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房山法院開庭審理了一起利率為年36%的民間借貸糾紛。雖然自昨日起,針對民間借貸的新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下稱《規定》)正式施行,但因為案件受理時間的問題,房山法院最終按照舊規對該案進行了判決。法院認定三被告償還原告小吳本金50萬元后,只需按照銀行利率的四倍支付利息,也就是按照每年24%支付利息,共計83583元。
借50萬利率36% 利息還了40萬
小吳訴稱,2012年4月1日,夏某和劉某共同向自己借款50萬元,并簽訂了借條;王某作為保證人。各方約定,還款期限為6個月,利息為每月1.5萬元,也就是年利率為36%,按月支付。
借款到期后,劉某和夏某未能償還原告本金,利息也未按約定全部支付。一氣之下,小吳將三人告上法庭,要求三人償還借款本金50萬元及9個月利息13.5萬元。
作為被告之一的劉某稱,自己同意償還小吳的全部本金和利息,自己已支付了27個月的利息共計40.5萬元,其中有18個月是夏某和自己一起還的。“我不是不還錢,主要是利息定得太高了。”但另一被告夏某則稱,小吳的起訴已經超過了訴訟時效,自己并未收到本金,借款合同也未生效,同時,借條約定的利息屬于違法。
作為擔保人的王某說,這次借款期限共6個月,作為擔保人應該也是按照借條約定的時間。之后未接到原告和被告的任何通知,所以,王某認為擔保時間已過,自己不應該再承擔保證責任,且小吳的起訴已經超過了訴訟時效,起訴不合法。
依照舊規判決 9個月利息8萬多元
雖然最高法新《規定》于案件審判當日開始實施,但根據最高法最新通知,9月1日之前尚未審結的一審、二審、再審案件,適用舊法,即1991年的《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由于小吳今年4月起訴,屬于尚未審結的一審案件,因此也就適用上述舊法。
而按照舊法第六條規定,民間借貸的利率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4倍。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也就是說,現在小吳要求被告繼續償還9個月,年利率為36%的要求是不合法的,被告只需償還9個月,每月的銀行利率的4倍利息便可,即83583元,而不是13.5萬元。
最終,房山法院判決,被告劉某、夏某共同償還原告小吳借款50萬元及利息83583元,擔保人王某無須擔責。
新規廢除四倍利率說法
昨日起施行的新司法解釋與以往最大的變化是在利率方面,而利率的規制也是民間借貸的核心問題。新《規定》廢止了以往“四倍銀行利率”的說法,確定了“兩線三區”的原則。
新司法解釋規定:利率24%以下,規定有效,受法律保護;超過24%不到36%的部分有效,但法律不予強制保護;而超過36%的部分不予保護。
通俗說來,年利率未超過24%,屬于民間借貸利率的“合法保護區”,借貸雙方在此范圍內約定的利率為法律所認可,依法得到法律的保護與支持。年利率為24%-36%,屬于民間借貸利率的“履行保護區”,借貸雙方在此范圍內約定的利率,如雙方引發糾紛提起訴訟,法律不作保護、法院不會支持,但是如果借貸雙方自愿履行則法院也不會反對,即對于借款人已經履行的支付利息義務法院不要求出借人返還。年利率超過36%,屬于民間借貸利率的“約定無效區”,借貸雙方在此范圍內約定的利率法律不認可,視作無效約定,即借款人通過訴訟請求出借人返還已支付的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會支持借款人請求,要求出借人返還已收取的、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
如果按照新規,在小吳的案子中,借款人需要償還給原告小吳利息的計算方法就變成了用本金乘以24%和時間便可,這種計算方法下的利息為86466元,由于目前銀行利率的4倍肯定低于24%,這樣一來,如果適用新規,小吳可多獲得288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