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湯 | |
在位30年。商湯,姓子名湯。商的祖先契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地,商湯時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他任用仲虺和伊尹為相,逐漸強大起來,又有夏桀殘暴無道,民怨沸騰,遂起兵征討夏,大敗夏軍,建立商朝。建國后又修《湯刑》,《明居》等法,比較關心民命。商湯即位17年踐天子位,為天子13年崩。 1.湯,姓子,原名履,又稱武湯、成湯、商湯、天乙、天乙湯,甲骨卜辭中稱作唐、成、大乙、天乙、金文和周原甲骨文中稱作成唐。湯是契的十四代孫。生卒年不詳,商部落首領,滅夏而建商。在位13年,病死。葬處據傳有六處,說法最多的是在毫(今河南省-商丘縣北面)。湯,據說是帝嚳后代契的子孫,為商部落首領。商族興起在黃河下游,相當于現在的河南、山東一帶。商部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公社時期。這個部落的始祖叫契。傳說契的母親簡狄洗澡,忽然發現燕子下了個蛋,吃了以后便懷孕生契。所以古代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傳說。夏朝末年,商族逐漸強大,眼見夏桀暴虐,失去民心,湯決心滅夏。桀擔心湯勢力壯大而威脅自己,便將湯召入夏都,囚禁在夏臺。商族又送桀以重金,并賄賂桀的親信,使湯獲釋歸商。 湯的妻子有個陪嫁奴隸,名叫伊尹,湯差使他在廚房干活。伊尹很有才能,為了讓湯發現自己,故意有時把菜做得很可口,有時卻或咸或淡。有一次,湯就此事責問他,他就乘機向湯談論了自己對治理國政的見解。湯大為驚奇,知道他是一個賢才,就免除他奴隸的身份,任為右相。自此,在伊尹的謀劃下,湯積極準備滅夏。 湯以仁厚收攬人心,爭取人民的支持,有一次,他外出游玩,看見一人在樹上掛起一張網,然后喃喃自語說:“不論天上來的,還是地面來的,凡是從四面八方來的鳥,都飛進網里來。”湯對他說:“你太過分了吧,怎么可以這樣網盡殺絕呢!你撤掉三面,留下一面的網就可以了。”農民依言照辦。湯祝告道:“鳥兒啊,你們愿意往左的就往左,往右的就往右,只有不聽我話的鳥兒,才飛進網里來。”湯網開三面,恩及禽獸的事傳開后,人民都稱贊他對待百姓寬厚仁慈,紛紛擁護,湯的勢力進一步壯大。 湯歷數夏桀的暴虐無道,號召夏的附屬小國背棄桀,歸附商。對不聽他勸告者,就先后出兵攻滅。如葛(今河南省-睢縣北)、韋(今河南省滑縣東南)、顧(今山東省鄄城東北)等夏朝屬國,以剪除桀的羽翼。商湯越戰越強,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夏桀陷于孤立的境地。湯還遷都于毫,以此為前進的據點,準備最后攻滅夏朝。 湯還采納伊尹的建議,停止朝貢夏朝以試夏桀的實力。桀命令九夷族發兵征討商,這說明桀還能調動九夷族的兵力,湯和伊尹就馬上請罪,恢復向夏桀的進貢。 一年后,九夷族忍受不了桀的殘暴統治,紛紛叛離,使桀的力量大為減弱,湯和伊尹見時機成熟,就由湯召集部眾,出兵伐夏,在鳴條(今河南封丘東)一舉攻滅了夏桀,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商朝。定都毫。 湯建立商朝后,減輕征賦,鼓勵生產,安撫民心,使商的勢力擴展至黃河上游,成為又一個強大的奴隸制王朝。 湯為部落首領17年,建商后稱王13年,病死。 2.商 成湯 商的開國君主。契之后,名履。初居亳,為夏方伯,專主征伐;夏桀無道,湯興兵伐之,放桀于南巢,遂有天下,國號商,在位三十年(公元前1783~前1754)崩。 商湯開以武力奪得天下的先例,使中華帝國以后的歷史變得多采多姿,打破了天子是不可變的定律.是中國政治史上的第一次改革. |
