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青楠 朗讀┃大云
指導┃郭新愛 編輯┃丄學號
在《敞開心扉的少年》第二集中,教育專
蹦蹦回答道:“沒有”。
這時,媽媽開口了,“蹦蹦,你想好了,今天是給你機會說,以后爸爸媽媽就不會為教育你的事情吵架了”。
蹦蹦猶豫了一會兒,才鼓起勇氣說了句,不喜歡爸爸在批評他時諷刺的口氣,這讓他很不舒服。
嘉賓周峻偉追問道,“因為你不會關煤氣灶,爸爸扇了你一巴掌。如果媽媽沒有問,你會不會主動跟媽媽說?”
蹦蹦搖搖頭,“我就憋著唄,憋著憋著,就過去了。”
而之所以不想說,是因為他太在意爸爸媽媽的感受,不想他們為此吵架。
但現實生活中,有多少父母因為孩子“懂事”,而忽視了對孩子的關注,給孩子帶來了傷害。
01
懂事的孩子背后
是「不懂事」的家長
在電視劇《喬家的兒女》中,因為母親早逝,父親沉迷牌桌,大哥喬守成,小小年紀,不得不承擔起照顧年幼弟妹的責任。
妹妹晚上發燒,爸爸沉迷牌桌,不管不顧,他只能獨自背著妹妹,上醫院看病。
弟弟要開家長會,爸爸卻要去逛新開的澡堂,他硬著頭皮去學校,班主任卻說,“讓你爸媽來”,無奈之下,他只好說出,媽媽早已過逝的經歷。
街坊鄰居都說,守成懂事,會照顧弟妹。卻不曾想,他還是個沒長大的孩子。
他本該像同齡人一樣,玩耍打鬧,卻不得不在家做飯,照顧弟妹。
只因有個不靠譜的爸爸。
《敞開心扉的少年》的節目中,蹦蹦的爸爸因為沉迷手機游戲,而忽視了對蹦蹦的關注。
媽媽讓他關廚房灶火,他卻不想放下手機,讓蹦蹦去關閉。結果蹦蹦沒關閉好,還被爸爸打了一巴掌。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通過問卷網,對2000人進行的一項關于“懂事”的調查顯示:55.9%的受訪者直言,沒有不懂事的孩子,只有不懂事的家長。
這些家長只圖自己省心,壓抑了孩子天性,忽視了他們內心真正的需求和聲音。
02
越懂事的孩子
長大后心理問題越多
前段時間,明星馬思純在沉寂了半年之后,重新出現在鏡頭前,并首次公開自己得抑郁癥的經歷。
原來消失在觀眾面前的這段時間,她一直飽嘗抑郁癥的折磨。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她沒有睡過一個好覺,經常睡到一兩個小時就要醒來一次。
嚴重缺乏睡眠,使得她在3天內瘦了7斤!又卻因為要控制病,服用激素類藥物,在3天內又胖了8斤。
短短時間內,體重驟降驟升,使得她的身體健康嚴重受損,無法再繼續工作。
而她患病的原因,與原生家庭的教育不無關系。
從小,她就被家人灌輸“你要懂事,要聽話,要為別人著想”的思想。
小到吃穿用度,大到專業選擇,馬思純都按照父母的要求一一照做。
她還把這種“懂事”變成了一種習慣,擴展到身邊的其他人。
她事事替別人著想,“怕別人生氣,怕別人難過,怕別人不喜歡她。”
有次在高速公路上,她想上廁所,卻因為怕麻煩司機,而一直憋著。
直到自己得了抑郁癥,她才知道這種“懂事”會讓自己生病。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小時候越聽話的孩子,長大后心理問題越多”。
“懂事”的孩子,為了使自己達到父母眼中的期望值,壓抑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有委屈,也只能自我消化,久而久之,心理怎么不會出現問題?
03
讓「懂事」的孩子有糖吃
鄧亞萍說,懂事的孩子習慣了妥協和犧牲,很可能就會變得敏感,膽小,缺乏自信,難以獲得幸福。
懂事不應成為順從,忍讓的代名詞。
那么,身為父母的我們,要如何做,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獲得幸福呢?
尊重孩子的天性。
女兒的同學小蕓,學習成績好,人也很乖巧,是大家眼中“別人家的孩子”。
平時家長們交流時,小蕓媽媽總是夸女兒“懂事”,放學后從不吵著出去玩,在家乖乖地做自己布置的各項練習。
可她卻沒有注意到,小蕓那稚嫩的臉龐上鮮少有笑容,像是心里藏了太多心事。
當看到伙伴們在愉快地玩耍時,她的眼里滿是掩飾不了的羨慕。
7歲,正是愛玩的年紀。如果不是為了迎合媽媽的夸獎,小蕓又怎會愿意獨自在家,做那寫不完的習題?
盧梭說:“在萬物的秩序中,人類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我們要關注孩子的內心,尊重和呵護孩子應有的天性,不要“拔苗助長”,誤了孩子一生。
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看法。
心理學有一種癥狀,叫“配角綜合癥“,是指在群體中的社會角色分配中,有些人“不喜歡向前闖,甘當團隊的配角”。
在2016年,中國青年報針對2000人做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48.4%的受訪者有“配角綜合癥”。
53.9%的受訪者認為,孩子從小接受“乖孩子”理念不去爭取,是導致“配角綜合癥”的主因。
要想孩子成為一個不人云亦云,敢想敢沖的人,父母就要從小鼓勵孩子,勇于表達自己的看法,培養孩子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同時,我們要及時給予孩子肯定,樹立他們的自信心,才能讓孩子在成長路上,勇往直前。
鼓勵孩子說“不”。
明星馬伊俐曾對女兒愛馬教育非常嚴厲,雖然人人都夸贊她懂事,但她卻連拒絕別人都不會。
和小伙伴們玩游戲,她不愿意扮演大家分配給她的角色,但卻不敢說出口。
這時馬伊俐才意識到,愛瑪的過份懂事,已經讓她連說“不”的勇氣都沒有。
她花了足足兩個月的時間,與女兒溝通疏導,總算讓愛馬說出了內心的那句“我不愿意”。
育兒教科書《愛彌爾》中寫到,“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讓孩子勇敢地說不,表達真實的自己,不過分顧忌別人的感受,拒絕自己不想要的東西。
勇于拒絕別人的孩子,長大后才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04
不要讓「懂事」局限了孩子的未來
在電視劇《請回答1988》中,二女兒德善被夾在姐姐和弟弟當中,被迫成為了那個“要體諒父母”的懂事孩子。
明明喜歡吃煎雞蛋,卻只能裝做更喜歡黑豆,把僅有的兩個雞蛋讓給姐姐和弟弟。
為了給家里省錢,每年生日只能和相隔三天的姐姐一起過,分享同一個蛋糕。
當自己的要求再一次被父母忽視后,她壓抑已久的委屈終于爆發。她哭訴道,
為什么自己吃的永遠是腌豆子而不是雞蛋?
為什么自己的生日永遠跟姐姐同一天過?
看了真讓人心疼。
心理老師武志紅說:懂事,是一種很深的絕望。
孩子的一生有無限可能,不要讓“懂事”局限了他的未來。
贊賞歸作者
山伯教育指導┃郭新愛
郭新愛,深圳市某小學校長,一級教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寶安區先進教育工作者,曾擔任德育處主任,從事教育34年,熱愛書法和文學創作,作品屢獲各級各類書法文學比賽大獎,關注青少年成長、心理教育和親子養育綜合素質教育。