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鷹九號
鳳凰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1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東部時間14日下午4時10分(北京時間15日凌晨4時10分),私營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再次發射“獵鷹9號”(Falcon 9)火箭,雖然發射本身取得了成功,“龍”飛船飛往國際空間站,但“獵鷹9號”卻在大西洋實施軟著陸時再次以失敗告終。
SpaceX創始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今天在Twitter上面寫道,“發射取得了成功,‘龍’飛船飛赴國際空間站。火箭也降落在了回收平臺上,但由于力量過大,回收還是未能成功。”他隨后又寫道,“看起來‘獵鷹’降落的不錯,但由于橫向速度過大,造成它在降落后翻轉。”馬斯克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畢竟差一點火箭回收就成功了。
前所未有的壯舉
發射火箭本身就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而直接降落于漂浮在海上的平臺,更是前所未有的壯舉。由億萬富翁馬斯克創建的私營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希望進行這種嘗試。但由于天氣狀況不佳,周一的發射計劃取消。
SpaceX隨后在Twitter上表示,該公司將于美國東部時間周二下午4點10分再次嘗試發射“獵鷹9號”火箭,它將搭載無人駕駛貨運飛船“龍”(Dragon)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趕赴國際空間站。這個過程相對容易一些。
在發射升空以后,SpaceX將引導“獵鷹9號”火箭第一級直接降落于佛羅里達州附近大西洋的一個平臺上——它稱之為“無人駕駛回收船”。通常情況下,助推火箭會在地球大氣層燃燒殆盡,或者像美宇航局航天飛機推進器一樣,重返地球大氣層后墜入大海。所以,為何不嘗試讓助推火箭降落呢?
馬斯克希望借此來降低發射成本。他在公司的網站上稱,如果有人能找到像飛機一樣“重復使用火箭”的辦法,那么太空飛行的成本將大幅下降,僅相當于現在的百分之一。今年1月份,SpaceX曾試圖讓“獵鷹9號”降落于海上回收平臺,但由于降落角度問題,火箭最終砸在回收平臺上并發生爆炸。SpaceX此前表示,今天降落取得成功的幾率約為50%。
第6次國際空間站補給任務
SpaceX還表示,如果此次降落以失敗告終,它會不斷進行嘗試,直至最終取得成功。“獵鷹9號”火箭的剩余部分和“龍”飛船又會怎樣呢?火箭的上面級會將“龍”飛船送入軌道,然后脫離這艘貨運飛船并在地球大氣層燃燒殆盡。
“龍”飛船
“龍”飛船將在發射幾天后將與國際空間站進行對接,將重達4300磅(約合1950公斤)的貨物送入這個軌道實驗室,其中包括科研設備以及太空咖啡機ISSpresso——后者能讓宇航員在太空中喝到新鮮的咖啡。
國際空間站上的宇航員將花費5周時間取出“龍”飛船上面的貨物,然后再將重達3000磅(約合1360公斤)的科學實驗儀器、垃圾和其他東西放到飛船上返回地球。在上述任務完成以后,“龍”飛船會離開國際空間站,任務控制中心會操縱它在加利福尼亞州附近的太平洋中濺落。
根據SpaceX與美宇航局簽訂了合約,它將實施12次國際空間站補給任務,而今天的任務是第6次,同時也是第一家與國際空間站實施對接的私營太空承包商。實際上,SpaceX的這種嘗試就是利用可重復使用火箭實施太空飛行的概念驗證。航天飛機執行一次國際空間站補給任務的成本高達15億美元,而可重復使用火箭則可以大大降低這種成本。
實施一系列重大科學實驗
美宇航局發言人凱瑟琳·赫姆貝爾頓(Katherine Hembelton)說:“美宇航局的目標是購買服務,而不是創建服務,從而可以將資源投入到其他的太空發射和太空探索任務中。”
但今年1月份的發射任務表明,讓火箭降落并非易事。“獵鷹9號”火箭成功將“龍”飛船送入國際空間站,而它也重新返回地球大氣層,甚至也降落在了海上回收平臺上,只是最終功虧一簣。馬斯克和SpaceX公司事后承諾將在下一次嘗試中解決此次發射中存在的問題。
“龍”飛船目前也是唯一有能力將貨物返回地球的飛船——對于在國際空間站上實施的科學實驗來說,這是一種至關重要的能力。這些科學實驗包括,研究抑制由微重力引起的骨骼和肌肉細胞損壞的新方法,研究用于給宇航員制造合成組織的新材料,以及調查長期的航天飛行對宇航員視力的影響。許多研究都需要將活的動物、植物、有機材料和其他物理數據安全送入國際空間站,然后再將此類標本和數據返回地球。(編譯/清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