一種互文。它兩句話你要放到一起來理解。它是日日樓中到夕陽,然后日復一日才成年,年年陌上生秋草。也就是說在這種因離而恨,在這種離恨的感情之下,這種癡情到骨的這種相思。它是一天天一年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日日樓中到夕陽,是愁苦無奈,可以是坐等,也可以是相思。生秋草是什么呢?是因為從春草生,帶來希望,到秋草又長成了,秋草要老了,生秋草,其實不是新生的草是秋草,而是由春草轉成了秋草。這叫生秋草。那么它沒說干什么。只說日日樓中到夕陽. 而且年年陌上生秋草,那么就是那種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那種,希望變失望,那種滿腹惆悵和傷懷。有了這兩句,就可以把那種癡情和那種無奈,就推向了一個高潮,達到了一種你沒有辦法再超過它的境界了。然后下邊怎么辦?云渺渺,水茫茫,有人可能要問,云渺渺,水茫茫,它怎么來承上啟下呢?
那么這里稍稍跳了一點,但是你理解了之后,你就可以知道它還是很緊密的轉接的。從上片已經感知到,這是在寫離愁別恨。那么離愁別恨,往往在什么地方生呢?送別的時候大多都是在水邊。望人的時候呢,遠望長天,不見歸人。看到的更多是云,飄渺虛無縹緲,虛幻的云。遠望佇立江邊,放眼望去,不見歸帆,是茫茫無際的水,所以說這兩句形成的這兩個獨特的景象,就暗含著兩個字:離愁。或者說再加上兩個字:別恨。離愁別恨,四個字就是對上片的最好的總結,也是對下片最好的轉接。下片緊跟著就說,很直接的一點彎都不轉,就那么自然順下來,行人歸路許多長. 那么這句話我們返過來看,云渺渺,水茫茫,即是上片的結,也是為下面要說的行人歸路的一個起。這個氣脈非常細膩的銜接,然后,最后兩句,還要在原來的基礎之上,再遞進一層。又是怎么遞進的?它轉過來說,上片全是癡情之語,它下面非要反過來說一句,假做豁然,就是不是真豁然,是假做豁然,假做頓悟。好象我突然間明白了,老門瞎想這個干嘛使呢?
不想了,說個決絕之語。怎么說呢?說相思本是無憑語,莫向花箋費淚行.花箋代表什么?代表信件。也就是寄出去的信。也可以代表,就像我們今天的日記一樣,是自己寫來自己看的東西,總而言之,在寫的時候一邊寫一邊流淚。但是這時候突然間頓悟了,相思本是無憑語,那就沒有憑據啊,所以不要向花間費淚行,你還去那么癡情干嘛呢?這是正話反說,由癡情到極點,無奈到極點,最后正話反說,反做決絕之語,其實越是決絕之語,越是完全不能決絕,好比相愛的兩個人,一個人說我恨死你了,這輩子我都不愿意再見到你,其實它是一直在想,如果它真的不想了,早把這個人忘了,還恨它干嘛?這個道理是一樣的。那么我們前邊講了三首鷓鴣天,三首,結構其實都是一樣的,手法各有各的不同。手法怎么這么一二三四這么來的,尤其是結尾,各有各的不同。我們再看一首他另一首鷓鴣天。
《鷓鴣天》
小令尊前見玉簫,銀燈一曲太妖嬈.
歌中醉倒誰能恨?唱罷歸來酒未消.
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宮遙.
夢魂慣得無拘檢, 又踏楊花過謝橋.
