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愛孩子嗎?
愛啊,愛一直在這里,從未改變。
可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愛變成了傷害,讓孩子與我們漸行漸漸遠……
央視的社會與法頻道曾花了10年策劃,用2年的時間跟蹤拍攝了一部紀錄片:20多個“問題孩子”被父母送到專門的機構接受改造。
這部紀錄片曾讓人大附中停課半天,專門讓家長和孩子一起觀看。這是一個關于心靈回家的故事!
紀錄片也反映了現在社會最真實的現象:真正需要改造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節目的開頭,一句話直指人心: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于父母,無論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么的相似。
孩子是怎樣的一面鏡子,而這面鏡子又照出父母怎樣的行為?
問題少年家明:
15歲,高一,輟學一個月,上網成癮,想要成為背包客,要做一個自由的人。
孩子的心聲??:
他們從來沒有給我機會自己做決定,永遠都是他們說了算,就像沒有靈魂的傀儡一樣。
在考試之前,他們答應我,考完試之后想去哪里都可以。
可考完試呢?都是騙子!
什么事情都要聽他們的,買衣服、買褲子全都按他們的想法來。
已經16歲的他,連騎車稍微騎遠一些,都不被允許。
鏡頭面前,家明聲嘶力竭地控訴道:
我就想讓自己變得堅強,我想讓他們知道我可以。
我要是一直在他們這個想法下(活著),我一直去上學,那我又有什么用,我什么事都做不好,我永遠都沒有自己的想法……
因此,家明輟學了,想要做流浪歌手,夢想著成為一名背包客,去浪跡天涯,自由自在。
父母的看法??:
家明的爸爸是一家公司的高管,作為一名父親,他覺得自己非常稱職。
對于家明輟學,他認為是:
給兒子信任太多,自由太多。
要是再嚴格一點,孩子就不會走到今天。
爸爸認為是網絡對孩子有非常大的消極影響,希望他可以盡快改變思想。
在父母課堂中,心理咨詢師問:假如你的生命只剩下最后10分鐘,你會對孩子說什么?
家明爸爸回答道:
我會把我的人生信條教給他,就是永不放棄,永不言敗。
同時我也希望他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
咨詢師追問道:是你的理想,還是孩子的理想?
“可能他的選擇和我想法還是有些差別,他的理想希望糾正,希望糾偏……”
心理咨詢師觀點??:
心理咨詢師對家明爸爸一針見血地說道:死不悔改!
沒有誰愿意一輩子過別人的生活,哪怕這個別人是自己爸爸,所以孩子會反向形成。
家明想做流浪歌手,想做背包客,想做畫家,是你逼他選擇的這條路。
我們大部分家長都接受過高等教育,知識都不欠缺,唯獨欠缺的是對愛的認知的教育。
愛就是控制,我是為你好,那么多人我不控制,為什么偏偏控制你,因為我愛你。這是對愛的認知的最大的扭曲。
你是我的孩子,這也是認知的扭曲。我們都把人當物化了,你是我的兒子,在某種程度上,等同于你是我的私人物品,我有權利擺布你,愛的能力沒有表現出來啊。
問題少年澤清:
14歲,自愿參加訓練營,五六年級開始出現異常,在家上網下軍棋,辱罵媽媽,暴力毆打媽媽
孩子的心聲??:
我感覺她不重視我,在家里我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
我想讓我媽媽幫我煮個東西,她就會不耐煩。
她用在我身上的時間比較少,然后會找一大堆借口,要么就說她很累,要么就說她工作很忙,她脾氣比較暴躁,有一些創造家暴的行為。
不管是什么事情,講到最后,她一定都說自己事對的,我爸和她的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一般就會用暴力,就會動手,媽媽嗓門比較大,而且罵人很刺耳的那種,會緊揪著一些事情講。
對于父母,他說:
我覺得我為他們付出(犧牲)挺多的。
他們如果再不改,我有可能會做出一些讓他們意想不到或者是無法挽回的一些過激行為。
父母的看法??:
澤清的父母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媽媽是醫院骨干,爸爸是事業單位職工,外公外婆是大學退休教授。
媽媽:澤清喜歡下軍棋,下棋期間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打擾,不然就會暴躁如雷,他有時甚至說我賤,被打擾到會拽我的頭發打我,甚至動過刀子。
澤清最激烈最痛苦的時候,曾經把房門砸爛了,房間里面貼滿了他要宣泄的東西。
爸爸則一副完全置身事外的態度,認為孩子變成這樣和自己無關,自己是不需要改變:這個家庭如果要改變,我至少不需要改變太多。
心理咨詢師觀點??:
澤清的整個家族來看,都是在社會上有相當成就的,他們通過在社會上的成功,來體現自我的價值感,對于澤清來說也是一樣,但是他的能量還不夠,致使他的內心很自卑,這使他非常地痛苦。
為了進一步探索澤清的潛意識,咨詢師給澤清安排了“房樹人”的測試。
在他的畫中,小人的嘴巴張的特別大,感覺想要去表達什么,這個人站在最高處,好像想要沖破某種東西,去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
他確實是一個在父母面前很沒有存在感的一個狀態,但父母也有愛他的一部分,他自己也能感覺到。
所以這也是讓他一遍一遍地呼喚,他要找各種方法,讓父母能夠看到他,讓父母不要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還有一個孩子非常需要他們,在等著他們的關愛。
鑰匙還在父母手中!
江校長說:我們做了10多年了,這10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個問題的家庭。
表面上是孩子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實際上最需要接受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是在提醒父母“家生病了”,這也是孩子給父母最后的機會。
為了幫助各位父母更好地養育孩子,華夏思源推出了心理咨詢師計劃,讓教育不再迷茫,讓父母更懂孩子的心理!
與其花錢請心理咨詢師和孩子溝通,不如自己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做孩子的心理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