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的十大博物館〔組圖〕
2008年07月03日 15:18載中國聯合教育網
法國盧浮宮 |
盧浮宮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占地面積為24公頃,建筑物占地面積為4.8公頃,全長680米。始建于13世紀,于1946年進行改建,后又經歷代王室多次授權擴建,又經過法國大革命的動蕩,到拿破侖三世時盧浮宮的整體建設才算完成。繼“賢王查理”建設了重要的圖書館而聲名遠播之后,16世紀的弗朗索瓦一世又開始大規模地收藏各種藝術品,到了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時期,盧浮宮的收藏已十分充實。至路易十四去世前夕,盧浮宮已經成為經常展出各種繪畫和雕塑作品的一個場所。 如今博物館收藏目錄上記載的藝術品數量已達400,000件,分為許多的門類品種,從古代埃及、希臘、埃特魯里亞、羅馬的藝術品,到東方各國的藝術品;有從中世紀到現代的雕塑作品;還有數量驚人的王室珍玩以及繪畫精品等等。迄今為止,盧浮宮已成為世界著名的藝術殿堂。其中最著名三件作品有斷臂的:“維納斯”,沒有頭的“勝利女神”,“蒙娜麗莎”。 |
倫敦大英博物館 |
位于倫敦的魯塞爾大街上,面積較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小,但展出面積較故宮博物院大。原來是私人捐贈的圖書館,1754年購買現址的蒙塔古大廈為館址,1759年首次向公眾開放。1823年英王喬治四世在蒙塔古大廈基址上修建了現在的古羅馬式大廈,并捐贈了許多皇家藏品,成為今天的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堪稱一座世界歷史博物館。希臘的石雕,印度的寶石戒指,巴比倫的銀器,中國的瓷器琳瑯滿目。比馬王堆女尸還早上千年的古尸也有幾具,但不是英國的,而是埃及的。大英博物館的埃及文物收藏,尤其是木乃伊收藏堪稱埃及本土以外之最。埃及最珍貴的文物,4000年前在正反面分別刻有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希臘文的石碑藏在大英博物館中。這是世界唯一的一塊,并據此破譯了古埃及象形文字,堪稱鎮館之寶。這里是馬克思為他的不朽之作——《資本論》收集資料和寫作的主要場所,許多參觀者來尋找馬克思當年常坐的座位。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是美國最大的博物館,建于1880年,整個博物館是一幢大廈,占地8公頃,展出面積很大,不下24公頃。僅畫廊就有200多個,藏有36.5萬件各類文物和藝術品。整座的2460年前的埃及古墓移置在館內專建的大廳中巨型玻璃罩里,令人嘆為觀止,可謂鎮館之寶。服飾館也堪稱世界之最,收集了4個世紀以來五大洲的各民族服裝1.5萬件。我國的蘇州園林也被仿建在博物館的主樓二層的北廳之中,這可能真是典型的“文化移植”了。還按時間和國別布置了英國、法國和西班牙從14至18世紀的室內陳設。盡管都是一樣的富麗堂皇,但法國式的畫頂、英國式的壁爐和西班牙式的家具還是刻上了不同時代和不同民族的烙印。大都會博物館展出面積極大,在藝術上卻難稱登峰造極。最明顯的特點是:藝術品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法國大雕塑家羅丹作品的復制件展覽。 |
德國森根堡自然博物館 |
1763年,以德國著名的醫生和大慈善家森根堡先生的遺產建立了森根堡基金會,用來促進科學的發展。1815年,德國最偉大的詩人和文學家歌德回他的出生地法蘭克福探訪時參觀了森根堡基金會并首先提出創建森根堡自然協會的倡議。1817年11月22日,法蘭克福的17位自由公民自發地組成了民間性的森根堡自然研究協會,靠私人的捐款開展起各種活動。1818年,協會開始籌建博物館。此外,還有許多人向森根堡博物館捐贈了許多稀世珍貴的私人收藏品作為展品。魏格納關于大陸漂移學說的第一個學術報告就是在森根堡自然博物館里作的。森根堡自然博物館從世界各地收集的動植物標本、古生物化石標本和礦物巖石標本有數百萬件,許多館藏都是稀世之寶。其中的古生物展品非常豐富,包括各種古魚類、恐龍、魚龍、翼龍、始祖鳥和哺乳動物等各種門類。博物館中的陳列也非常講究。 |
奧地利盔甲博物館 |
位于格拉茨(Graz)市,位于奧地利和匈牙利的邊境。建筑物本身是在1642年建成的,現藏有近3萬件以上的甲胄和冷兵器,是一所規模相當大的中世紀武器和甲胄的博物館。館內第一層主要是存放各式輕重火器、一些步兵用的黑色鐵制胸甲和輕騎兵用的甲胄。此層樓內大量存放的各式火槍包括了火繩槍、燧發槍、輪發發火機槍等。第二層和第三層存放步兵、輕騎兵和重裝騎兵的甲胄。甲胄主要是由胸甲、頭盔、葉片甲、金甲、臉甲和頸甲組成。胸甲可保護士兵的胸、背免受冷兵器和火器的殺傷,以胸板和背板組成,上面用環扣和較鏈連接,下面用皮帶系緊。胸甲有時有壓制的花紋或鑲嵌著飾物,但通常只有軍官和貴族的階級才有特權在胸甲上雕刻花紋,而且花紋和飾物多寡皆按階級而定。胸甲重量約在6至10公斤之間,厚1至3毫米。第四層主要是存放冷兵器,除了其中一部分冷兵器是來自歷次戰役中土耳軍遺留在戰場上的戰利品外,其余均是奧地利產的冷兵器。 |
