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發展是個漸進的過程,一般來說2歲以后孩子可以通過語言來表達自我。
如果孩子到了兩歲仍不會開口說話,或者只會說一些簡單的詞,缺乏交流性的語言,就一定要馬上帶孩子去醫院進行專業的診斷。
2歲左右的孩子中有 17%語言發育落后,3-6歲的孩子中有 6%的語言發育落后,主要的原因在于孩子被過分的呵護,孩子沒有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機會。
語言發展的階段和早期教育:
1-2個月:
感知語言,消極發音階段。
此時父母應與孩子多交流,孩子在出生以后渴望多交流,給孩子的交流越多,給他的信息刺激越多,語言能力的發育就會越快。
孩子會將父母的表情、口型、語氣等信息記錄在腦中,等到孩子理解語言后,能夠根據腦中積累的這些詞語主動發音。
3個月:
與孩子交流時,孩子會發元音,并且能夠笑出聲音。
4個月:
孩子會發輔音,如“mu”、“ma”等。在孩子發出這些聲音的時候,父母要與孩子進行及時的交流,要對孩子的語言有所應答。
在與孩子反復應答和交流過程中,孩子會逐漸將看到的與聽到的聯系起來,提高認知能力。
5個月:
咿呀學語。
6個月:
在這一階段模仿發音節,能感受到語氣的變化。這一階段不管孩子發出什么音節, 同樣,父母要對孩子的語言有所應答,多與孩子交流是訓練孩子語言能力的最好方法。
7-8個月:
“言語-動作”聯系階段。在這個階段的訓練非常重要,此時的教育要寓教于樂, 通過不斷用新鮮事物的刺激來積累知識。
將語言和動作聯系起來,如:說“再見”時,扶著 孩子的小手搖擺,讓孩子了解這個動作是“再見”的意思,長時間的刺激后會形成條件反射。
這個時期也是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階段,要對孩子說“不”,要讓孩子意識到不好的不應 該做的事情。
因此,在該階段逐漸給孩子強化語言和動作之間的聯系,培養良好習慣,給孩 子語言發育和行為發育打下基礎
9-10個月:
孩子能學識圖、識物,模仿發單字音。家長可通過圖片教他認識物體,在形象的學習中讓孩子一邊看一邊發單字音。
不斷學習之后,將聽到的和看到的聯系到一起,積累 到一定程度之后,看到生活中的真實物體時,孩子就會認識并能發出相關的音節。
11-12個月:
孩子會主動發音,如見到媽媽會主動地叫“媽媽”,此時一定要給孩子應答, 要讓孩子覺得說話是有意義的。
13-18個月:
仍然是語言理解階段,孩子會懂得語言的命令,這是一個交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學會了命名物體,懂得了語言的含義。通過長時間的訓練,家長讓孩子拿一個物品,他會主動的將這個物品拿給你。
在這個時候,孩子開始有興趣聽故事,可以給孩子講故 事并教他兒歌,從簡單的兩三個字的兒歌開始循序漸進地教,每講一句讓孩子重復一句,逐 漸孩子會接背兒歌。
如果想讓孩子記住一句話,可以讓這句話在孩子耳邊反復響起。此外,家長應減少對孩子的溺愛,
2-3周歲:
寶寶可以理解大部分語句,能用4~5個詞語組句,能說出自己的名字、年齡和性別,會用“我、你、我們、你們”這些代詞。
到36個月的時候,寶寶能掌握一些基本語法;語言表達比較清楚,陌生人也可以聽懂;會講簡單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