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系統變法的先輩,其實不是商鞅,而是魏國的李悝。李悝變法的精髓也就是依法治國,這是自古以來第一次有人提出這樣的觀點,徹底改變了世人的思想層次。
在李悝之前,雖然也有零散法令頒布,可是并沒有形成系統的法典,自打他在魏國做出改革,在魏文侯的大力支持下修訂《法經》以后,依法治國的概念便已經植入了當時絕大多數人的心目中,商鞅就是受其影響最大的一人。
《法經》分為盜、賊、網、捕、雜、具等6篇,分別從6個不同的方面,詳細闡述依法治國的細致過程,成為了當時治理魏國的典范。所以說把李悝當成法家的開山鼻祖,其實是一點都不過分的。
商鞅劇照
李悝先生的老師,其實是孔子的學生子夏。這件事倒是很讓人感到意外,因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而子夏必然是深通儒家學識。
這是一場儒家與法家之間的博弈,李悝肺腑中雖然充斥著法家的道義,可骨子里依舊殘留著儒家思想的殘骸。
盜符者誅,籍其家。盜璽者誅。議國法令者誅,籍其家,及其妻氏。---《法經》
雖然這場變法將魏國變得前所未有的強大,可是李悝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魏國真正的問題,那就是人治的問題。雖然有《法經》,雖然明文頒布了一系列法令,可就是無法完全實行下去。因為人治大行其道,法治只好靠邊站。
為何商鞅變法比李悝變法要更加出名?不僅僅是因為他所改變的秦國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大業,更是因為商鞅在秦國的變法是徹底的,是從根本上解決了秦國治國的弊端。法治思想已經深入到了秦國每個人的心中。
所以就算后來商鞅死了,秦國照樣能夠繼續壯大發展。因為商鞅變法后的制度沒有改變,更沒有打回原形。
秦始皇劇照
商鞅變法的深邃影響,一直影響到了秦始皇時期。這個時候的秦國是最為強大的,在經過近百年的持續變法,秦國早就把其他諸侯國遠遠甩在身后。
所以秦始皇開始了自己一統天下的大業,這個時候的秦國一直都遵循法制理念。不管是曾經深刻影響秦始皇的韓非子,還是秦朝最著名的丞相李斯,那都是法家的典型代表人物。
太子博戲則笞,不止則特笞,不止則更立。---《法經》
當時雖然百家齊放,可是真正被秦始皇認定為經世致用的學術,卻只有法家。可是儒家的人治思想卻依舊籠罩在帝國的上層。
為了杜絕這一現象的出現,秦始皇焚書坑儒,相當于杜絕儒家思想走入高層,而嚴格尊奉法家治國思想作為核心理念。
這么一來法家的地位,一時間飆升到了百家最高段位,成為了眾星捧月的學術理念。李斯作為法家的典型傳承者,更是堅定不移地奉行依法治國的思想。
不過很可惜的是,這件事在短短十幾年以后,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因為秦二世暴政,趙高弄權,最終秦王朝走向了滅亡。
威不兩錯,政不二門,以法治國,則舉措而已。---《管子》
也因此法家思想幾乎走到了崩潰的邊緣。都說漢朝承襲了秦朝的制度,劉邦更是提出過約法三章的條例。可是法家的地位已經今非昔比,大漢王朝的各路君主都對法家思想嗤之以鼻,那么法家真的走向末路了嗎?
漢武帝劇照
法家的對立面,其實就是儒家。儒家思想成為了漢朝主流,其實要從漢武帝時期說起。當時舉孝廉上來的一位賢者董仲舒,為漢武帝提出了一系列優秀的治國方略,深得漢武帝信任。
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議,使使者及廷尉張湯就其家而問之,其對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對冊,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之。年老,以壽終於家,家徙茂陵,子及孫皆以學至大官。---《漢書》
趁熱打鐵之際,董仲舒順道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這思想也被漢武帝完全采納。從此儒家思想成為了帝國第一大思想,至于法家,似乎已經奔潰到了邊緣。
可是我們回過頭來看看董仲舒,他的言論到底對不對呢?當然是錯誤的,君權神授本身就是一種封建迷信的思想,不足以成為一種學術流傳下來。儒家思想所謂的人治,在董仲舒的升華之下,已經變得無與倫比。
這么來看,法家思想似乎已經被逼入了墻角,依法治國更是被漢武帝關進了小黑屋,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了,是不是?難道法家法治在當時真的比不上儒家人治嗎?
