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懷特海早年與羅素合作完成了巨著《數學原理》。當談到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時,他說:“寫完《數學原理》后,腦筋里什么都沒有了,只有關系存在著?!睉烟睾2粌H是一流的數學家,也是當時能夠理解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他提出了一種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不同的、建立在直覺基礎上的時空理論,試圖解決經典物理學和認識論上的困難。懷特海指出:在牛頓物理學的觀點下,世界是死的物質,是沒有精神、沒有意識、沒有生命的、機械的存在;他深刻認識到牛頓物理學對康德的影響和康德的哲學體系因此產生的不協調。他自稱自己的思想方式是前康德的。懷特海重溫了從笛卡爾到休謨的哲學思想,試圖通過最小限度的批判性調整,使哲學擺脫機械唯物論的困擾。他從科學本身出發評價主客對立、化整為零的思想方式,闡發科學更廣泛的涵義,全面透視我們經驗到的“活事實”,從而為人類的生活與歷險提供動力。筆者擬從以下三個方面探究懷特海如何通過獨特的思想方式,開顯一個充滿無限生機的宇宙,從而使生命成為創造和享受。
事件與內在關系論
懷特海在《自然的概念》中指出:我們所知覺到的自然中一個普遍成分就是某時某地有事情正在進行。我們受到語言和正規教育的訓練,為了方便起見,習慣于用唯物分析的方式表達我們的思想,理智地故意忽略自然展現給我們感官知覺的真正特性。這種普遍的成分保留在自然過程中,它是我們辨識自然時可得到的最基本的具體要素。這種基本的成分就是“事件”。在他看來,事件是自然的終極事實,世界是無休止的“事件流”。懷特海把事件稱作“關系者”,即事件作為事物的時空定位,它本身就是時間和空間。
事件一旦發生,它就不會消失,而是過渡到另一個事件中。事件的延展性和涵蓋性說明了事件之間有一種“內在關系”。在事件的流程中,這種內在關系始終保存下來。一個在流程中的事件是較大事件的一個部分,事件的流程在事件的生成中延展。事件在自身之外產生的效果,稱之為事件的“外在關系”。我們用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些術語指稱事件,時間和空間是從事件抽象出來的,事件比時間和空間更基本。事件的內在關系使事件得以留存,事件的外在關系使事件得以擴充。每一個現實事件的實現都展示出一種關系模式,模式的實現過程構成了時空體系的實在性。
“事件”是一個“關系者”而不是一個“孤子”。持續性是關系模式在一系列事件中的重現,它是事件實現過程中諸種模式存在的場域。事件的持續性使知覺者與被知覺者互涵互攝的關系得以顯現。研究事件的內在關系和外在關系就是研究事件的“生命史”和“生活環境”,研究“模式”在“事件場”中的轉換。事件本體論把宇宙展現成為一個生生不息、普遍關聯的歷程。
機體與價值世界的生成
在《科學與近代世界》中,懷特海指出:在19世紀有四個新概念被介紹到理論科學中來,它們分別是:場的概念、原子觀、能量守恒原理和演化原理。一切自然現象——物理現象、化學現象、生物現象——都統一于機體。
在懷特??磥?,任何機體無論原子還是細胞都是“事件群”,是一種關系模式。機體的持續性意味著它們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關系模式,當這種關系模式轉變為另一種關系模式時,它的生命就結束了。與此同時,這個舊的關系模式成為新關系模式的組成部分。在一個有生命的、充滿了無限可能的宇宙中,創造性是新生事物的本原,“選擇”和“創造”是機體最基本的生活方式,諸機體內在結構之間的聯系是選擇和創造的依據,懷特海把這種聯系稱作“價值”。對于現實的機體而言,價值世界先于它而存在。機體面向著可能的世界,在某種生成態勢中對自己的活動進行調整,從而實現自身具有的關系模式與世界關聯的最大化。
在這個互生共存的宇宙中,機體與價值共在。價值作為生成著的關系模式是創造活動的參與者和協調者。模式和活動是機體存在的一般條件。因此,懷特海強調:重視模式的觀念與人類文明一樣古老。每一種藝術都以研究模式為基礎;社會系統的融合有賴于行為模式的維系;人類文明的進程有賴于行為模式幸運的修正。模式在自然事件中的融合、模式的穩定性以及模式的修正是實現善的必要條件。
理性智慧與詩性智慧的融合
作為一名數學家的懷特海指出,數學的分析把事物與事物體現的抽象條件區別開來,這種分析的習慣啟迪了人類理智的各種功能,從而引導人探索宇宙的深層節律、事物之間最隱秘、最精微的關聯。同時,他也認為哲學應該指向一種幸福的生活。他引用了西季維克的話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哲學的基本目的在于把理性思維的一切部分完全結合,并清晰地聯系起來。但任何哲學如果把構成倫理學主題的重要判斷與推理置之不問,這一目的就無法達到。數學與詩為自由、和諧的生活提供了原型。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他在《思維方式》這本題名為“留給后世子孫的書”中寫道:“哲學類似于詩;二者都力圖表達我們名之為文明的終極的善,它們都指向字句的直接意義之外;詩和韻律聯姻,哲學與數學結盟?!?/p>
懷特海特別推崇藝術,即詩性的智慧對于把握真實自然的作用。在他看來,詩歌證明了人類的審美直覺和機械唯物論的沖突。哲學不是抽象的玄思,它要面對有顏色、味道、聲音和其他感官對象組成的世界。哲學一旦沉浸于抽象的科學體系中,就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哲學是對抽象的批評,哲學家應當從詩人那里聽取教訓,應當訴諸樸素的經驗。我們的經驗雖然晦暗不明、支離破碎,然而它卻發布著來自實在最深層的信息。了解事物的細節是為了在事物的系統中恢復它們的本來面目。了解事物的系統就要知道邏輯理性的和諧和審美鑒賞的和諧;邏輯的和諧以“鐵的必然性”藏身于宇宙之中,審美的和諧則以生動的理念呈現自身。我們感受到的比我們能夠分析的要多得多。沒有感性的共同世界,就沒有思想的共同世界。感受是思想的基礎,詩的世界比科學的世界更廣闊。
(作者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哲學與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