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大型火箭一般都是從陸地上發射。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用戶需求的提高,一種新的火箭發射方式——海上發射,應運而生。2019年6月5日,在我國無垠的黃海海域,乳白色的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矗立在巨型海上發射平臺上,發動機轟鳴,尾焰閃爍。在海浪翻滾中,火箭騰空而起,直入云霄,正式拉開了中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的序幕。不斷帶給世人驚喜的中國航天,將沿著海上“天路”再起航。
圖片由作者提供
海上發射優勢明顯
近些年,中國航天飛速發展,“北斗”指路、“嫦娥”問月、“神舟”載人……一次又一次的火箭發射,讓人們在天光地火間感受到了驕傲和自豪。
這些“天兵天將”都是從陸地航天發射場啟航。在常人看來,陸地發射簡單易行、穩定可靠,理所應當一直沿用。殊不知,海上發射有著陸地發射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一直以來都是航天工作者夢寐以求的目標。
一般情況下,海上發射平臺可以在海上進行大范圍移動,而最為理想的發射地點是靠近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區域。運載火箭在赤道附近發射,就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球自轉速度,節省火箭推進劑的消耗量,從而提高火箭的運載能力。
有資料顯示,對于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來說,從北緯5度左右的法國庫魯航天發射中心發射,要比在北緯28度左右的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節省15%的推進劑。
簡而言之,原本需要重型火箭才能完成的發射任務,換到赤道附近發射,僅需要中型運載火箭就可順利完成。而同型號運載火箭在赤道附近進行海上發射,可具有更高的運載能力,降低單位質量有效載荷的發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