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之美,美在言為心聲的真實 ,美在寄情于辭的暢達。這種美不是凝固的 ,單一的 ,而是變化的 ,多元的。
文學之美,在于優美的文字 ,在于飽滿的情感 ,更在于那種可以令人感同身受 ,從每個字體中透露出來的撲面而來。
文學之美,無可述說 ,難以描述 ,但卻令人心理震撼。文學可以令人振作 ,可以令人感動 ,可以讓懵懂的嬰兒識得江山的美麗 ,可以讓走在鋼絲上跳舞的人幡然醒悟。
接下來就讓我們了解那些不可不知的——
宋明理學亦稱“道學”,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時代,占主導地位的儒家哲學思想體系。漢儒治經重名物訓詁,至宋儒,則以闡釋義理,兼談性命為主,因有此稱。北宋初,胡璦,孫復,石介,稱為“理學三先生”。
理學實際創始人為周敦頤,邵雍張載,二程兄弟(程顥,程頤),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將上的地位。其為學主張“及物而窮理”。
明代,理學成為專指宋代以來形成的學術體系的概念。代表人物(就主導思潮而言,理學代表人物可概括為“程朱陸王”。)
北宋:北宋五子: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程頤,邵雍。
南宋:朱熹,陸九淵。
明代:王陽明。
程顥:字伯淳,人稱明道先生。宋代大儒,理學家,教育家,封“先賢”。理學的奠基者,“洛學”代表人物。撰有《定性書》,《識仁篇》等,后人集其言論所編的著述書籍《遺書》,《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書》。
陳頤:字正叔,漢族,北宋理學家和教育家。
與其胞兄陳顥共創“洛學”。為理學奠定了基礎。世稱“二程”。其學說以“窮理”為主,認為“天下皆能窮,只是一理”;宣揚“氣稟”說。著有《周易程氏傳》,《易經》,《經說》等。
朱熹:字元晦,仲晦,號晦庵,晦翁等。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理氣論:朱熹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理和氣兩方面構成的,氣是構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但從本源上說,理先于氣而存在。
心性論:基本觀點是“心有體用”,“心統性情”。朱熹的心統性情理論,認為性是心之體,情是心之用,心是包括體用的總體。
認識論:提出“格物致知”的觀點,主張接觸了解事物,探索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提出“知先行后”的觀點,認為知的目的在行,也強調知和行不能偏廢,“知行學相須。”
功夫論:主張“主敬涵養”,認為學習和道德修養的目的就在于“存天理,去人欲”。
陸九淵:號象山,字子靜,世人稱存齋先生,象山先生,陸象山。
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與當時著名的理學家朱熹齊名,史稱“朱陸”。是宋明兩代“心學”的開山祖。明代王陽明發展其學說,成為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陸王學派”,對近代中國理學產生深遠影響。被后人稱為“陸子”。
陸九淵倡言“心即理”,認為心是萬物的本源,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王陽明: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謚文成,人稱王陽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哲學家和軍事家。
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主張“心外無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主張“知行合一”,反對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說,認為真正的知識離不開實踐。
主張“致良知”,認為人性本善,良知現成,但要懂得戒慎恐懼。“慎獨”,使心靈不受任何污染。
有人說:“文學之美在于思想與感情的真實流露 ,加以文字完美地表達。因為只有真情寫出來的文字才有感覺 ,才能引起共鳴 ,才能成為一門學問。“
也有人說:”文學之美在于使人一頭霧水 ,詩歌之美在于煽動男女出軌 ,男人之美在于謊話說得白日見鬼 ,女人之美在于蠢的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