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接前文)我們再往后看,“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所謂的征兆指的就是象征,外在表現的意思。火性炎上,它屬于熱。水性潤下,屬于寒。一個熱一個寒。所以寫《素問注證發微》的馬蒔注解為“言水火之寒熱,彰顯陰陽之征兆也。”就是用水火之寒熱來彰顯陰陽外在的征兆。這就這句話也很好理解。陰陽的外在征兆就是水和火。 (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后世醫家,比如趙獻可、薛立齋、張景岳,他們都喜歡論述一件事,叫做水火命門,也叫做水火腎陽。這樣的一個水火的理論,一個是研究東西,一個是研究南北。氣機升降那就是研究東和西,左和右的問題。水火命門理論就是研究上下的問題,南北的問題。就是另外一套中醫的學術,叫做水火命門理論。 水火命門理論在道家的丹道里也闡述的非常多。道家把水叫做姹女,火叫做赤兒。赤兒姹女,它兩個要想見面的話,必須用中宮,中宮就是所謂的黃婆,中宮就是中焦脾胃來做接引,這個叫“赤兒姹女,黃婆為媒”,中焦就是牽線搭橋。在丹道里邊把它叫做中氣,也叫中宮。 (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在《黃帝內經》里,把它叫做中氣,叫做脾胃、天樞、神機,這個詞兒是非常多。像《黃帝內經》是比較早期的中醫學的著作。到了后世像這些不同的醫家,像我剛才講的,像薛立齋、趙獻可、張景岳,甚至是朱丹溪,李東垣,他們對于這個問題的理解,都有各自的想法,各自的發揮。這個理論叫做水火命門。 水火命門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以后要是有時間的話,整篇給大家闡述。所以水火就是陰陽之征兆,我們看到自然界的水火,就想到人體的水火,人體的水火就是腎和心。你想想看,要是水火不既濟的話,身體就出問題了,就是心腎不相交。像現在我在門診上遇到大量的失眠的患者,失眠的患者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水火不相既濟,就是所謂的心腎不交。心火在上面,腎水在下面,火屬于熱在上,水屬于寒在下,他二者之間要互相交濟才行。就是說居于上面的火要潛下來,往下走。居于下面的水,要往上潤,往上走,所以這水火二氣產能相交,一相交身體才能好。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