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藝術總是抱有一種本能的求知欲。
我們在尋找藝術起源的時候,也希望自己可以拿起畫筆,用自己的手來探索這個世界。
吳冠中說:藝術家是對美認識最深刻的一群人。他們的本職就是要將自己學業總攜帶的,對人類的命運,前途那一縷淡淡的哀愁表現出來,感染他人引發思考。
在我們沉醉于他們的作品帶來的美的享受的時候,是否想過,他們是如何走上了藝術創作的道路?
帶著疑問,優畫君詢問了9位入駐在優畫網的藝術家同一個問題:我為什么開始藝術創作?
也許在他們的回答里,有你想要的答案。
胡山山
藝術家 擅長油畫
在一個知識貧乏的年代我帶著幼稚的渴望與這個世界對接!那時我熱愛藝術,但更準確的說是手工藝制作,但現實生活卻把我推向了另一面:做了幾十年的財務工作。當有一天結束了這一切時那個兒時的渴望又重新出現在了我寂寞的生活里,順其自然的拿起了畫筆并一發不可收拾。那些我的曾經全部變成了我喜愛的題材。藝術的美妙有時就是這樣不期而遇。
胡山山作品《沐春》40×50cm
姚文爽
卷卷公主創作者
我從小就喜歡畫畫,在畫畫方面也表現得比同齡孩子更優秀,老師同學都說我畫得不錯。我從小學到高中也一直學畫畫,到高中更是進入了專業美術班。學生時代我曾在首屆全國插畫展中得到過優秀獎,這次獲獎增加了我畫畫的信心。不過很可惜,我考上的院校并不是非常好。我選擇了一個可以畫畫的專業——平面設計專業,大學期間一直在畫插畫。其實我并不想做平面設計,我想畫一些屬于自己的東西。因為我腦子里不斷的涌現很多光怪陸離又好玩的想法,我想把他們表達出來,剛好我喜歡畫畫,所以就用繪畫的語言表達出來。
姚文爽作品《茶壺沐浴日》100×70cm
劉小虎
傳統藝術家
說實話,開始藝術創作的初衷就是為了檢驗一下自己的藝術水平,慢慢的又想體現一下自己的人生價值和表達一下自己的藝術思想。現在,隨著經濟生活的壓力增加,創作常常會投其所好,根據買方的的要求去創作,雖然無法表達自己藝術想法,但是為了利益而不得不違心的去創作。創作會因環境或因人而改變初衷。藝術服務于大眾,隨著藝術水平在創作中不斷提升。我想,無論我們的創作是為金錢服務還是為藝術發展去創作,我們都要面對現實,量力而行。
劉小虎作品《多子多福》35×35cm
姚冬青
情感細膩的上海藝術家
生活中的體驗和感悟需要通過某種途徑來表達,兒時對繪畫的癡迷很自然的選擇了這條道路。
姚冬青作品《小紅車》60×60cm
姬子雯
青年藝術家
我比較熱愛永恒和美,畫畫從小就喜歡。我們的生活,情感,思維,包含了太多東西,喜歡思考提煉它們的過程,然后通過創作的方式最終呈現。落地就是一種永恒,生命力凝聚在一起,不斷出現新的東西,很開心。
姬子雯作品《女人系列一》76×53cm
馮立堅
藝術家&設計師
我不記得什么時候開始創作了,我喜歡畫建筑跟風景。我是設計師,在學生時代畫畫是為了輔助專業,現在也是這樣。我畫建筑畫風景是為了學習自然,向自然提取設計中需要的創意元素。還有一部分是為了記錄古建筑,然后去畫它是為了向古人學習歷史的生活方式與設計思維。
馮立堅作品《雷州石狗系列4》18×26cm
鄒荃
藝術家 擅重彩畫
我幼年的時候喜歡仰望天空對宇宙充滿了好奇。從繪畫最原始的起源來看出于人類對于自然的探索或是愿望的本能。而這種本能的力量會在生命的成長過程中蠢蠢欲動,冥冥中指引你去前行,給你智慧的啟迪,讓你看到生命中最有價值的那部分不論是痛苦還是美好。使純粹的意向從作品中激發出來。我的繪畫意識只是遵從了這種指引。這種指引也是一直讓我堅持和創作沖動的動力源泉。
鄒荃作品《黛玉》66×120cm
楊鶴
藝術家 擅潑墨
我覺得藝術創作應該包含一種感情。藝術其實就是一種表達。這種表達可以是文字,是音樂,是語言,也有可能是美術。我就選擇了美術的方式。所以我覺得創作其實最核心的就是表達。
在我高中時代,我就會在床頭,像寫日記一樣的畫畫。畫下那些讓我感動的場景或者感動的事件。所以我覺得創作從來不是高大上的。它就來源于我們普普通通的生活。包括美術訓練,就是訓練你怎樣能良好的表達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我的創作基本就是這樣。很多的題材都是和來源于我生活的周邊,這樣的藝術也最為真實,會給我的生命、我的創作帶來一種良性循環。你的作品是會感動你的。這種帶有關懷性的作品也一定會感動別人。
楊鶴作品《勇敢》46×69cm
何鳴
藝術家 代表作:神魚系列
藝術對我來說是一種精神產品,生活需要。藝術已經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創作哪里還需要原因?
何鳴作品《神魚系列-1》60×50cm
藝術創作也許從來都不需要原因。
只要你愿意,拿起筆,就拿起了整個世界。
跟優畫君分享一下你的回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