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孩子,你會有這樣的感覺,當孩子聽話的時候,非常乖,可是如果他們不聽話,壞起來,就會變成一個小搗蛋鬼,很少有家長能夠壓抑自己的心情,可能會吼孩子,更嚴重的會打罵孩子。這樣一來孩子委屈還會對你越來越反感,孩子哭了你還得去哄。
我們明知道吼孩子是不對的,但是當脾氣上來了,就已經控制不住了,做了情緒的奴隸,那么怎么才能讓情緒得到控制,讓孩子平靜的和我們合作呢?
一:盡量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
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我就要
孩子:媽媽。我想吃蛋糕。
媽媽:家里正好沒有了,吃點餅干吧。
孩子:不,餅干太硬,我就要吃蛋糕。
媽媽:不是和你說沒有嗎,你怎么這么不聽話,趕緊吃,要不你就餓著。
孩子:哇,你根本不愛我……,我要找姥姥。
故事的結果是:姥姥帶著孩子買了蛋糕,孩子當著你的面一邊吃蛋糕一邊向你示威。
你的心里話:這孩子就是不聽話,為難大人,沒有蛋糕餅干還不行嗎,哎,姥姥也真是的,這么慣下去以后怎么辦呢?
問題的根源還是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和他們的行為有著直接關系,孩子有好的感受,才會有好的行為。要嘗試接受他們的感受,孩子只有不斷的被肯定,他才會聽得進去父母的話。作為家長,你應該需要知道如何讓孩子能開心地知曉一個道理,并接受你的建議。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這個問題,如何在生活中使用以上的建議呢?我們拿上面的“吃蛋糕”的故事舉例。
孩子:媽媽。我想吃蛋糕。
媽媽:蛋糕軟軟甜甜的,寶寶喜歡吃蛋糕,家里現在沒蛋糕是不是讓你不開心了?(嘗試體會孩子的感受)
孩子:嗯,我就是想吃蛋糕。(態度軟化了)
媽媽:嗯,媽媽真希望馬上能給變出一個像屋子一樣大的水果蛋糕來,好香好甜呀!(閉上眼睛,做享受狀)
孩子:嗯,那樣就太好了,對了,能不能讓姥姥陪我去買蛋糕吃?(是商量而不是命令)
媽媽:寶寶,現在是吃飯時間,姥姥也要吃飯,要買了蛋糕回來你兩都餓壞了,……,這樣好不好,媽媽這有好吃的曲奇餅干,都是你喜歡的小熊、小狗……
孩子:那就吃餅干吧。
每一次犯錯都是孩子進步學習的機會。把懲罰換成承擔錯誤后果,可以讓孩子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帶來的麻煩,也可以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和孩子溝通的關鍵是:照顧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給建議,更不是評價,甚至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