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統治歷史當中,皇帝、外戚、宦官以及丞相一直都是處于相互合作、相互斗爭的局面當中,這種情況直到明清時期才有效緩解。尤其是到了清朝時期軍機處的成立,君主專制程度已經達到了整個封建歷史時期的最高峰。但是此時的封建王朝歷史也載隨著清朝中后期的腐朽、西方強國勢力的入侵最終走向了終結,中國由此步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除了皇權與相權在明朝廢除丞相之前一直處于激烈的博弈當中之外,外戚和宦官這兩大勢力也在封建王朝的政局演變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從外戚和宦官的出現時間來看,外戚專權率先出現在西漢王朝時期,當時的呂后、王莽等等都是外戚專權的主要代表。宦官禍亂朝政的現象要比外戚稍晚一些,主要在東漢時期頻繁發生,尤其是在東漢王朝的后期階段,宦官專權現象最為嚴重。
外戚勢力的壯大和上位,甚至能夠凌駕于皇權至上主要憑借的是其與皇室那種獨特的關系。外戚成員一般都是皇后一方的娘家人,大多都是皇后的叔叔或者是兄弟,他們憑借著皇后在宮中的高貴地位獲得了巨大的政治和經濟特權。久而久之,這種外戚勢力不斷膨脹,逐漸開始在整個朝堂上進行滲透,甚至威脅到皇權,凌駕于皇權至上,西漢末期王皇后一方的王氏家族正是如此。
《后漢書》載:"每覽前代外戚賓客,假借威權,輕薄謥詷,至有濁亂奉公,爲人患苦。咎在執法怠懈,不輒行其罰故也。其明加檢勑,勿相容護。自是親屬犯罪,無所假貸。"
宦官的出現同樣也是以皇權、相權以及外戚三方勢力的相互爭權為基礎的,東漢時期宦官專權正是典型代表。皇帝對于當時掌握朝廷重要權力的外戚和丞相們十分忌憚,因此經常會器重和提拔自己身邊的宦官,這些宦官經常與皇帝接觸,并且品級非常低,他們對皇帝一般表現得非常忠誠。在得到皇帝的信任之后,這些宦官勢力也開始獲得更多的權力,成為了繼皇帝、丞相、外戚三方勢力之后的又一大政治團體。
東漢王朝在章帝以后,即位的皇帝一般都十分年幼,由于心智上和身體上的不成熟,這些小皇帝往往在親政之前都要受到其母后,也就是當朝皇太后的輔政。這些皇太后有時候也會因為自己缺乏相應的政治經驗或者是對于朝政并不感興趣,因此她們經常會扶持自己的娘家人,也就是外戚勢力來幫助小皇帝處理政事。
東漢章帝駕崩之后,其年僅10歲的兒子即位,是為和帝。和帝即位之初,按照慣例由于年紀幼小,因此尚不能處理政務,由其母后竇太后進行輔政。竇太后頓時權傾朝野,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基礎,不斷在朝堂扶持黨羽,同時將自己的竇氏親戚安插到了當時關乎國家決策的重要機構。
《后漢書》載:"景爲執金吾,瓌光祿勳,權貴顯赫,傾動京都。奴客緹騎依倚形埶,侵陵小人,強奪財貨,篡取罪人。商賈閉塞,如避寇讎。有司畏懦,莫敢舉奏。"
竇憲、竇景都是竇太后一手扶持上來的,他們作為竇太后的兄弟對于穩固竇太后的地位有著重要的作用。竇憲作為當時的大將軍還曾經率領漢軍出征匈奴,并且功勛卓著,這就陵當時的外戚竇氏一家權傾朝野,皇帝基本上處于傀儡角色的狀態。但是隨著和帝的不斷成長,他開始對竇氏家族的這種實力表現出抗拒,公元92年,和帝與周圍的宦官密謀,發動宮廷政變,直接消滅了竇氏家族的勢力,并且和帝開始重用宦官。
但是從當時宦官勢力的發展階段來看,其還處于初期階段,因此并未出現宦官專權的政治現象。相反和帝死之后,鄧太后又掌握了輔政大權,她甚至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直接廢黜了當時已經能夠主政的和帝長子,進而立了當時尚在襁褓之中的嬰兒為帝。漢殤帝夭折之后,鄧太后又將13歲的皇子擁立登基,鄧氏家族的勢力成為了繼竇氏之后又一大外戚勢力。
鄧太后在掌權之后,自己擁立的漢殤帝不幸夭折,所以她緊急又立了只有13歲的皇子登基,藉此來保證自己對于朝政大權的獨攬。但是鄧太后也意識到,13歲的安帝用不了幾年就會長大親政,保不齊就會重蹈之前和帝發動政變的覆轍,而自己以及鄧氏家族的下場很可能就是當年竇氏家族的翻版。因此為了保住鄧氏家族的權勢以及不引發安帝的反抗,她決定和當時的宦官合作。
《后漢書》載:"鄧后以女主臨政,而萬機殷遠,朝臣國議,無由參斷帷幄,稱制下令,不出房闈之閒,不得不委用刑人。非復掖廷永巷之職,閨牖房闥之任也。"
