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古代佛像藝術精品展圖集(上)
 
中國古代佛像藝術精品展圖集(上)
 
2009年05月18日10:45編輯整理 來源:360經驗口袋
 
 
 
 
前   言

        “古代佛像藝術精品展”主要展出漢藏佛像精品。展覽的主題是:全面、系統地展示我國漢藏佛像藝術的歷史風貌,同時展示北京地區佛教文化的豐厚底蘊和地域文化特色。通過這個展覽,讓觀眾親眼目睹佛像藝術在我國漢族、藏族地區發展、演變的脈絡和形成的不同的文化藝術風貌;欣賞佛像藝術表現的中華文化特有的品格和藝術神韻;了解佛像藝術蘊藏的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與我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及人們審美觀念的密切關系。展覽分為漢傳佛像藝術和藏傳佛像藝術,共展出佛像262尊,種類齊全,造型各異,風格多樣,其中大部分佛像是首次向公眾展示的館藏珍品。
        漢傳佛教造像藝術。漢傳佛教指流行于我國內陸,以漢語為傳播載體的佛教流派,漢傳佛像藝術是漢傳佛教的重要表現形式和組成部分。千百年來,漢傳佛像藝術在不同時代政治、經濟、文化各人們審美觀念的影響下不斷發生變化,呈現出不同的時代風貌,形成了具有鮮明漢文化特色的藝術形式,是我國佛教漢化的重要載體。
 
 
 
北魏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像
 
     這尊像結跏跌(音加夫)端坐,頭部高昂,飾吶旋狀發型,項有高肉髻。面頰豐腴,大眼細長,神態威嚴。身著袒右肩袈裟。右肩披偏衫,胸前衣領上飾折帶紋,與山西大同支岡大佛袈裟上的裝飾紋樣一致。衣紋寫實厚重。右手結施無畏印。手勢親切自然。四足座床渾樸穩重,其正前方和兩個側面刻畫飛鳥、蔓葉、胡人裝束的供養人、卷云等紋飾和圖案。座后刻有“大代”等銘文。體現了北方鮮卑民族雄闊健碩的形象特征和文化氣質,代表了北魏金銅造像的最高藝術水平。
 
 

青白釉瓷觀音菩薩像 宋(960-1279) 北京豐臺出土
 
  這尊像結跏跌(音加夫)坐,頭梳高發髻,戴寶珠花冠,花冠正中塑有小化佛。通體素白,僅袈裟邊緣青白色釉。袈裟自頭頂披下,露出面部及前胸。寬額豐頤,眉間飾白詫丹鳳眼微睨,神態安詳。胸前綴有瓔珞及絲帶。胎質潔白細膩,塑造精巧,體現了宋代佛像和陶瓷藝術鮮明的時代特點。
 
 

石雕釋迦牟尼佛涅槃像  遼(907-1125)
 
  這尊像側身臥于石床上,頭飾螺發,頭頂肉髻微隆;面相生動,神態安詳;身著袒右肩袈裟,胸前露出蝴蝶結,衣紋寫實自然。風格粗獷,形象地表現了釋迦牟尼佛涅槃時情景。
 
 

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像 明 洪武二十九年(1396)
 
  這兩尊像為釋迦牟尼佛成道像。臺座束腰處刻有銘文:“周府欲報四恩命工鑄造佛像一樣五千四十八尊俱用黃金鍍之所以廣陳供養崇敬如來吉祥如意者洪武丙子四月吉日施。”據銘文可知,這兩尊像是由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周五朱肅的王府出資鑄造的,當時一共鑄造了五千零四十八尊。風格古樸典雅,做工小巧精致。
 
 

鍍金旃(音沾)檀佛像

  旃檀佛來源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據《增一阿含經》記載,釋迦牟尼佛成道后,上到忉(音刀)利天宮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當時人間的優填王思念佛陀,就命工匠用牛頭旃檀木雕刻了一尊釋迦牟尼佛像。其像站姿,右手結施無畏印,左手結施與印,身著通肩袈裟,衣紋在身體正面呈波谷分布。后來,不管用何種材質,凡是雕塑成這種樣式的釋迦牟尼佛像統稱為旃檀佛像。
 
 

銅鍍金普賢菩薩像   明 嘉靖十一年(1532)