![]() |
盤庚 | |
盤庚,甲骨文做般庚,,名旬,生卒年不詳。祖丁子,陽甲弟。陽甲死后繼位。商代第20位國王,根據《夏商周年表修正》,在位28年(前1300-前1277年在位)。于在位的第三年(前1298年)遷都于殷。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國王。病死,葬于殷(今河南省安陽縣小屯莊)。 盤庚即位時,商朝經過幾代內亂(即九世之亂),政治腐敗,貴族奢侈,王室內爭激烈,階級矛盾尖銳,加上天災頻繁,面臨著嚴重的危機,盤庚為了挽救商王朝的衰亡,決定放棄原來的都城,遷都到荒蕪的殷,以抑制貴族的奢侈,緩和階級矛盾,并減經些自然災害。在此之前,商民族已經經歷了十幾次的遷徙。有時是因為土地荒蕪,有時因為河水泛濫,有時因為外族奇襲,有時因為內部矛盾。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擺脫政治困境,他不顧一些貴族的反對,決心選擇一個有長遠發展前途的地方重振朝綱。當他得知安陽(當時稱北蒙)一帶土肥水美,山林有虎、熊等獸,水里有魚蝦時,就決心到此來發展。為了動員遷都,他曾發表一個重要的演講。“星火燎原”一詞即由此次演講內容凝練而成。貴族們竭力反對遷都,盤庚就發布文告,嚴厲命令他們服從,終于,馬蕭蕭,車轔轔,他率眾西渡黃河,來到了安陽,史稱“盤庚遷殷”。遷到殷后,他又以強硬手段制止了貴族們搬回舊都的企圖。《尚書·盤庚》就是他在遷殷前后的的講話記錄。他還提倡節儉,改良風氣,減輕剝削,終于安定了局面。奴隸的血汗勞動,使殷發展成為一個十分繁榮的都市,此后270多年,商的都城一直在這里,商朝也被稱為殷朝殷商。 商王陽甲之弟,湯第九代孫。在盤庚以前,商王朝政局混亂,統治階級豪華奢侈,王朝的統治出現了危機。盤庚繼位以后,決定把都城從奄(今山東曲阜)遷到殷(今河南安陽),遭到貴族的反對。但是盤庚決意遷都,并作書告諭,違者重懲。于公元前1298年遷都以后,執行比較開明的政策,人民安居樂業,文化發展,社會富足繁榮,商王期從此中興。故商又可稱為殷或殷商。 |
![]() |
武丁 | |
在位59年。武丁,小乙子。武丁是盤庚以后最好的國王,政治改善,商朝復興,他年幼時,曾到民間生活了一段時間,深知民眾的艱難。他即位以后,勵精圖治,決意振興大業。他四出征伐,對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國進行征討,戰爭的規模不小,往往動用數千兵力,最大的一次發兵一萬三千人。在這些征戰中,商王征服了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也捉獲了大量俘虜。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青銅業,有了突破性進展,此外,在紡織、醫學、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 |
![]() |
商紂 | |