這一首的內容,他和前邊三首完全不同了。前邊都是癡到極點,無奈到極點。而這一首呢,反過來是很歡快的,很清麗的,灑脫的這樣一個內容。小令尊前見玉簫,尊前,見玉簫,玉簫代表什么?代指的是那個吹簫的人,也就是那個玉真。銀燈一曲太妖嬈。銀燈是什么,就是剛才說的那個銀釭,大概是也有可能指燈很明亮,也可能是白色金屬制做的那個油燈,這都有可能,我們不用去細究它。如果想細究的話,你可以仔細的去看注解,去看解析,它可能會有介紹,但是這都是一種推斷,也不一定是什么,我們知道它大概是什么就可以了。小令尊前見玉簫,銀燈一曲太妖嬈.一上來就是當時見面的場景,這是什么?這不是回憶,這是眼前景,也就是小令尊前見玉簫,銀燈一曲太妖嬈.就是剛才發生的事,就是寫詞這一剎那之前一會兒的事,歌中醉倒誰能恨?唱罷歸來酒未消. 它是直接的平鋪直敘下來的,歌中醉倒=唱罷歸來,誰能恨=酒未消,你看這里它對仗之間,是有實有虛,實與實能對,實與虛也能對,誰能恨,誰,酒未消,酒。這就是前邊是虛,后邊是實。前邊那個虛不是真虛,它是實中虛。后邊那個酒它才是真正的實。誰能恨=
酒未消。恨是什么?也是一種虛的,而酒未消這個消它才是實的。大概是和某個女人見面了,感覺非常好了,所以過了那么一段非常讓人神魂顛倒,很愜意的那么一段時光。
下邊說什么呢?春悄悄,夜迢迢,它怎么和前邊銜接呢?春悄悄,好理解,這個春悄悄不一定非得是春天,當然也可以是春天,主要是春情,因為小令尊前見玉簫嘛這一定是個美女是個歌女,銀燈一曲太妖嬈,它的見愜意,夜迢迢,和歸來酒未消去承接。唱罷歸來都已經是半夜,甚至是后半夜了,所以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宮遙.在春悄悄,夜迢迢的這個時候,看著什么都是美的。碧云天共楚宮遙。楚宮,就和銀燈一曲暗中又有相連,楚宮本來是指皇宮,皇宮里有的是什么呢,不是歌女,是宮女。這里的楚宮,它代指的不是真正的就是皇宮,而是說是一種歌唱的,那樣一種很好的那樣的一個場景,碧云天共楚宮遙放在一起。反正不要說楚宮了,它這個時候見到什么,它見到一個破園子荒廢的,一個破廟都可能都覺得心情挺好,那么下邊怎么再推上一層呢?前邊已經那么美了,后邊它怎么推上一層呢?它用了一個很輕巧的,很瀟灑的一個手段來給它結了。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唱罷歸來酒未消,這應該是回來就該睡覺了,結果呢?睡著了,這個美好的心情還沒有結束,夢魂沒有人去拘檢它,它可以在夢中隨心所欲,生活中不能隨心所欲,有各種各樣的羈絆,有各種各樣的無奈,那么在夢里反而沒有拘檢了,他想怎么樣就怎么樣,這個夢真是綺夢。他又踏揚花過謝橋,和那個女人又去相會去了。白天沒有做完的事,酒醒時沒有做完的事,到了夢里接著做,多美呀。那么這一首呢,和前邊的三首完全不同,風格味道韻味都不同,手段也不同,但同樣也是起了那樣的作用,一層兩層三層四層。情緒呢是一二三四還是那樣。是一種典型的婉約派的鷓鴣天,那么到了辛棄疾手下的鷓鴣天,就不是這個味道了他是另一種味道。那么他是一種什么樣的味道呢?你要想做好鷓鴣天,你不能僅看晏幾道的,還要去看辛棄疾的。由于內容的安排我們今天不去講辛棄疾,大家可以自己去看,味道風格大不一樣。但是它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也就是你要表達不同的情緒的時候,你要寫不同的內容的時候,肯定是不同的味道。鷓鴣天晏幾道的這四首是不同的內容,其實他是四種不同的表現手法。但是大致都是比較相同的,都是晏幾道的,他的生活場景決定了他就是這個樣子的,他到了辛棄疾就是另一個味道,另一個樣子了。那么辛棄疾的鷓鴣天怎么寫,希望大家下去之后自己去看,反復比較,等你比較兩個之間有多少共同點,又比較找出兩個之間有多少不同點,你比較完了之后,我相信你對鷓鴣天的理解就應該大致到位了。
到位了之后怎么辦?我建議大家可以試著來寫一首鷓鴣天。王蟄堪先生曾經說,要論詩與詞的分野就唯在鷓鴣天。為什么?因為大多數都是七字句,都是律句。然后詩與詞到底有哪兒不同?都是七言句都是律句,而且都是八句,不同的唯有那兩個中間的小三字句那么一斷。就那么一點不同,不是太大的,但是如果我們讀懂了之后你會感覺到,你下手寫的時候,或者你看別人寫鷓鴣天的時候,你看它兩句就知道它合不合體,他是不是行家里手,那么到底在哪是個分別?詩與詞的分野到底在哪?就完全從鷓鴣天就完全可以把詩與詞分出來,拿鷓鴣天往前一推它是詩,往后一推它是詞。你把鷓鴣天掌握了,再進入其他的詞牌詞體易如反掌。如果你鷓鴣天過不了關,那你其他的東西,肯定要藏著各種各樣的不如意,要藏著各種各樣的不得法,所以這是基礎,本來我們要講詞,假如要講詞的創作的話,肯定要先講鷓鴣天,但是我們講的不是創作而是欣賞,所以我們講了那么多之后,到今天才真正的講到了詞的入門的東西,就是鷓鴣天,這是由詞的發展史來決定的。我想的話,講到這,大家可以動手來試著填一填詞了,而且就從鷓鴣天開始。
鷓鴣天·送人
宋代
:
辛棄疾
唱徹《陽關》淚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鷓鴣天·代人賦
宋代
:
辛棄疾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
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
宋代
:
辛棄疾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觮,漢箭朝飛金仆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譯文