  普賢菩薩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在佛教諸菩薩中行愿廣大,所以有“大行普賢菩薩”的美名。其形象標志是騎一頭六牙白象,象征其行愿廣大。這尊像造型端莊,做工精細,保存完好。蓮座后刻有銘文:“大明嘉靖十一年正月初八日父諱日男陳佐發心追造。”
 
 

銅鍍金西方三圣像  清(1644-1911)
 
  這是一組佛教凈土宗崇奉的造像題材,中央主尊為阿彌陀佛,主尊左為觀世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圣”。這三尊像皆立于仰蓮座上,各結不同手印,表示各自不同的宗教身份和功用。像下臺座做成池塘形式,四周雕以擴欄,池中水波蕩漾,并生出三枝蓮莖。其創意來源于凈土宗經典《阿彌陀經》宣稱的“七寶池,八功德水”的記載。
 
 

石雕一佛二菩薩造像碑  隋 開皇二年(582)
 
  隋代佛像藝術具有承前啟后的地位和影響,一方面繼承北齊、北周佛像藝術的遺韻,同時又表現出新的發展與變化。造像的面相方面不圓,廣額豐頤,軀體敦實,脖頸細長,全身比例失準,表現出明顯的過渡性特點。這兩尊像為同時雕造,是隋代佛像代表之作。
 
 

石雕一佛二菩薩造像碑  隋 開皇二年(582)

  隋代佛像藝術具有承前啟后的地位和影響,一方面繼承北齊、北周佛像藝術的遺韻,同時又表現出新的發展與變化。造像的面相方面不圓,廣額豐頤,軀體敦實,脖頸細長,全身比例失準,表現出明顯的過渡性特點。這兩尊像為同時雕造,是隋代佛像代表之作。
 
 

銅增長天王像  元(1271-1368)

   增長天王是佛教四大天王之一,主要掌管南瞻部洲。這尊像頭部高昂,雙目圓鼓,上牙咬住下唇,下頦長髯垂胸,氣勢凜然。全身武士裝束。頭戴戰盔,身著甲胃,足登高靴,身披倒“U”字形帔帛,衣紋剛勁有力。站立姿勢,右手當胸,手中緊握長劍,為其身份標志。形象威猛。造型完美,是一尊難得的元代佛像精品。
 
 

銅增長天王像  元(1271-1368)
 
  增長天王是佛教四大天王之一,主要掌管南瞻部洲。這尊像頭部高昂,雙目圓鼓,上牙咬住下唇,下頦長髯垂胸,氣勢凜然。全身武士裝束。頭戴戰盔,身著甲胃,足登高靴,身披倒“U”字形帔帛,衣紋剛勁有力。站立姿勢,右手當胸,手中緊握長劍,為其身份標志。形象威猛。造型完美,是一尊難得的元代佛像精品。
 
 

銅十一面觀音菩薩像 晚唐—宋(9-13世紀) 北京西城出土
 
   十一面觀音源于北周(556-581)印度高僧耶舍崛多翻譯的《十一面觀音神咒經》。這尊像為漢地流行的十一面觀音標準形象,頭頂小佛頭堆疊排列,正中有一立佛,面形圓潤,神態平和,身著長裙,衣質輕薄貼體,雙臂挽帔(音配)帛,亭立于束腰蓮花座上,體態優美大方。
 
 

石經幢 遼(907-1125) 北京門頭溝雙林寺

  這是經幢一部分,為四面柱狀體。四面各刻一尊佛像,為四方佛,即東方香積世界不動佛,南方歡喜世界寶相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微妙聲佛。四佛像皆頭飾螺發,身著袒右肩袈裟,頭頂肉髻平緩,胸部肌肉寫實,體現了遼代佛像的鮮明特點。
 
 

石雕釋迦牟尼佛與二脅侍菩薩像 北魏 太和二十三年(499)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收藏
 
   這尊佛像是北京地區現豐最大的早期佛教雕塑。主尊為釋迦牟尼佛,跣(音顯)足站立,頭部高昂,身著袒右肩袈裟和僧裙,軀體健壯、氣勢雄闊,具有北魏太各時期造像鮮明特點。主尊兩側為合掌恭立的二脅侍菩薩,身后為圓形大背光。背光后上半部有十二排小佛像,下半部有造像題記及捐資人名。些像年代歷來爭論頗多,從主體風格看為魏太和時期雕造無疑。但主尊的頭飾、衣紋、兩側的脅侍菩薩造型、背光前后的裝飾雕刻等,與當時風格明顯不符,應為北魏太和之后重修。此像原在海淀區車耳營村,1998年失竊追回后由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收藏。
 