梵蒂岡博物館 |
梵蒂岡博物館的館址是世界上博物館中最早的,公元5世紀末就有了雛形。在16世紀時擴建,總面積為5.5公頃。分12個博物館和5個藝術長廊,還包括屋頂花園。梵蒂岡博物館是歐洲宮廷式建筑。羅馬教廷借助遍布世界的天主教堂,搜羅了各地的寶物。梵蒂岡博物館受到古羅馬藝術傳統的深遠影響,雕塑的收集堪稱一絕。 西斯廷小教堂和拉斐爾畫室是梵蒂岡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文藝復興時期的三大畫圣就有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兩圣把近10年時間貢獻給了梵蒂岡博物館,所以被西方稱為現代化源泉的文藝復興的收藏,梵蒂岡堪稱世界一絕了。其中西斯廷小教堂里有世界名作穹頂畫《創世紀》、巨幅壁畫《最后的審判》都以宗教故事為主題,出自一代巨匠米開朗基羅一人之手筆。而拉斐爾則于1508—1518年為梵蒂岡做壁畫10年,建立了他的畫室,總稱為《教權的建立和鞏固》。
|
京都國立博物館 |
京都國立博物館是于明治中葉時期建造的法式文藝復興風格的博物館。京都國立博物館的本館(主樓)主要用于舉辦各種專題展覽。館內所藏大約1萬多件貴重文物,定期變換內容在新館舉辦常設展。京都國立博物館的磚結構建筑物本身,由于其特殊的歷史價值,還被列為日本的國家重要文物。 |
皇家馬來西亞三軍歷史博物館 |
皇家馬來西亞三軍歷史博物館共分五個不同主題的展示館,一館為太平洋戰爭,二館為馬來亞內戰,三館為名將錄,四館為英雄榜,五館為聯合國維和行動。一館是博物館的精華所在,太平洋戰爭對馬來西亞人民來說,是揮之不去的慘痛記憶。一館所陣列的就是這一段時期的歷史文物,包括當年日軍作戰路線圖、幾次主要戰役的說明及英軍馬來亞作戰的戰斗序列,日軍和盟軍代表性的輕型裝備與軍服,馬來亞步兵旅的作戰紀錄等。最令人注意的是“馬來亞的淪陷”和“新加坡的投降”這一段戰史。二館主要描述馬來西亞在1948年6月16日到1960年7月31日之間12年內戰的內容。三館的名將錄,均以馬來西亞歷年來的參謀總長為對象,有繪制的肖像,并收集其制服、勛章,及敘述其人其事供后人瞻仰。四館的英雄榜,則記述和保存了二戰和支持聯合國和平任務期間,馬來西亞軍人的戰斗英雄事跡。五館展示的是有關維和的裝備和資料。
|
故宮博物院(故宮) |
故宮博物院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我國最大的一座綜合性博物館。故宮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占地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有宮殿建筑9000多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明清兩朝共有24代皇帝在此居住和行使國家最高統治權。故宮博物院是在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以明清宮廷歷史、宮殿建筑和古代藝術品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性國家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近百萬件,多為歷代藝術珍品。故宮展覽有“宮廷史跡陳列”和“歷代藝術陳列”兩大體。陶瓷館為“陶瓷通史陳列”,展出了各時代陶瓷精品400多件。青銅器展出了商、周、春秋、戰國各時代青銅代表器物,反映了我國青銅文化的基本面貌。繪畫館以專題展覽為主,輪流展出館藏繪畫精品。
|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
1922年正式建立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該館最早是葉卡特琳娜二世女皇的私人博物館。1764年,葉卡特琳娜二世從柏林購進倫勃朗、魯本斯等人的250幅繪畫存放在冬宮的艾爾米塔什(法語,意為“隱宮”),該館由此而得名。博物館現包括五座建筑物:冬宮、艾爾米塔什、舊艾爾米塔什、艾爾米塔什劇院、新艾爾米塔什。目前,博物館共分八個部分:原始文化部、古希臘、羅馬部、東方民族文化部、俄羅斯文化史部、古錢幣部、西歐藝術部、從事導游工作的科學教育部和作品修復部。8個部共有藏品270余萬件,包括史前文化和埃及藝術收藏品以及大量意大利、西班牙、德國、英國、俄國、比利時、荷蘭和法國的油畫及雕刻。 其中有1.5萬幅繪畫,1.2萬件雕塑,60萬幅線條畫作品,100萬塊硬幣和證章,22.4萬件古代家具、瓷器、金銀制品、寶石與象牙工藝品等。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