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伊能靜在她的綜藝《理想家》中談及兒子生活中最后一個最大的愛。
她說“今年他生日,我突然意識到我該退出了,從他人生照顧者的角色退出,讓他完全去經(jīng)歷他的生活。”
誰的生日不是從小和父母一起過的呢!爸媽總是第一個幫孩子策劃生日的人。所以前伊能靜兒子的生日也都是和父母一起過的。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從前兩年開始,她兒子有點需要和朋友過了,不過每次他還是會留父母一起切蛋糕。
但是今年,她兒子在生日前詢問媽媽是否要帶妹妹來和他過生日時,她意識到,兒子已經(jīng)18歲了,自己應(yīng)該從他人生照顧者的角色退出,讓他完全的去經(jīng)歷他的生活。
所以今年伊能靜在她兒子生日那天,買好蛋糕,準(zhǔn)備了一點點酒,8點鐘切好蛋糕后就整個生日會都留給了兒子。
離開的時候,她跟兒子說,可以過了12點回家,有事隨時打電話給媽媽。
但在回去的車上,她哭了,雖然她很清楚,愛是放手。
伊能靜說:“得體的退出是在你生命力,媽媽給你最大的愛,但是你只要回頭,媽媽就在這里。”
對父母來說,往后退是一件痛苦以及很難做到的事情。在父母眼里,不管孩子多大,永遠都是孩子。這份愛扛起來很容易,要放下真的很難。
但是檢驗父母是否真正有愛的能力,就看是否舍得退出,并且在退出之后繼續(xù)默默愛著。
親子教育專家伊建莉老師說“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候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后學(xué)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wù)。”
是的,孩子在慢慢長大,我們終將放手。
而爸爸媽媽最大的成就就是讓孩子獨立完成自己的人生。
01
愛是放手
當(dāng)伊能靜說自己不再是兒子生活中的照顧者角色時,袁詠琳問她:“那你現(xiàn)在是他朋友?”
伊能靜回答:“他不需要媽媽這樣一個朋友,孩子有自己的朋友,所以不能拿著我是你朋友的借口,再闖入他的生活。”
“我現(xiàn)在的角色,就是那個守望者。”
“一個電影,他就是要和朋友一起去看,因為他們才有共同的話題。”
“這時候,你不能表現(xiàn)出失望的情緒,而是要高興的問他要不要和朋友一起去,我可以幫你們買票。”
讓人淚目的是伊能靜說,放手之后繼續(xù)轉(zhuǎn)身,想著以后陪他看電影的人就再也不是我了。
同事女兒考上大學(xué)的那個暑假,家里人一直在討論怎么樣順利過渡孩子離開家這個話題。畢竟這是一家人生活的轉(zhuǎn)折點。
一天,同事在做飯,女兒進廚房幫忙,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冰箱門上貼著很多寫著店名的便利貼,女兒忍不住問道:“這些都是什么店。”
同事回答:“等你去學(xué)校了,我和你爸爸打算去那些地方吃飯呢。”
我覺得同事的做法非常明智,告訴女兒離家后的計劃,是為了讓她感到欣慰,讓她放下心理負擔(dān)。
其實她和很多父母一樣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靜,雖然愛孩子,但她不想流露出難舍和放不下的感受。
這樣得體的退出圍著孩子轉(zhuǎn)的生活,應(yīng)該是送給孩子最健康的禮物。
阿德勒說,我們每個人都在尋求歸屬感,孩子在父母那里獲得歸屬感,同樣父母也從孩子那里獲得歸屬感。作為父母的歸屬感不應(yīng)該全來自孩子。孩子長大后,我們可以有自己的生活、朋友和其他能給自己帶來價值感、歸屬感、安全感的事情。
孩子是爸爸媽媽愛情的結(jié)晶,不是超越自己的工具,不能事事自己來掌握。