中國商代最后一位君主,在位33年。商紂,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紂相同,帝乙子。商紂為人聰穎,膂力過人。曾大舉攻伐東夷,取得勝利,為中原文化的傳播有一定的貢獻。但商紂為人殘暴,且好色無比。寵幸妲己,酷刑于民,大修宮舍,民不聊生。而此時西方周逐漸強大,終于滅商。紂王自焚而死。商亡。商紂與夏桀也成為了暴君的代名詞——“桀紂之君”。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殷帝辛名受,“天下謂之紂”,人稱殷紂王。為帝乙少子,以母為正后,辛為嗣。帝紂天資聰穎,聞見甚敏;稍長又材力過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撫梁易柱之力,深得帝乙歡心。時帝乙都沫已十有七載,帝乙崩,帝辛繼位。 即位后的紂王,在父師長箕子、少師比十五上,時常用先公先王的赫赫功業,名臣賢相的誥言警語的勸諫教育下,也曾勵精圖治,以期增光先王,宏振邦。所以當時的政治也還清明,四海也還賓服。只是江淮間的夷人,還時有內侵。帝辛八年,九月甲子卜,“征夷方”,紂王決心御駕親征,徹底制服夷人。帝都的九月,沫邑柿葉染丹,淇濱竹林葉翠。英姿颯爽的紂王,身著戎裝,在大臣的陪伴下,舉行了告廟典禮,接著在大校場殺牲祭旗,鳴炮啟駕。只見旌旗蔽天,戈戟耀日,這時紂王坐在四馬拉的戰車上,在四轔馬蕭聲中,東征大軍出淇水關,越過湯湯南流的淇水,跨過滾滾北流的大河,向通行為表現黎邑(在今河南浚縣東)的大道進發。在黎邑會合了諸侯發來的軍隊。紂王作了征東夷的誓師后,東征大軍便直奔商邑(今河南商丘)而去。在商邑略事休息,第三天便向攸地(今安徽桐城縣)開跋。到達攸地后,紂王接受了攸侯的參拜及軍情的匯報。紂王的大軍在攸侯軍隊的前導下即開赴前線。也許是由于王師軍容的盛壯,夷方聞風喪膽,倉皇遠遁。紂王的軍隊只和東夷的盟國小有接觸,未有大的斬獲。后來紂王的軍隊在夷方國域大肆威勢之后,即于次年正月,由前線返回攸地。再入商邑。在商邑舉行了告廟后,紂王的大軍便走上返國的道路。在返國途中,遇上風景好的地方,便留連幾于;碰上好的圍場,便狩獵一番。邊走邊玩,興致勃勃。直到楊花撲暮春天氣,王師才回到沫都。 這次御駕親征,大大增長了紂王的見識,提高了紂王的威望,同時也暗暗滋長了他驕橫與逸樂的情緒。東征歸來,沫都顯得狹小了,紂王便決定擴沫都,并因城西的朝歌山,改沫都為朝歌。以后紂王即不斷地向東夷用兵,由于戰爭的勝利,一批批的戰俘不斷地擁向朝歌。這些成十萬,成百萬的戰俘,都變成了殷國的奴隸。由于紂王對東經營,跟著中原文化也逐漸發展到東南,促進了江、淮地區文化的發展;同時也由于戰俘的不斷增加,從而也大大促進了殷王朝的農業、牧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提高了奴隸主貴族的生活水平。殷王朝的這種“中興氣象”,資長了紂王對自身價值的再認識,使他在人臣面前開始驕橫起來,變得剛愎自用、他巧言飾非,聽不進諫言,矜人以才能,以為天下沒有人能高過自己;甚至對大臣說話,也漸聲高氣粗,裝腔做執,漸漸地連比干的話,也聽不下去。同時,生活直的要求也跟著高了起來,雕花的筷子換成了象牙的,杯子也換成發犀玉的。有了象牙筷、犀玉杯,又要吃旄象豹胎。穿衣要錦衣九重,住房要廣廈高臺;而且梁要雕,楝要畫,窗要鏤,墻要文。摘星不足壯觀瞻,又另起鹿臺。原配姜氏,年老色衰,便要諸侯獻美女。寵妲己,唯妲己之方是從。於是使師涓創新淫聲,引進“北里之舞”。把搜求來的狗馬廳物,充滿宮室,雜耍百戲,俱置苑中;擴大沙丘苑臺,廣建離宮館,多置飛禽走獸,供己享樂。閑來宮中無事,便逐狗斗雞,飲酒作樂。鑿池儲酒,懸肉如林。