和帝時期發動政變清除竇氏機組主要依靠的就是宦官勢力,因此宦官開始成為能夠左右宮廷政局的重要力量。鄧太后主掌朝政的地位穩定之后,她開始扶持一些和皇帝身邊的親信宦官,令他們擔任重要的決策信使以及利用這些宦官加強對于當時朝臣的監督,以便隨時掌握朝堂信息。鄧太后的這種重用宦官勢力的作法無疑體現了當時宦官勢力的崛起及其在政局當中的重要作用。
鄧太后死后不久,鄧氏外戚也因為鄧太后的去世而在政變當中被清除,徹底退出了政治舞臺。安帝此時由于脫離了鄧氏家族的控制也開始正是走向了朝堂,其皇后閻氏家族的勢力又開始崛起,從當時的政治形態上來看大體沒有脫離出鄧太后設定的模式,外戚與宦官合作共掌東漢王朝的決策和主要政務。
安帝時期外戚與宦官兩大勢力分工明確,他們主要控制的就是宮廷政治,尤其是將皇帝的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當時的閻氏外戚主要將宮廷禁軍控制住,保證在發生任何宮廷政變的時候能夠有足夠的軍事保障。而當時的宦官,像江京、樊豐等人雖然沒能掌握軍權,但是他們和皇帝關系近,因此對于當時的決策有著重大的影響。
安帝在外戚和宦官兩大政治勢力左右東漢王朝政局之時,已經顯得無所適從,既然皇權已經被外戚和宦官架空,安帝本人索性也就放棄了抵抗。這些外戚和宦官為所欲為,他們按照自己的政治意愿和團體的利益不斷干涉東漢政治,并且利用自己職權便利不斷搜刮民脂民膏,廣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他們也全然不顧。
但是外戚與宦官這種平衡的政治生態并沒有維持多久,安帝死后,兩大勢力反目成仇,閻氏外戚想要一舉消滅宦官勢力,獨享大權,不曾想卻被以孫程為首的宦官勢力發動出其不意的政變而消滅,隨后宦官扶持了劉保即位,是為順帝。
順帝即位之后,公元132年,將梁商之女立為皇后,梁氏外戚成為東漢王朝中外戚勢力最為膨脹的一個家族。起初由于順帝能夠親自處理政事,因此梁氏外戚的專橫表現得并不是非常明顯,梁皇后的父親梁商及其兄弟梁冀之時憑借一些政治特權和梁皇后的名聲進行一些小規模的活動。公元144年,順帝去世之后,年僅2歲的沖帝即位,梁氏外戚的勢力開始膨脹。
沖帝即位沒有多久便去世,8歲的質帝即位,梁太后臨朝聽政,梁冀在梁太后的提拔下擔任了當時東漢王朝的大將軍以及錄尚書事,將軍權和決策權集于一身,梁氏外戚成為東漢外戚干涉朝政以來最大的勢力。梁冀的跋扈引起了群臣公憤,也嚴重威脅了宦官的權力,隨后宦官策劃當時在位的桓帝發動政變殺死了梁冀。策劃政變的宦官單超、唐衡等五人一日封侯,從此東漢政治由宦官掌握。
《后漢書》載:"其後四侯轉橫,天下爲之語曰:左回天,具獨坐,徐臥虎,唐兩墯。皆競起第宅,樓觀壯麗,窮極伎巧。金銀罽毦,施於犬馬。多取良人美女以爲姬妾。"
東漢王朝雖然在前幾任皇帝,像開國皇帝光武帝、明帝、章帝等時期的政局總體上看來還是非常清明和睦的。而光武帝那種以不流血的方式解除開國大臣的權力也是非常有利于東漢王朝政局的穩定和發展的。前中期這種政局的穩定直接為東漢王朝國力的強盛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礎。
隨著東漢中后期幾位皇帝大多都在沖齡之時即位,因此就難免需要太后進行輔佐,這就使得外戚干涉朝政的能力不斷加強。外戚在太后的扶持之下不斷膨脹,逐漸成為了控制皇帝和整個朝堂的重要力量,這就讓逐漸成長起來的皇權非常忌憚。皇帝所能夠信任的只有自己身便服侍的宦官,因此宦官在皇帝的重用下 開始成長起來。
宦官對于皇帝來說有著天然的利用優勢,首先他們一開始基本上沒有任何的政治基礎,并且從地位上來說也是非常低的,皇帝經常與他們接觸,自然也就和這些宦官走的較近了。皇帝發動宮廷政變鏟除外戚勢力主要依靠的就是宦官勢力,在和帝時期通過宦官力量清除了竇氏之后,宦官轉為了一種重要的政治力量。
東漢王朝中后期的政局經歷了一個先由外戚勢力獨掌朝政,到宦官勢力與外戚勢力合作掌權,再到外戚勢力與宦官勢力爭奪,最后到宦官勢力完全掌握朝政的政治斗爭。這種斗爭其實對于當時東漢的政治生態沒有任何好處,這都是宦官和外戚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顧人們死活的爭權方式。東漢也就是在這種極度混亂的政局中不斷衰落,最終走向滅亡的。
參考文獻:《后漢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