 

石雕釋迦牟尼佛與二脅侍菩薩像 北魏 太和二十三年(499)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收藏

  這尊佛像是北京地區現豐最大的早期佛教雕塑。主尊為釋迦牟尼佛,跣(音顯)足站立,頭部高昂,身著袒右肩袈裟和僧裙,軀體健壯、氣勢雄闊,具有北魏太各時期造像鮮明特點。主尊兩側為合掌恭立的二脅侍菩薩,身后為圓形大背光。背光后上半部有十二排小佛像,下半部有造像題記及捐資人名。些像年代歷來爭論頗多,從主體風格看為魏太和時期雕造無疑。但主尊的頭飾、衣紋、兩側的脅侍菩薩造型、背光前后的裝飾雕刻等,與當時風格明顯不符,應為北魏太和之后重修。此像原在海淀區車耳營村,1998年失竊追回后由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收藏。
 
 

石雕舍利函  遼(907-1125) 北京朝陽出土
 
  這件石函呈長方形,中央凹槽奉置佛舍利。四側面分別刻有釋加牟尼佛涅槃(正面)、纏裹世尊(右側)、升棺說法(左側)、荼毗(音圖皮)舍利(背面)。畫面人物眾多,內容豐富,雕刻精美,形象生動,對研究遼代佛像藝術的風格與題材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銅漆金菩薩像  明(1368-1644)
 
  這尊像頭梳高髻,面相莊嚴肅穆,軀體豐腴、修長。上身橫披天衣,飾有瓔珞珠寶與釧鐲,下身著長裙,衣質輕薄貼體,衣紋流暢自然。體態優美,裝飾華麗,雍容華貴,堪稱明代佛像上乘之作。
 
 

彩繪釋迦牟尼佛像 遼(907-1125) 北京門頭溝區博物館收藏
 
  這尊像跏跌(音加夫)端坐,頭飾螺發,頭頂現高肉髻,大耳垂肩。面相豐滿,眉間有白亳,雙目俯視,神態寧靜。身著袒右肩袈裟,袈裟上涂有朱彩。左手當胸,右臂殘斷,兩手似結轉****印。對研究遼代佛像藝術及北京地區陶瓷藝術具有重要價值。
 
 

趙俊興造一佛二菩薩造像碑  東魏 天平三年(536)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收藏

  這件造像碑呈圭形,正面開龕(音刊),浮雕一佛二菩薩像。主尊跏跌(音加夫)坐姿,左右手分別結施與印、施無畏印。面形長圓,脖頸細長,頭部有蓮瓣裝飾的頭光。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袈裟下擺懸于左肘。衣紋呈階梯式分布,頗具裝飾性。二菩薩立于仰蓮座上,頭戴花冠,身著長裙,胸前飾交叉式瓔絡。體現了東魏佛像承前啟后的鮮明特點。
 
 

趙俊興造一佛二菩薩造像碑 東魏 天平三年(536)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收藏

  這件造像碑呈圭形,正面開龕(音刊),浮雕一佛二菩薩像。主尊跏跌(音加夫)坐姿,左右手分別結施與印、施無畏印。面形長圓,脖頸細長,頭部有蓮瓣裝飾的頭光。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袈裟下擺懸于左肘。衣紋呈階梯式分布,頗具裝飾性。二菩薩立于仰蓮座上,頭戴花冠,身著長裙,胸前飾交叉式瓔絡。體現了東魏佛像承前啟后的鮮明特點。
 
 

三彩水月觀音菩薩像  明 嘉靖四十二年(1563)
 
  這尊像頭梳高髻,面目娟秀,神態安詳。上身天衣橫披,手挽帔(音配)帛,胸前飾瓔珞,下身著長裙。半跏(音加)坐于象征觀音道場補怛(音旦)珞珈山的巖石形臺座上,姿態自然閑適。全身肌膚施白釉,衣飾用黃、綠、醬、黑四色釉表現。臺座正面雕有一條飛騰的膠龍,標明觀音是坐在海島上,龍是他的坐騎。座后有 “嘉靖四十二年正月匠人口”題記。體態優美、形象秾麗豐肥、色彩富麗華貴。
 