讓婦女倡優,裸著身子,跳互相追逐的“北里舞”,以取笑樂。每到秋高氣爽,紂王便陪著妲己到西山一帶去打獵,有時到更遠的輝縣一帶,甚至十天半月也不回來。為取悅妲己,甚至zhuo朝涉之脛,剖孕婦之腹,作長夜之飲,以至把記日的干支都忘了。從而對鬼神的祭祀也便荒慢起來。由于生活下的日益奢侈,賦稅也上加重,而鹿臺的府庫,鉅橋的糧倉,卻裝得滿滿的。 百姓日益怨望,諸侯漸有離心。于是紂王便采納妲己的建議,以酪刑鎮壓人心,設炮烙以懲叛逆。時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有美女,送給紂王。九侯女不善承歡,紂王怒而殺之,并把九侯剁為肉醬。鄂侯諍諫,便脯了鄂侯。西伯昌暗自嘆息,諛臣左疆告密,紂王便把西伯囚于 里。這是帝辛二十三年的事。后來費仲、惡來當政,朝政一天天壞下去。費仲好利,與宗親爭利,宗親也不親了;惡來善謗,說諸侯也疏遠了、西伯因 里七年,西伯之臣閎夭,以美女、奇物、善馬,獻給紂王,紂王才放了西伯。這是帝辛二十九年的事。西伯回西歧后,修德行善,籠絡諸侯,表面上對紂王更加誠服。帝辛三十年春三月 ,西伯又率諸侯入貢,紂王大喜,特賜地千里。帝辛三十三年,又特賜弓、矢、斧、鉞 ,命西伯特得專征伐。于是西伯借此權力,暗地擴大自己的實力。一年斷虞、芮之訟,二年伐犬戎,三年伐密須,四年伐耆國。三伐皆勝,西伯威望大增。很多諸侯都背叛紂王而歸依文王,三分天下周有其二。而西伯表面上仍卑躬事紂,但紂王號令天下的權威卻漸漸地小了。比干看到這種現狀,憂在心中,愁在眉稍。往諫紂王,根本不聽。賢臣商容往諫,甘脆把商容廢斥為民。明年周人伐 (今陜西 縣以北),又明年伐崇(在豐、鎬間)周人既清除了后顧之憂,又 開拓了東進的道路。于是便把都城山歧下遷到豐邑,積極準備伐紂的大事。帝辛四十一年,西伯昌薨,太子發立,是為武王。 帝辛四十四年,武王伐黎,(見《史記志疑》P·66)并把他滅掉。黎國在今山西省上黨壺關,位于紂都朝歌之西,是一個位近王畿 的方國。武王滅黎的消息傳到朝歌,滿朝文武為之震驚。賢臣祖伊奔告紂王說:“天帝莫不是要結束我殷的王命?不管從人事來看, 還是從大龜的神靈,都不敢告知殷的前途有什么好的征兆。不是先王不顧恤他的后代,只是王淫佚過度,不遵守王道常法,自絕于先王,所以上天丟棄了我們,使祖宗不能安食供享。如今天下百姓,沒有不希望殷命 早絕的。王打算怎么辦”?紂王聽后,坦然地說:“我的命不是天給的嗎?他們的惡言,又能把我怎么樣呢”?祖伊踉 踉蹌蹌地走下殿來,說:“紂王真的是不可以勸諫了”。從此以后,紂王越發淫亂下去。整個紂都, 如盛夏的鳴蟬,似滾開的肉羹。神祗沒人敬祭,宗廟不, 人管理。大臣有、小人都做偷竊奸邪的壞事。犯了法的人受不到懲罰,甚至連偷竊神用的犧牲,也得不到寬容;吃了也受不到災害。因而紂王的宗親,沒有不擔心王朝命運的。結識紂兄微子啟,幾次勸諫,紂王都不理會。于是徵子對父師、少師說:“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的江山,因為受嗜酒的淫樂,敗壞祖先的美德,現在江山 完 了。如今連大臣、小人都干偷竊奸邪的壞事,六卿、典士也互相效法而不遵守法度。小民們都 反對我們,我們的國家,真象涉大水一樣,既找不到渡口,又看不到邊岸,殷就要亡在今天了!父師、少師呀!我在家里心亂如麻,想離開家到荒野去,請你們不要把國家危亡的事告訴我”。箕子說:“王子 ,上天給我們殷邦降下災難。使他沉酗于酒,有什么辦法。他什么都不怕:上不怕天威,下不怕長老舊臣。現在殷民重賦,實際上是更快地招來敵人。商如果滅亡,我們只有殉國,我們不能做他人的奴仆。