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1
根據圖1-1中的描述,選擇重點內容進行解讀分析。
1、血管的狹窄程度
心臟的血管稱為冠狀動脈,主要有三支,分為左冠脈和右冠脈,其中左冠脈分為左回旋支和左前降支,二者共同開口于左主干,根據血管狹窄程度不同,相應的診斷也有所不同。
(1)三支血管均無明顯狹窄就可以排除冠心病,也就是心肌缺血。
(2)任意一根冠狀動脈血管狹窄程度在30~50%,稱之為輕度狹窄,診斷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為潛在的冠心病人群。
(3)任意一根冠狀動脈血管狹窄程度在50~70%,稱之為中度狹窄,此時可診斷為冠心病。
(4)任意一根冠狀動脈血管狹窄程度在70%以上,稱之為重度狹窄或血管完全閉塞,這是嚴重的冠心病階段,往往會出現急性心血管事件,導致死亡。
2、斑塊性質
冠狀動脈狹窄產生的原因是由于血管內壁產生斑塊,而斑塊的穩定性決定了心血管事件是否會發生。
(1)非鈣化斑塊是不穩定的軟斑塊,容易破裂與脫落,此類斑塊可導致遠端血管堵塞。如果證實有非鈣化斑塊,提示目前情況相對危險。
(2)混合斑塊,就是說這個斑塊既有非鈣化斑塊的成分,也有鈣化斑塊的成分。
(3)鈣化斑塊往往是由于長時間日積月累,由軟斑塊逐漸變硬,相對穩定,不易破裂和脫落。鈣沉積越多,病變的范圍越廣,鈣化越明顯,病變越嚴重。
3、心肌橋
正常狀態下,供應心臟的血管走行在心肌的表面,而部分患者可能由于血管走行異常深入到心肌當中,稱之為心肌橋,約70%-98%的心肌橋分布在左前降支。
心肌橋被分為表淺型和縱深型
表淺型—影響較小,血管在心肌里鉆的不深,心肌橋薄而短,對冠脈血流影響較小,多數可無心肌缺血癥狀及相應的心電圖改變。此型約占75%,多半為良性。
縱深型—嚴重可猝死,血管鉆進去又深又長,覆蓋的心肌橋厚而長,對冠脈血流影響大。肌橋血管收縮變窄時,上段血管內的血液蓄積從而導致壓力升高,使該段血管易發生動脈硬化狹窄,從而出現心絞痛,嚴重者可導致心肌梗死、房室傳導阻滯、心力衰竭、猝死等。
以圖1-1為例,結合影像所見分析診斷意見,左前降支近端管腔狹窄30%-70%不等,根據其狹窄程度可診斷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且在左前降支有淺表型心肌橋形成,故可診斷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伴心肌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