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總有一些特殊的時間與特殊的人物令人記憶深刻,甚至在千萬年后也會令人想起。歷史上,有很多記憶深刻的時間,但有時,即使不是記憶深刻的時間,也可能會發生影響歷史的大事。未來,會有怎么樣的故事,我們并不能知道,只能努力預測,過往,我們沒有經歷過,但我們也可以努力去探索,去追尋!
公元前1920年,或者其左右的某個年份,一個看起來好似平凡的,如果不仔細了解歷史,可能并不知道的年份,也就是距今4000年前左右。這個時間,發生了什么樣的事情呢?這個時候的黃河流域,在經歷了農業社會的初步發展之后,已經是一片繁榮的景象。此時的華夏諸民,已經經歷了從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器時代早期的大規模轉型,在農業或者早期的各種技術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以說,此時的中國,此時的黃河地區,正處在黃河古文明的巔峰時期。
這個時代,黃帝已經不在,炎帝,黃帝,蚩尤,這些上古的部落領袖,已經不復存在!這時,在經歷了黃帝的后裔顓頊、帝嚳之后,隨著各部落實力的增加,關于部落聯盟首領位置的爭奪開始激烈起來。雖然歷史上是說所謂的“禪讓”,但根據現在的分析,特別是《竹書紀年》等文物的出土,仔細分析,可能這個時代的“禪讓”實質上更可能是被粉飾的軍事民主。唐堯、虞舜在發展本部落實力之后,先后依靠本部落強大的實力,獲得部落聯盟首領地位,并主宰著黃河流域,接受四方部落的進貢。當然了,這時可能也有一些諸如共工、刑天等領袖的部落為了奪權,而不惜挑起戰爭。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發生了。
因為二十一世紀初,齊家文化青海喇家遺址的出土,這場地震逐漸被我們熟知。如果有人看過相關的紀錄片或者資料的話,一定會知道,那里出土了4000年前的面條。但這不是最重要的,但更為重要的是,這處遺址的發展,完整的記錄了當時地震災難場面的慘烈。由于當時的通訊不便,以及各大部落之間的競爭,對資源的搶奪等等。從而使得當時的人們以為,或者根據加以神話之后認為,這場地震,是在當時經歷了戰敗后向黃河上游敗走的共工惱羞成怒,從而撞斷了西邊的天柱——不周山(今昆侖山)導致的,也就是所謂的共工怒觸不周山。
由于地震的強大威力,所以地震可能導致山體滑坡,并且根據分析,可能在甘肅省積石峽附近形成了一個縱深1.3公里、高于當時的古黃河河道185——210米的超級堰塞湖。雖然此時的黃河上游被攔截,但由于黃河的各大支流,比如渭河等支流還在正常注入黃河,因此,黃河中下游的部落,此時只是發現黃河流量銳減和旱季的延長。由于農耕的土地得不到充分的灌溉,導致后來大面積作物枯萎。
中國古代,一旦有災難發生,便可能有人借機起事,此時,同樣不例外。眼看就要造成大范圍的饑荒,在遠古的圖騰崇拜中,一些崇拜太陽的部落便借機散布言論,謠言聲稱是因為首領帝堯的品德不夠,從而導致太陽震怒,要懲罰人類,并妄圖以此逼迫帝堯退位。部落首領自然擁有自己將領,此時的帝堯,命令善射的大羿帶領軍隊制服了太陽崇拜部落的軍事嘩變,而大羿得到了帝堯的贊賞,同時帝堯的統治也為之加固,這也可能就是后羿射日的傳說來源之一。
在堰塞湖形成,黃河水被攔截6至9個月后,此時的湖水蓄水量可能已經達到了驚人的120——170億立方米。這個水量是什么概念呢?如果根據測算分析,此時測算的峰值為40萬立方米,要知道,即使是長江1998年的大洪水,當時峰值也才6萬左右,而長江帶有記錄的,歷史上最大的洪水,可能是1870年的洪水,當時峰值是10萬,而這已經是萬年一遇的標準了。
