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在煤山自盡時就說出:“諸臣誤朕!”。而崇禎的貼身太監曹化淳發出了“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感慨。明熹宗在臨終時也曾對崇禎說過:“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拼湊這些歷史片段,感覺魏忠賢的死對明朝而言是一個損失,很多人也對此進行非常細致的分析。
魏忠賢在位時財政收入來源,主要是加征海貿稅商稅礦稅鹽稅來籌集資金,江南是加稅的重點,而對農稅往往很低。這就造成了代表江南士紳的文官集團的痛恨。這點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魏忠賢當政時每年有數百萬進帳!東林黨掌權后連幾十萬也收不到,最后只能增加農業稅,恰好又趕上了全球性小冰河氣候,黃河以北地區農業都歉收。農民起義自此就開始風起云涌。
明末北方壓力是很大的,在財政虧空的情況下,崇禎皇帝不得不舔著臉找大臣商量捐錢救國。甚至到了哀求的程度。但這些皇親國戚要么一毛不拔哭窮,要么裝瘋賣傻。在這次皇帝主導的捐款救國的運動中,總計募集了20萬兩。而后來李自成對這些官員進行追贓時,卻獲得了七千萬兩白銀。要知道從萬歷四十八年到崇禎十七年,崇禎皇帝攤派到老百姓頭上的“遼餉”總額也不過兩千萬兩。
魏忠賢當權時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還有有個各地建生祠,感覺勢力很大。但用魏忠賢自己的話說,他只是給皇帝看家護院的一條老狗,魏忠賢自己也知道,他命運是和皇帝聯系在一起的,離開了皇帝自己什么也不是。所以在內心深處,魏忠賢是不希望大明倒臺的。所以魏忠賢用人就非常實用主義,任用了趙南星、孫承宗、袁可立等,雖然這些人與自己作對,但都是御敵之將。對比一下,魏忠賢當政時孫承宗,袁崇煥,祖大壽這些名將能御敵千里。可是到了崇禎皇帝的時候,孫承宗遭到罷免,袁崇煥被殺,祖大壽投敵。
而東林黨人往往自命清高,似乎總是一副真理在手的樣子,喜歡高談闊論,但大多數人又嚴重缺乏治國的實操能力。比如崇禎和大臣商議南遷事宜時,大臣們紛紛打了雞血一樣的,內閣大學士陳演和魏藻德帶頭反對,兵科給事中光時亨激烈諫阻,全是冠冕堂皇的愛國高調,還有的官員激動的痛哭流涕,仿佛崇禎帝要是南遷比要了他的命還難受。最后讓崇禎只得放棄了南遷打持久戰的方針,但當自己煤山殉國時,當初那些愛國的臣子都跑去迎接李自成去了。
魏忠賢肯定是個反面角色,他的存在也不會徹底扭轉明朝的國運。但僅僅從具體的歷史片段來看,或許還是可以減緩這個進程的。你對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有什么看法,不妨留言處交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