諸葛亮劇照
秦王朝十幾年的功夫就滅亡了,所以秦王朝所使用的治國策略,在漢王朝看來,其實就是一種不祥的東西。
所以法治在當時的確被關進了小黑屋,可是問題來了,君主該如何治理各級官員?官員該如何治理百姓?這都是實實在在的問題。
明主使法擇人,不自舉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管子》
難道一句君權神授,就真的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如果沒有具體的法令,壓根就無法完成對全國的掌控。
所以說從漢高帝劉邦開始,其實就已經在偷摸地延續著法治思想,尤其是到了漢武帝時期,法治思想更為濃厚。
一切遵照法令行事,才能夠事半功倍。這已經成為了不成文的規定,只是法治沒有被擺到臺面上來而已。
從漢朝開始,法治已經不再是跟儒家學術相抗衡的學術思想,而是一種實用的理念。
此后的歷代帝王,其實都做出了英明的選擇,法治代替人治,這是不可阻擋的潮流。儒家人治反倒是成了跳梁小丑,花瓶擺設而已。所以從實用角度去考慮,法家的的確確是戰勝了儒家。
諸葛亮和魯肅劇照
要說封建王操哪個是真正依法治國,很多人肯定不相信。因為皇帝至高無上,漢武帝用儒家思想把皇權包裝了一下,那么皇帝本身就超脫了法治的范圍之外。
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封建君主專制時期,奉行君權神授。儒家思想的包裝之下,皇權顯得至高無上,不受法令的限制。
可是在三國時期,蜀漢帝國卻打破了這種規矩。因為諸葛亮主張依法治國,從他本人做起,一切按照法令辦事。
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三國志》
他曾經和蜀中賢士們一起修訂了《蜀科》,成為了蜀漢依法治國的典范。此后上到諸葛亮,下到黎民百姓,但凡是違反了《蜀科》,那都要受到責罰。
最經典的一件事那就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事情。馬謖違背諸葛亮的軍令,擅自調動街亭守衛上山,結果導致街亭失守。
馬謖是諸葛亮的親傳弟子,深受諸葛亮器重。如果換其他人,那這件事可能就不了了之了,畢竟蜀漢缺少人才,馬謖是一個大才。
可是為了維護《蜀科》的公正性,諸葛亮不僅斬殺了馬謖,而且還自貶三級,戴罪在軍中效力,這就是依法治國的典型案例。
作為帝國的實際統治者,諸葛亮能夠做到違背自身意愿,維護法令公正性,這是非常讓人感動的一件事。
李斯劇照
商鞅變法最讓人詬病的,那就是刑罰過嚴。按照商鞅的意思,小罪需要重罰,所以秦國的軍民對商鞅其實有很大怨氣。
這么一來后世學法之人,就把刑法一并學了過來。認為酷刑就是法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漢代初期,連續出現過好幾個酷吏,他們都是典型的法家傳承者。
比如說蒼鷹郅都,郅都就是漢景帝時期典型的酷吏。
郅都這個人是因為人品比較出色,所以在酷吏當中算是典型的好人。可是有些酷吏不管大罪小罪,所動用的刑罰都讓人心驚肉跳。
由此可見,法治雖然是治理國家必備神器,可是法治當中也存在著各種缺陷,需要歷朝歷代在施行過程中,慢慢做出調整。
對于任何一個治國學術,我們不能一棍子把它打死,認為它處處都不行。也不能一味地全部接納,認為它任何地方都合理。
治國學術,只有在不斷實施的過程中,才能逐漸改進。顯然儒家思想,在千百年的衍化之后,成了奴役大眾的糟粕。而法治思想卻已經成為了熠熠生輝的金字招牌。
法治之所以能夠發展成現在比較成熟的模樣,其實少不了這兩千多年來的磨合。只有每一次嘗試過后,我們才知道,法治該往哪兒發展。
商鞅劇照
胡適先生曾經提到過法治的核心理念,那就是平等、客觀。一項法令被提出來,其實最重要的,就是保證它的公正性。
任何公民,那都要遵守這些法令,這樣才能夠服眾。如果有人違反法令而沒有受到責罰,那么事情就嚴重了。從此以后再也沒有人會把法令當成必須要遵守的規則。
而且法令需要相對客觀,不是以某個人的主觀意圖作為制定法令的準則,必須要多方采納意見才行。諸葛亮制定《蜀科》的時候,法正、劉巴、伊籍和李嚴都參與其中,所以這是結合了眾多人意見制定出來的法令,具有一定的客觀性。
儒家的人治,之所以不能實行下來,那就是因為它缺少了公正、客觀這兩個特點。人治中,人的主觀意識占據了重要作用,并不具有客觀公正性。所以人治輸給法治,也是歷史的必然。
參考資料:
《法經》
《管子》
《韓非子》
《三國志》
《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