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兒子開家長會,老師在現場做了一個調查:孩子們在家里面,看電子產品的時間有多長?結果很多家長反映,孩子經常以各種理由來問家長索要手機,以各種理由來拖延看手機的時間。
其實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聽到身邊的爸爸媽媽們抱怨孩子們看手機的問題,甚至年幼的看手機用戶可以追溯到小到一兩歲的小寶寶,他們都對手機擁有極大的興趣。
現在屬于科技發展的時代,基本是“一機在手,知天下事”,孩子喜歡玩手機與成年人類似,發現了興趣所在,進而上癮,但孩子沒有成年人的自律能力,很容陷入手機無法自拔,長時間看手機帶給孩子的危害也有很多。
嚴重影響孩子健康
首先長時間看手機會對眼睛帶來很大的損傷,并且現在帶眼鏡的孩子是越來越多,鏡片也是越來越厚,甚至新聞里出現因為長時間看手機,導致眼睛失明的例子也是屢見不鮮。
其次長時間的看手機會導致脊椎變形,對孩子生長發育不好。孩子處于一種姿態下,身體高度緊張,時間久了,自然身體會有所變形,影響孩子的正常成長發育。
最后喜歡看手機的孩子,一般都比較喜歡宅在家里,不喜歡體育運動,容易造成身體的肥胖,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發育特點,當然長時間的觀看手機還會帶來手機的輻射,造成孩子身體的受損。
不利于親子感情培養
手機的內容豐富與有趣,吸引著閱歷尚淺的孩子們,并且還會讓他們深深沉溺于這種虛幻之中,不能自拔,造成現實與網絡的混淆。
同時,長時間沉迷手機的孩子,大多都不喜歡和父母交流,更不喜歡與父母互動,時間長了之后,親子感情會慢慢疏遠,甚至產生隔閡。
影響孩子的學習
這是很多家長最在意的一點,也是很多家長對手機深惡痛絕的一個重點。孩子長時間沉迷手機,嚴重占用學習時間。相比較手機帶來的各種各樣精彩的世界,孩子感覺現實越來越枯燥無味,甚至時間長了之后,孩子還會形成厭學情緒,成績自然越來越差。
其實關于手機的危害有心理學家專門做過實驗研究:他們選取了100名孩子,將他們分成了兩組:50名是接觸不到手機的孩子,50名是對手機癡迷的孩子,然后對這些孩子進行長時間的跟蹤調查。
十年后,實驗的結果是:50名對手機癡迷的孩子只有2位考上大學,而50名不玩手機的孩子幾乎全部考入大學,只有三名孩子高中畢業后選擇在家幫工。這些考入大學的孩子們,有16位獲得了學校的全額獎學金。
對于手機使用問題,一直都是一個存在爭議的話題,孩子處于時代賦予他們的是新鮮活力,需要跟上時代變化,但過度使用手機反而造成孩子受損,面對這種情況,爸爸媽媽們該如何幫助孩子正確使用手機呢?
“有其父必有其子”“上梁不正下梁歪”等等,這些話說的都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父母在家庭中的榜樣性。很多爸爸媽媽自身就是手機的“愛好者”,一到家或吃完飯,集體坐在沙發或躺在床上玩游戲、追劇、八卦等等,并且一玩可能就到了凌晨。
孩子年幼不代表他們不懂,他們處于這種氛圍中,想要不被干擾,難度有點大,并且在他們的心里是“憑什么你們玩我不能玩,我也要玩”,家長嫌孩子鬧騰,不可避免會出現一家人一起同步耍手機的現象。
父母需要從源頭掐掉,先從控制自己的行為再去要求孩子的行為,否則父母孩子會產生不對等,甚至還會造成孩子的叛逆心理。
作為第一任老師的父母應該做個正確的示范,做一個榜樣,盡可能的少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機,特別是娛樂方面的內容,并且父母需要多帶孩子多玩一些增進感情的親子游戲,多親近自然,發現大千世界的魅力。使用手機是一把雙刃劍,家長在享受手機給我們帶來的便利時,也一定給我們的孩子做出好的示范。
手機日常使用普遍,比如查找資料,比如互相聯系等,但也具有一定的弊端,比如孩子的過度使用,或者變相過度使用,這些都容易造成手機使用的不唯一與不穩定性,甚至還會因為手機使用的不對稱,造成家庭矛盾。
隨著時代發展,不可否認科技的更新迭代給孩子的自由時間帶來了豐富的體驗,讓孩子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感受到其妙自然,接觸到世界各地,同時孩子還能夠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的通過網絡科技改善。
