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6日,省國土廳、省統計局聯合發布第二次土地調查結果。記者了解到,全省耕地面積4633.7萬畝,人均耕地1.045畝,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與第一次調查相比,年均增加建設用地34萬畝。
繼1996年首次開展土地調查以來,2007年我省實行第二次土地調查,以2009年12月31日為標準時點匯總了全省調查數據。6日,省國土廳、省統計局聯合發布第二次土地調查結果。記者了解到,全省耕地面積4633.7萬畝,人均耕地1.045畝,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與第一次調查相比,年均增加建設用地34萬畝。
宜春耕地面積居各設區市首位
調查結果顯示,全省共有耕地面積4633.7萬畝。其中,水田23765.8萬畝,水澆地27.1萬畝,旱地840.8萬畝。宜春市耕地面積713.3萬畝,占15.39%,在各設區市中面積最大;上饒、吉安分居二、三位。全省人均耕地1.045畝,較全國人均1.52畝少0.49畝,較1996年一次調查時人均耕地1.094畝,有所下降。
二次調查數據顯示,2009年全省耕地4633.7萬畝,從1996年的一次調查逐年變更到2009年,耕地數量多出393.01萬畝,耕地增加主要是由于調查標準、技術方法的改進和田坎系數調整等因素影響,使二次調查的數據更加全面、客觀、準確。不過,隨著我省人口增長,人均耕地還將下降,耕地資源約束更加趨緊。同時,全省耕地后備資源不足,保護耕地壓力依然很大。
年均增加建設用地34萬畝
二次調查數據顯示,與一次調查相比,全省建設用地從1253.8萬畝增加到1696.1萬畝,增加了442.3萬畝,平均每年增加34.02萬畝。
國家實施建設用地增量計劃投放與鼓勵存量盤活并重的調控措施,有力保障了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用地需求。同時,必須繼續實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控制投放增量土地,加大盤活存量土地,優化土地利用空間布局和結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重點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和農村空閑建設用地盤活利用,逐步降低經濟社會發展對增量用地的依賴,促進經濟轉型發展和質量提升。
草地減少了1000多萬畝
二次調查數據顯示,我省林地15633.78萬畝,比1996年一次土地調查的15409.68萬畝增加了224.1萬畝;草地455.12萬畝,比一次土地調查1011.42萬畝減少了556.3萬畝。主要是各地政府和相關部門大力推進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工作,一些地區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草地減少量相對較大,主要是植樹造林,耕地開墾和建設占用等導致了草地減少。從總體來看,土地利用變化反映出的生態環境相對較好。
建成了土地利用基礎數據庫
通過二次調查,自下而上,建成了縣、市、省三級土地調查數據庫,包括每一塊土地的用途、權屬、界線、面積,基本農田地塊信息,各級行政區域界線以及村級界線等。首次實現了對我省土地利用現狀的數字化管理、動態查詢和快速匯總分析,為國土資源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同時,在二次調查數據庫基礎上,疊加土地管理、礦產資源、地質環境等數據,形成全省國土資源管理“一張圖”,構建了“批、供、用、補、查”綜合監管平臺,提升了國土資源管理能力。
鄉村居住人口減少用地不降反升
二次土地調查還發現,土地利用粗放的問題,特征比較明顯。在兩次調查間隔的13年里,全省城鎮建設用地從72.21萬畝增加到301.75萬畝,增加了229.54萬畝;同期,全省鄉村實際居住人口減少約600萬人,但村莊用地不降反升,從650.29萬畝增加到841.51萬畝,增加了191.21萬畝。這表示,城鎮建設用地增速較快,村莊建設用地不降反增,粗放用地方式沒有根本轉變。必須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盤活存量土地,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和農村空閑建設用地盤活利用,從而逐步降低經濟社會發展對增量用地的依賴。
■信息日報記者秦謙、王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