不過,我認為王子出奔,倒是一條正道,否則,我殷家宗廟隕墜 ,就沒有人來挽救了”。于是微子出走。比干見微子去,于是嘆息說:“主上有過,不去勸諫,就是不忠。怕死不說,就是不勇。有過就諫,不聽就死,才是大忠大勇的人”。說著比干冒著生命危險,上殿去見紂王。一連三天,指責紂王的過錯,勸諫紂王洗面革心,重整朝綱。說得紂王無言答對,卻惱羞成怒說:“你為什么要堅持你的看法?是什么東西支持你堅持自己的看法”?比干說:“我是希望你痛改前非,保住先王留下的社稷,是這個大義支持我來勸諫你”。紂王心想:“他如此堅持自己的看法,必定是覺得自己高明,把自己當作圣人。難道真有比自己還高明的圣人”?于是他輕蔑地看著群臣說:“我聽說圣人的心有七個孔竅,比干認為自己是圣人,他的心真的有七個孔竅”?于是比干被剖腹在而死。箕子看到紂王如此殘酷地害死自己的叔父,知道他是誰的話也聽不進去了,為了保存自己,假裝瘋狂,把自己裝扮成奴隸模樣。但是紂王也沒有放過他,把他抓起來,囚禁 在牢獄里。從此,滿朝大臣,誰也不敢再進諫了。紂王在身邊佞臣的諂諛下,更加荒淫暴虐,肆無忌憚。結果朝政日益腐敗,郊社不修,宗廟不祭,一味以奇巧異能,博取妲已的喜悅。殷太師疵,少師疆看到紂王如此對待天帝、祖先,知道殷朝的天下快要完了,便偷偷在抱著祭器、樂器,逃往周國去了。 帝辛五十一年,周武王十一年,武王看到紂王荒淫無道這地方,親也畔了,眾也離了,知道伐紂的時機已經成熟。于是遍告諸侯說:“殷有重罪,不能不伐滅他了”。十二月癸巳,周武王遵文王遺命,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由鎬京出發,東征伐紂。師行二十五日,于丁己日到達盟津,在盟津大會諸侯。與會諸侯有庸、羌、 、徽、彭、濮等方國,周師聯軍合計兵力達三十多萬。周武王作了伐紂的總動員,武王從上天設君談起,繼數商紂罪行,最后談到自己這次伐紂是恭行天罰;指出紂惡貫盈,代紂必勝,不要錯過這個時機。戊午日,整個聯軍渡過大河,周武王循諸侯的請求,再作動員。指出商紂不以夏亡為鏡子,而且罪惡超過夏桀,是自絕于天,不可不伐。希望大家不以一心一德,以立不世之功。戊午的次日即已未日,這天正是冬至。黎明的時候,周武王親自檢閱了聯軍,在北上之前,武王又作動員,再次說明伐紂是恭行天罰,要求百夫長以上的軍官,都要果毅勇敢,幫助自己的君主,多立戰功。盟津離紂都約四百里,已未離癸亥只有六天。他們於是“選馬而進”。從而大大提高了進軍速度。終于在癸亥日,“朝食于戚,暮宿百泉”。在共邑百泉,埋鍋造飯,稍事休息,大軍便向牧野進發。周師聯軍到達牧野,已是“厭旦”時分。周武王下令停止宿夜,士卒歡樂歌舞,以待天亮。 當周師東來時,紂王曾使膠 在鮪水候周師,詰問去向。當紂王知道周師要進犯京師的消息后,不禁拈須大笑說:“你周,也不過是一個要方里的小國,也敢在太歲頭上動土,豈不是‘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所以,紂王把武王的兵犯朝歌,根本沒放在心上。另一方面,紂王伐東夷的戰爭,由于后來采取了窮追猛打的戰術,經過一個多月的血戰,東夷終于被征服。捷報傳來,紂王喜上眉稍,朝歌一片歡騰。從前線遺來的戰浮,正源源不斷地送來京師。加上時值臘盡,朝廷上下,一方面張燈結彩,挑符換新;一方面又要準備隆重熱烈的祝捷盛典。至于如何對付東來的周師,看來紂王還沒有來得及排上日程。 進入新春,紂王君臣又接連數日,在鹿臺忙于計功授勛,大擺九龍盛筵。歡慶征伐東夷的勝利。紂王把周師東來的事,早已忘在了腦后。直到周師兵到牧野,軍報傳來,這才驚散了紂王君臣的歡宴。紂王倉皇從鹿臺下來,乘車來到牧邑的黃土崗上。