孩子毫無閱歷與經驗,不能夠分辨虛擬世界中的“假惡丑”,也無法認識到真正的“真善美”,所以家長需要在孩子需要使用手機的時候,幫助他們識別與分辨,不至于出現被騙或者陷入網癮之中。家庭中制訂手機使用規矩,不僅僅針對的是孩子,也同樣適用于家長,可以這樣設置規矩。
幫助孩子認識手機的意義
手機給我們日常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讓我們的生活陷入了矛盾之中。爸爸媽媽需要幫助孩子識別手機的真正意義,除了傳統的社交聯系,還要避免去陷入一些未成年人禁止的網絡中,甚至還有一些手機游戲。
很多家長說,孩子就不應該玩耍手機,在這個時代這個觀念有點過激和絕對,孩子所處的環境與他的時代使命不同,自然各種需求也不能與之前相提并論。孩子在這個時代下,更需要一些外界科技的武裝,以及個體靈感的激發,而手機也是接觸外界的一個端口與窗口。
與孩子協商使用時間
很多孩子上學都有過帶手機的經驗,會將手機裝進書包,課下時間玩游戲等,如果父母與孩子約法三章,手機只可以在非上學時間玩,相信孩子們的這種手機上癮問題能夠緩解很多,同時也要與他們約定使用的頻率與長短,避免延長時間影響個人視力與智力。
家庭不是“各玩各”
有些家庭普遍地出現,一家幾口各玩各,看電視的玩手機的打游戲的,真的是五花八門。一家人本應該親密無間,但因為手機讓整個家庭看起來如同過客,全程毫無交流。爸爸媽媽不妨先從自己放下手機開始,帶動孩子一起參與到親子活動中,一家人一起看看書、聊聊天,玩玩親子小游戲,家庭成員關系也會變得和諧。
對待年幼的孩子,爸爸媽媽應該做的與孩子協商好使用手機的時間和用途,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與孩子協商,如果與孩子硬來,可能導致孩子產生叛逆。但如果雙方協商好,協商內容不能妥協,原則必須堅持。當超出協議內容時要受到相應的處罰,比如說做家務或是減少零花錢等等。父母也要在孩子學習之余,幫助他們培養閱讀的好習慣,平時可以多和他們做一些戶外的體育運動,多帶孩子出門多長見識,多交朋友,轉移孩子對于手機的注意力。
孩子受到自身年齡的限制,無法做到完全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當手機出現豐富有趣的內容時候,不能夠控制手機對自己的誘惑,自然手機上癮也就變得順理成章。手機有利有弊,孩子長時間的觀看手機讓自己本身的紀律性、秩序性、自立性變差變弱,最終導致孩子完全的沉迷于手機之中。
爸爸媽媽在發現孩子對手機過于熱衷時,不妨多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了解孩子內心的真正需求,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習慣與自控,可以從這幾個方面進行改善:
1.正能量鼓勵孩子
孩子沉迷手機,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是訓斥,這樣反而強化孩子對于手機的渴望,甚至還會對家長的這種行為反感,更容易激發他們對于手機的需求和重視。
父母在發現孩子沉迷手機的時候,要及時的幫助他們梳理手機與現實的意義,尋找孩子日常的發光亮點,將孩子的視線吸引到自己的擅長和優勢中,慢慢的減少手機帶來的沉迷感,做到自我的管理。
2.認識自我管理的意義
自我管理是每個人,特別是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項未來技能,它可以幫助孩子對自己的所有行為負責,同樣也會對自己的言行舉止約束,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自我的成長。
認識自我管理的意義,有助于孩子發現自己需要掌控的學習、生活,也有助于孩子對自己進行計劃性高效性的管理,同樣也有利于孩子對于自我的良好把握。
孩子迷戀于手機,很多情況下是一種心理的依賴性表現,爸爸媽媽需要從事情的源頭進行尋找,積極與孩子溝通,獲得孩子真正的需求,進而實現讓孩子手機使用的合理。
教育孩子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父母帶領孩子走向未來還需要很長的修行路要走。
【文/布丁媽媽私享會】勵志職場辣媽,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