總有一天,父母需要慢慢放手,退出,讓孩子自己去經(jīng)歷,這才是最大的愛。
02
家是港灣
伊能靜還說:“以前有人跟我說過,你的孩子將來會飛走,我當(dāng)初不信,但現(xiàn)在我明白了,孩子不單會飛走,你還得幫他安好翅膀。”
一個朋友曾向我訴苦,她媽媽從小對她管得嚴(yán)管得多,事無巨細。連大學(xué)畢業(yè)后的工作都是媽媽安排的。
現(xiàn)在她已成家,媽媽又開始插手她獨立帶孩子的事情,兩代人的育兒觀碰撞更加激烈了。
朋友坦言,她知道父母愛她,但是和父母在家相處時,因為被管的太多,總感覺生活在地獄里。
前段時間,黃磊女兒多多因為打耳洞、染頭發(fā)的問題一直為網(wǎng)友所熱議,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
對于此事,多媽孫莉在采訪中回應(yīng),這是多多自己提出來的想法,事先已經(jīng)征求了自己和黃磊的意見,我們尊重她。
其實愛美是每個女孩子的天性,作為父母,應(yīng)該給予支持。
孫莉的此番回應(yīng)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孩子長大后就應(yīng)該有自己的想法和好奇心,越是阻擾也是叛逆,適時退出孩子事無巨細的生活,適當(dāng)引導(dǎo)給予支持不失為好的選擇。
眾所知周,黃磊和孫莉一直都是很開明的父母,他們尊重孩子的想法,敢于讓孩子去嘗試,同時也做好了孩子的后盾,只要回頭,家永遠在這里,家人總會給你最大的支持和鼓勵。
人類學(xué)家吉娜.布里亞在《家庭的藝術(shù)》中說:“養(yǎng)孩子的過程,最主要的就是適當(dāng)?shù)姆攀郑尯⒆用靼變蓚€點,家是港灣,永遠向他們敞開;外面海闊天空,應(yīng)該走出去大膽闖世界。”
家是愛的環(huán)境,是回歸后的港灣,是強有力的后盾,而不止是回來休息的場所。
父母對孩子生活的參與程度必須遞減,這樣才能給孩子的生活挪出空間,這樣的愛才是綿長而飽滿的。
03
得體的退出是父母給孩子最大的愛
龍應(yīng)臺《目送》大家應(yīng)該并不陌生。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寫出這么直擊人心文字的龍應(yīng)臺曾經(jīng)也是非常粘兒子的。她兒子安德烈在媽媽的新書發(fā)表會上,就表達過他對這位超級強勢媽媽的深愛和無可奈何。
安德烈說,龍應(yīng)臺太愛打電話給他了,曾經(jīng)一天發(fā)過20幾個簡訊給他,半夜三點還“奪命連環(huán)傳”讓他頗為頭大,朋友們還誤以為安德烈交了個非常粘人的女朋友。
為了讓媽媽少打電話,他才同意與媽媽通信并發(fā)到專欄,這才有了現(xiàn)在的《目送》。
龍應(yīng)臺說,自己是因為愛,才顯得這么無能無助,有時她很氣惱竟然這么低聲下氣,事后自己終于想通了。她體驗到:“做父母,得從頭學(xué)起,得放空自己。
前段時間,朋友圈流行這么一段話:“7歲之前,家是全部;7—12歲,家是晚上;13—18歲,家是周末;18—23歲,家是寒暑假。”
所以好好珍惜能夠陪伴的每一天吧。隨著孩子的成長,慢慢的會有自己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父母也就該慢慢退出孩子的生活了。
親子關(guān)系不是一種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父母在孩子童年時給予足夠的陪伴、關(guān)懷,呵護,讓孩子感覺到愛和安全,也要舍得孩子成年后和他漸行漸遠的分離。
得體的退出,是父母給孩子最大的愛。
作者:叮當(dāng),追逐夢想的文藝寶媽,熱愛生活中的煙火氣,用陽光一般的心情,寫有溫度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