我年輕的時候帶著一萬多的士兵、精銳的騎兵們渡過長江時。金人的士兵晚上在準備著箭袋,而我們漢人的軍隊一大早向敵人射去名叫金仆姑的箭。
追憶著往事,感嘆如今的自己,春風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我看都把那長達幾萬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東邊的人家換換種樹的書吧。
鷓鴣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宋代
:
辛棄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譯文
村頭小路邊桑樹柔軟的枝條,剛剛綻放嫩芽。東面鄰居家養的蠶種已經有一些蛻變成了蠶兒。一脈平緩山崗上,細草間小黃牛犢兒在鳴叫,落日斜照枯寒的樹林,樹枝間休息著一只只烏鴉。
山有的遠些有的近些,路有的橫向有的斜向,青布酒旗那邊有家小酒鋪,可以打一些酒來。城里的桃花李花把風雨當做折磨,一派愁苦,最明媚的春色,正在溪頭一片薺菜花中盛開。
全詞從不同視角描繪鄉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看上去好象是隨意下筆,但細細體會,情味盎然,意蘊深厚。上闋頭二句在描寫桑樹抽芽、蠶卵開始孵化時,用了一個“破”字非常傳神地寫出了桑葉在春風的催動下,逐漸萌發、膨脹,終于撐破了原來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僅有動態,讓人感到桑芽萌發的力量和速度。第三句“平崗細草鳴黃犢 ”“平崗細草”和“黃犢”是相互關聯的,黃犢在牛欄里關了一冬,當放牧在平坡上時被乍見春草,歡快無比 。“鳴”雖寫聲音,但可以讓人想見黃犢吃草時的悠閑,神態。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鴉”按說會構成一片衰颯景象,但由于用了一個動詞“點”字,卻使情調發生了變化。“點”狀烏鴉或飛或棲,有如一團墨點,這是確切的寫實,早春的寒林沒有樹葉,所以黑色的烏鴉,在林中歷歷可見。作者卻是在欣賞一幅天然的圖畫。
從表面看,這首詞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著上半片在寫景。這里下半片的寫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瀾的。首先它是推遠一層看,由平岡看到遠山,看到橫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還由鄉村推遠到城里。“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來很平常,全詞都在寫自然風景,只有這句才寫到人的活動,這樣就打破了一味寫景的單調。這是寫景
詩的一個訣竅。盡管是在寫景,卻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須加入一些人的情調,有人的活動,詩才顯得有生氣。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兩句是全詞的畫龍點睛,它又象是在寫景,又象是在發議論。這兩句決定了全詞的情調。如果單從頭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這首詞的情調是很愉快的。但詞人是一位忠義之士,處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擄去了宋徽宗、宋欽宗二帝,還在節節進逼的情勢之下,他想圖恢復,而南宋朝中大半是些昏憒無能,茍且偷安者,叫他一籌莫展,心里十分痛恨。就是這種心情成了他的許多詞的基本情調。 這首詞實際上是愁苦之音。“斜日寒林點暮鴉”句已透露了一點消息,到了“桃李愁風雨”句便把大好錦繡河山竟然如此殘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現出來了。從前詩人詞人每逢有難言之隱,總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說出來。辛詞凡是說到風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進逼的局面。這里的“城中桃李愁風雨”也是慨嘆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詞中用了反襯手法,反襯就是欲擒先縱。從愉快的景象說起,轉到悲苦的心境,這樣互相襯托,悲苦的就更顯得悲苦。前人談辛詞往往用“沉痛”兩字,他的沉痛就在這種地方。但是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頭薺菜花”句可以見出詞人對南宋偏安局面還寄托很大的希望。這希望是由詞人在村中看到的勞動人民從事農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說明“詩可以怨”(訴苦),下句說明“詩可以興”(鼓舞興起)。
詞人發現和捕捉農村中最平常也最典型的風光景物和生活情境,運用清新明快的筆調、素凈淡雅的色彩,描繪出一幅幅意象鮮活、層次清晰、生機盎然的圖畫, 給人以豐富的美感享受,進而觸發出心弦的共鳴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