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會發現,當寶寶大約半歲時,會變得很黏人。尤其是當嬰兒主要由母親照顧時,幾乎媽媽一離開就鬧。當媽媽去洗澡、上廁所時,寶寶可能會哭得心都碎了,好像媽媽不想要自己一樣。
寶寶為啥會這么粘人?
其實寶寶黏人是正常的。
確切地說,這是一種嬰兒依戀,是他與主要照顧者之間最初的社會實踐聯系,也是嬰兒逐步實現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志。在中國,媽媽往往照顧寶寶更多,所以大多數嬰兒對母親表現出強烈的依戀。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寶寶黏人是在母親照顧他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一般經歷四個階段。有孩子在家的父母都有相關的經歷。
一般來說,嬰兒從出生到3個月都不能清楚地識別。在嬰兒眼中,事實上,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在這個階段,當嬰兒看到每個人都喜歡盯著他們,表達他們的喜悅。這種依戀是無差別、不固定的。
之后,隨著寶寶大腦的發育和媽媽的細心照顧,寶寶會逐漸“了解”媽媽,與其他人相比,寶寶會更喜歡媽媽。此時的依戀略有不同。
六個月后,嬰兒有了各種各樣的情緒。大多數嬰兒特別依戀母親,對陌生人表現出緊張或恐懼。在這個階段,試圖抱孩子的親屬應該有這樣的經歷。把孩子從母親懷里抱出來是很困難的,寶寶往往會大聲哭。
這種情況基本上持續到2歲左右。大多數情緒發育良好的嬰兒都會明白,母親在2歲后暫時分開是“安全的”,她還會回來的。
寶寶黏人是他們必須經歷的心理發展階段。
寶寶黏人實際上是對主要照顧者的依戀,這種依戀對寶寶心理健康發展非常重要,與安全感、自信心等有關,影響寶寶的社會發展。
可以說,寶寶在嬰兒期是否與母親形成良好的依戀關系,直接影響到健康情感的形成、社會行為、人格特征和對人際交往的基本態度。
寶寶到一歲半時,如果能得到充分的照顧,每天的哭聲、歡樂等情緒都能得到父母的溫暖回應,寶寶就能得到一種安全感。這會給他更多的勇氣,探索新事物,敢于與陌生人交流。
正確處理寶寶的黏人現象。
爸爸媽媽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一定要科學地處理好寶寶的粘膩期,然后逐漸讓寶寶學會“離開”。
如今,家庭一般都有基本的經濟能力,玩具、美食等材料基本上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父母往往忙于工作而忽視陪伴孩子。這種精神上的需求對他們的健康成長很重要。
例如,當嬰兒開始學會走路和說話時,父母經常與嬰兒互動。大多數嬰兒都非常擅長“觀察”,并學會與父母交談。在此之后,父母應逐漸培養孩子的獨立玩耍能力,做一些簡單的分離練習,并清楚地告訴孩子外出的原因和回家的時間。這樣,寶寶就會逐漸學會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