隨著最后一縷河水的注入,湖里的積水終于漫過了堰塞湖壩頂,并在強大的壓力之下,迅速形成了潰壩洪水。災難的一天終于到來了,人類歷史上,很多民族都曾記錄洪水,此時,華夏的洪水到來了。此時從上游奔流而下,湍急的水流裹挾著威力巨大的泥土巖石,沿著黃河傾瀉而下,給黃河沿岸的生態造成了巨大的威脅,也給我們新興的中華文明帶來毀滅性的沖擊。在極短時間內,釋放出的巨量洪水,幾乎橫掃了能夠到達的整個黃河流域。古代的部落城池大多依水而居,而正由于此,沿河的眾多部落聚居地,在強大的威力之下,頓時化為鳥有,造成“九州閼塞,四瀆壅閉”的局面。
如果翻閱人類的歷史,有關洪水的歷史神話是其中最久遠、最廣泛的主題之一。幾乎古代的各大洲、各地區都有類似似的故事世代流傳。中國的洪水神話,幾乎涉及到中國的40多個民族。華夏之外的其他文明和民族講述的洪水來源大多數是連續數十天的降雨,比如最著名,最典型的諾亞方舟,而中國的傳說中,卻從來不提暴風雨,這說明,可能華夏的洪水根本就不是暴風雨能夠造成的大洪水,而更有可能是由于某些地質原因與河流作用之后的結果,比如地震形成的堰塞湖。
黃河中下流,由于巨量的洪水,已經陷入了一片汪洋。幸存的人們紛紛認為,這是由于共工撞斷不周山之后,導致天破了,所以水瀉不止。經過在各大部落經過緊急磋商之后,所有部落決定聯合起來,首先解決補天的問題。于是,四方部落開始進貢五彩玉石以及各類祭品,共同祭祀傳說中的人類始祖女媧。而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泄洪,黃河的流量已經逐步恢復正常。人們以為是這是女媧顯圣,紛紛感謝始祖女媧的功德,并廣為傳揚。
然而,黃河下游河道早已經被洪水沖毀,河水依舊一直泛濫,身處于黃泛區的諸多部落人口,仍然不堪其苦。部落首領帝堯,在一番考慮之后,打算命令鯀去治水。然而鯀采取了筑壩的方式,但一到雨季,由于季風區雨量的巨大,黃河一旦降水過多,就會沖毀堤壩,也就是說,此時的洪水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由于問題沒有解決,再加上帝堯年齡的增長,以及去其他掌控力的降低,他也因此失去了部落的擁戴。一番實力的比較之后,另一個部落的首領虞舜,當上了部落聯盟酋長,也就是華夏各大部落的聯合領袖。洪水問題必須要得到解決才能徹底穩固自己的地位,因此,虞舜命令鯀的兒子,也就是大禹臨危受命,繼續治理黃河水患。由于父親的失誤,因此,大禹并沒有立刻行動,而是經過了長期的觀察,最終,他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讓黃河的水重新回歸河道。從現在科學的角度分析來看,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更多是因為洪水的自然退卻以及采取恰當的泄洪措5施,就是說,黃河找到了一條新的河路,但大禹在這條新河道形成過程中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并做了大量開鑿河道、引導洪水的工作,為黃河流域的農業以及各項生產的恢復作出了突出貢獻。因此,他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英雄和水利鼻祖。
縱觀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遍閱各種歷史文獻與傳說故事,可以說,中華文明發展壯大的歷程,就是一曲苦難輝煌的樂章。這場大洪水發生的時間點,可能與黃河中游夏文明范圍內的“陶寺文明”晚期接近,而位于'二里頭文化”形成的早期。
在洪水帶來的滅頂之災面前,中國古代的先民們,也就是我們華夏的先祖們,充分展現了戰天斗地、堅忍不拔、自強不息、自力更生的性格與精神。
歷經了長達數十年的文明灰暗時期后,華夏的先民開始休養生息,華夏民族也開始逐漸步入正軌。此時,大禹開始率領華夏聯盟的部落群民由山西南部渡過他一手馴服的黃河,并在廣袤的中原大地上建立了屬于自己的政權——夏。從此,中國歷史發生了改變,并在取得了一定發展之后,開始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