 

銅鍍金韋馱像 明 崇禎十四年(1641)
 
  豐馱是佛教著名護法神,原來地位很高,為四大天王的統率,后受明代《封神演義》影響,變成四大天王的部屬。一般供奉在佛寺天王殿壁后,面朝北方,守護主殿釋迦牟尼佛。這尊像身著武士裝束,右手托金剛杵,形象威武彪悍。臺座上刻有“大明崇禎辛巳年虔命御用監恭造”銘文,為明代宮廷御用監所造。
 
 

銅鍍金韋馱像 明 崇禎十四年(1641)
 
  豐馱是佛教著名護法神,原來地位很高,為四大天王的統率,后受明代《封神演義》影響,變成四大天王的部屬。一般供奉在佛寺天王殿壁后,面朝北方,守護主殿釋迦牟尼佛。這尊像身著武士裝束,右手托金剛杵,形象威武彪悍。臺座上刻有“大明崇禎辛巳年虔命御用監恭造”銘文,為明代宮廷御用監所造。
 
 

銅鍍金韋馱像 明 崇禎十四年(1641)
 
  豐馱是佛教著名護法神,原來地位很高,為四大天王的統率,后受明代《封神演義》影響,變成四大天王的部屬。一般供奉在佛寺天王殿壁后,面朝北方,守護主殿釋迦牟尼佛。這尊像身著武士裝束,右手托金剛杵,形象威武彪悍。臺座上刻有“大明崇禎辛巳年虔命御用監恭造”銘文,為明代宮廷御用監所造。
 
 

石雕高僧像  金末元初(13世紀) 北京雙塔慶壽寺海云塔基出土

  這尊像跏跌(音加夫)端坐,面形圓潤,雙目炯炯有神,嘴角略露一絲微笑。軀體肥胖,大耳垂肩,身披袈裟,右手當胸拈佛珠,形象生動傳神,是一尊高度寫實的高僧肖像。據考,此像是金末元初活動于北方地區的佛教臨濟宗高僧海云印筒(1202-1257)禪師的法相。
 
 

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像 明 景泰元年(1450) 北京
 
  蓮座上刻銘文:“大明是泰元年歲次庚午圓授廣病善戒壇傳法宗師兼龍泉寺住持道觀施金鍍。”其中,“廣善戒壇”是明代北京律宗兩大戒壇之一,在今天寧寺;“龍泉寺”即今門頭溝區潭柘寺;“道觀”是潭柘寺第三十六代律宗祖師。
 
 

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像 明 景泰元年(1450) 北京
 
  蓮座上刻銘文:“大明是泰元年歲次庚午圓授廣病善戒壇傳法宗師兼龍泉寺住持道觀施金鍍。”其中,“廣善戒壇”是明代北京律宗兩大戒壇之一,在今天寧寺;“龍泉寺”即今門頭溝區潭柘寺;“道觀”是潭柘寺第三十六代律宗祖師。
 
 

銅鍍金文殊菩薩像 明(1368-1644) 北京

  此像左右肩花上分別有經書和寶劍,為文殊菩薩身份的標志。整軀做工精細,裝飾繁復,胎體厚重,具有明代宮廷造像遺風。
 
 

銅鍍金文殊菩薩像 明(1368-1644) 北京

  此像左右肩花上分別有經書和寶劍,為文殊菩薩身份的標志。整軀做工精細,裝飾繁復,胎體厚重,具有明代宮廷造像遺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佛像大全(珍藏版)
首都博物館藏古代佛像藝術-漢傳造像部分
佛教造像風格與流派
佛像藝術與佛教題材玉雕(上)
國博佛造像展廳全新亮相 | 中國古代佛造像專題展覽
大同的云岡石窟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石县| 共和县| 五华县| 来安县| 两当县| 遂昌县| 通州区| 民勤县| 和硕县| 华池县| 图木舒克市| 扶沟县| 桃源县| 江陵县| 潍坊市| 天台县| 呼玛县| 山西省| 郓城县| 安徽省| 两当县| 临清市| 哈尔滨市| 大厂| 双牌县| 漳浦县| 宜阳县| 安达市| 同德县| 顺昌县| 彭阳县| 晴隆县| 南澳县| 铅山县| 遵化市| 宁都县| 台南县| 古丈县| 治多县| 南昌市| 康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