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開苦降法是在中藥理論指導下,運用辛溫、苦寒兩類藥物組方,以調理臟腑氣機,尤其是斡旋脾胃氣機,治療寒熱錯雜、虛實并見之證的一種治法,屬中醫八法中消法、和法范疇。該法理論源于《內經》,立方用藥首創于《傷寒論》。
辛開苦降法是《傷寒論》治療脾胃病的治法之一。
1、以半夏瀉心湯為代表,方中干姜、半夏辛開以散結氣,黃芩、黃連苦降泄熱,人參、大棗、炙甘草甘平補中以補脾胃之虛。
2、脾升胃降,氣機調暢,胃痞自消。
辛開苦降法的主要治療:
辛開苦降法是《傷寒論》治療脾胃病的治法之一
1、以半夏瀉心湯為代表,方中干姜、半夏辛開以散結氣,黃芩、黃連苦降泄熱,人參、大棗、炙甘草甘平補中以補脾胃之虛。脾升胃降,氣機調暢,胃痞自消。
2、主要治療寒熱錯雜于中焦脾胃之心下痞滿、嘔吐、下利、腸鳴等病癥。此類方有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小柴胡湯、黃連湯、大陷胸湯、小陷胸湯、吳茱萸湯、烏梅丸、干姜黃芩黃連湯等,分別用于痞證、少陽證、上熱下寒證、痰熱互結證、寒熱格拒證、蛔厥等。
脾胃的生理、病理特點:
1、生理上,脾胃為后天之本,脾與胃納運相協,升降相因,燥濕相濟。脾胃之氣,一升一降,相反相成,從而保證了納運功能的正常進行。
2、故《臨證指南醫案》說:“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倍咴餄裣酀庩栂嗪?,以保障脾胃的正常納運及升降。病理情況下,若感受風、寒、濕、火等邪,或飲食不潔,勞損過度,七情內傷,均可使脾胃升降失司,氣機郁滯,進而導致寒凝、痰濁、血瘀、郁熱等病理變化。病機概括上總不離寒熱及升降失常。因而對脾胃病的治療常用辛開苦降法。
辛開苦降法及選方用藥特點
一可調整氣機升降,辛主宣通,能理氣健脾開痞;苦主降泄,能泄痞健胃。辛苦同用,有開泄痞塞,調節升降,疏利脾胃氣機的作用。
二可互相制約,辛溫太過有傷陰之弊,配以苦寒之品可免辛燥助熱生火,使陰陽協調,寒熱并除;苦寒太過,易損脾陽,配以辛溫,可防寒涼偏勝,使之發揮其應有的治療效應。
三寓反佐從治,若用大劑量的辛溫藥或苦寒藥治療寒證或熱證,病人不能受納藥物而發生格拒情況時,可按“從治”意,反佐少許寒藥或熱藥,作為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