天色已近黃昏,臨時筑起高臺,遠望周師,但見牧野篝火處處,光燭夜空,猶如火的海洋。周師的人數,大大出乎紂王的意料之外。這時紂王才灑意初醒,火速返回朝歌,組織兵力迎戰。但由于國家的主力部隊,還在遠離京師的東夷前線,只好把從東夷前線遣來的戰浮及大田奴隸,臨時整編起來,作為前鋒;把京師小人及京師宿衛軍,作為后衛,開赴牧野。兩軍對壘,看起來紂旅“其會如林”,人數大大超過周師,但紂旅的士氣,卻極為散渙。 帝辛五十二年正月甲子,天色微明,但見周武王在文王木主前,舉行“歲祭”,接著武王左拄黃鉞,右執白旄,到軍前作戰前誓師,說:“舉起你們的戈,提起你們的盾,豎起你們的矛,聽我誓師”。武王在這次誓師的話中,除再一次揭發紂王的罪行外,特地舉出了紂王重用四方逃亡的罪囚這件事,這是最能觸及方國諸侯對紂王仇恨的。繼而武王又一次表白了自己是恭行天罰。并宣布了戰爭進退擊刺的節制,以明陳戰紀律,以期獲取全勝。誓師之后,武王令師父與百夫,到紂旅前挑戰。於是尚父率戎車三百五十乘,士卒二萬六千五百人,虎賁三千人,沖向紂旅。沖陳的周師如貔、如貅、如熊、如羆;而紂王的軍隊,卻沒有決戰之心,相反地倒是希望武王的軍隊,更快地打下朝歌。所以盡管紂王左右揮動他手中的令旗,命令前鋒應戰,無奈紂軍前鋒不唯不前進,相反都掉轉矛頭,向后殺去。紂軍陣腳大亂,接著武王的軍隊掩殺過來。紂王的七十萬大軍山倒坡滑,一下子潰退下來,直到朝歌外城。在玉門關外,紂王重整隊伍,作背城一戰。于是由小人與衛宿軍組成的紂軍后衛,與倒戈的奴隸及周師聯軍,展開了一場惡戰。只殺得天昏地暗,鬼哭神嚎,“血流漂杵”,滄河水赤。結果玉門又敗,紂王逃入鹿臺,想登朝歌寨據險而守。周師聯軍,攻下金牛嶺,也沖進鹿臺。在鹿臺,雙方又作了最后的拼殺。由于周兵身披有“闕鞏之甲”,紂軍后衛的弓箭,阻止不了周兵的追擊。結果紂王在兵撤朝歌寨途中,被武王擒殺。武王的大軍國,當天便進入商國。甲子次日,周武王命人打掃了通往社壇的道路,祭祀了殷社。尹佚宣讀了 書祝文,武王再拜叩首,宣布了這次革除殷命,是奉上天的明命。最后,周武王把象征國家的九鼎,由朝歌遷往鎬京。于是,這個立國六百多年的殷商帝國,在殷紂的手中,就這樣被一個地方百里的部落氏族給推翻了。 帝辛在位五十二年,關于紂王的為人,后世貶毀的多。其實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人替殷紂抱過不平。當代的歷史學家郭沫若也曾說過:“實際,這個人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對于中華民族的貢獻非常之大……中華民族之能向東南部發展,是紂王的功勞"(《今昔蒲劍》)P.178)。所以,對這樣一位曾經叱咤風云的歷史帝王,他的一生功過是應該給以正確評說的。紂王在位,雖曾作過不少壞事,但從中華民族的統一與發展來說,他的功績還是第一位的。其實,在春秋時期,帝辛的罪狀還只有“比干諫而死”而已。 到了戰國,比干的死法開始生動起來,屈原說他是被投水淹死,呂不韋的門客則說他是被剖心而死。 到了漢朝司馬遷的《史記》,帝辛已經是個比較壞的人了,比如《史記·殷本紀》記載帝辛“重刑辟,有炮格(烙)之法”;“九侯女不薏淫,:紂怒,殺之”;“脯鄂侯尸,“剖比干,現其心”等事情。 我們應該肯定殷紂王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應該說殷紂王是一位在中國歷史是曾有過極大貢獻的帝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