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詩才冠絕大觀園。盡管《紅樓夢》中的詩詞放之于歷史頗為一般,但用之于文中則妙到毫巔。林黛玉之詩更是絕妙精品,每次詩作都會廣受贊譽。
林黛玉對詩文的理解非常精妙,她教香菱學詩的“詩論”,言簡意賅又生動靈活。香菱經過她的調教很快就學會作詩,且頗有佳句出口。
林黛玉認為好詩要崇尚天然,推崇魏晉天真,不太接受陸游的寫實現實,認為宋詩至陸游出現式微又太過于“匠氣”。
而除了陸游之外,林黛玉還直言不喜歡李商隱,只有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尚可。
林黛玉對李商隱的不認可當然不是因為她驕傲,而是讀書人各有喜好。就像一部《紅樓夢》,書中人物各有擁躉,喜歡黛玉和抨擊黛玉者涇渭分明。
林黛玉不喜歡李商隱和陸游,并非他們不好,或者認為她比二者強,而是兩人類似的人生經歷讓她“不喜歡”。
《紅樓夢》里創作和引用的詩詞,解讀詩文內容是一方面,最要注意詩詞背后的典故。
比如陸游,他最被人詬病的是《釵頭鳳》,聽從母親拋棄發妻另娶。可不就是林黛玉面對王夫人不喜歡,力促賈寶玉娶薛寶釵的現實!而薛寶釵的詩就頗有陸游之風,也是林黛玉不以為然的原因。
李商隱之所以不讓林黛玉喜歡,并不是他的詩不好,或者不對林黛玉的胃口。作為大唐詩壇最后一抹榮光,小李杜是承接李杜、白元之榮耀的不二人選。李商隱又豈能不好。
林黛玉不喜歡李商隱,就應該是李商隱與林黛玉過于貼近的人生有關。
如果陸游太像賈寶玉,李商隱則太像林黛玉自己。
李商隱自幼失去父親,作為家中長子從小就與母親負擔起家業,靠替人抄書賺錢養家。而他的仕途和人生也極為坎坷。
唐文宗大和七年,屢試不第的李商隱投奔出任華州刺史的表叔崔戎。崔戎待他與兩個兒子崔雍和崔袞一樣多加栽培,表兄弟三人感情也甚篤。
不久崔戎調任兗州觀察使后很快病故,他一生清廉家境不富裕。李商隱無法繼續呆下去,便離開崔家再次踏上未知的人生旅途。
時值深秋,李商隱路上借宿在一戶駱姓人家的園亭之中,夜里下起秋雨,窗外雨打枯荷聲傳來,又想起分別不久的表兄弟和故去的表叔,對未來更加迷惘,便寫下《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林黛玉說她不喜歡李義山,卻只得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這里她修改了一個字,將原詩的“枯”改作“殘”,更適合她當時的人生處境。
枯荷代表生機已絕是李商隱作詩時的現實。
而荷為林黛玉的具象,她是“蓮”的象征,掣得芙蓉花簽……林黛玉說“留得殘荷聽雨聲”時尚未到深秋,荷花一息尚存,就像林黛玉當時尚未枯萎。
所以,“留得殘荷聽雨聲”更貼切林黛玉當時。
但是,李商隱作詩時的處境,從表叔家不得已離開,思念表兄弟,又前途未卜,都對應了林黛玉后來的結局。
芙蓉花簽“莫怨東風當自嗟”,作為林黛玉的姻緣簽,借昭君出塞故事預示林黛玉日后會離開舅舅賈家,別離表兄賈寶玉,遠嫁異國為王妃。
對此瀟湘妃子和賈探春的大量伏筆,都能證明日后林黛玉是和賈探春效仿瀟湘妃子娥皇女英二女同嫁為王妃。君箋雅侃紅樓對此遵循搜集大量原文線索,提出的一貫觀點,之前多有論述。
林黛玉遠嫁離開賈家,與賈寶玉分別,就與李商隱離開
曹雪芹借鑒李商隱的這一段心路歷程,借“留得殘荷聽雨聲”影射林黛玉日后遠嫁路上之凄苦境況。
只可惜李商隱人生盡管不如意,卻仍舊還有二十多年歲月。林黛玉遠嫁則從“殘荷”化為“枯荷”,很快就淚盡而亡了。
她與賈寶玉的分別成為永別,再也不能相見。
林黛玉不喜歡李商隱,傾吐出她所有的不甘心!是曹雪芹最善于借典故講故事的敘事方式。
以上觀點僅依據《紅樓夢》80回本解讀。
文|君箋雅侃紅樓插圖|清代畫家孫溫《繪全本紅樓夢》
點贊、收藏、轉發和贊賞一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