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火星發射窗口期的日益臨近,一場探索火星的大戲即將拉開大幕。根據公開消息可知,今年有包括我國、美國、阿聯酋、印度、俄羅斯等國都將發射火星探測器,這也意味著全球火星探測迎來一波新的高潮,因此國際航天界也將2020年稱之為“火星年”。
就在7月13日,中國航天傳出一個好消息,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抵達文昌發射場,正在開展發射前的準備工作,因為之前就已放出發射將在7月20日到7月25日之間,所以這也意味著發射已進入倒計時,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即將正式開展。
?也在同一天上午,我國第三代航天遠洋測量船“遠望6號”駛離碼頭,接下來“遠望六號”將會奔赴太平洋、印度洋與大西洋指定海域,完成預定的海上測控任務,這也是遠望號船歷史上首次單航程同時在三大洋執行測控任務。
而與過去的各國發射的火星探測相比,“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承擔的任務更多,將在首次探測火星的過程中一次性完成“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任務,對火星開展全面的探測,同時對火星表面重點地區精細巡視勘查,開啟我國探測火星的新征程,一舉追上全球探測火星方面的最新進程。
可能在外界看來,我國即將開展的火星探測任務量有些托大。但事實上,在完成火星探測之前,我國已經在其他行星的繞飛、著陸與巡視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嫦娥三號與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就先后在月球不同區域完成軟著陸,用事實證明了中國航天探測太空的強大技術實力。
當然火星探測也并不容易,在過去幾十年間,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曾多次發射火星探測器,成功率卻僅有40%,且在火星表面的活動存在諸多不可控因素。例如,在火星表面運行15年的機遇號探測器,因為與地面控制中心長期無法取得聯系,最終不得不正式結束使命。
相較于月球,火星的距離更為遙遠,往往一次探測任務就需要花費數十億美元的資金。在這種情況下,各國堅持探測火星,深層次的原因是希望觀察火星這個有可能居住的星球,以及其上面所儲存的龐大資源。根據天文學家的預測,在遙遠的過去,火星曾與地球一樣,經過數億年的演化存在一定生命,只是后來因為軌道的變化導致變成如今的模樣。
除了探查資源、觀察人類居住情況,在火星上開展探測也對研究地球的未來變化非常重要,是一個重要的參考對象,可以幫助人類提前預判諸多風險。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科學家的預測“星球移民”、“開采資源”等都不可能短期內實現,但從整個人類發展的角度來看,行星的探測工作有必要一直開展下去,因為這是為以后的走向太空打基礎,如我國火星探測器的名稱“天問一號”一樣,目前的行星探測也寄托了人們追尋宇宙真相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